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高峰:“逍遥游”就是不受常规约束吗
【时间:2008/11/27 】 【来源:解放日报 2007-04-14 】 【作者: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高峰】 【已经浏览2556 次】

  问:春节期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庄子》心得”,又一次引起关注。庄子学说中最让人“心向往之”的,应该说是他的“逍遥游”思想,人们希望从中能追求心灵自由,寻找自在天空,超越“心为形役”。于丹对此的解读是,只有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我们才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真正逍遥游其实就是无羁无绊。请问,庄子的“逍遥游”就是不受常规约束吗?

  答:长期以来,同注重群体间礼法道德的儒家学说相对,道家思想被看作是立足个体,崇尚个体生命自然发舒的学说。所以,在经济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儒家所倡导的相当一部分学说规范已失去体制支持的今天,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人生哲学,重新具有了理论上的自足性,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层面上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但是,庄子其人其事实在不容易看懂。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庄子似乎为了考验读者的耐心和智力而有意设置了各种障碍。据说这是因为当时天下人都“昏沉糊涂”,没办法跟他们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庄子才绕着弯子说远话,并采用了“寓言”、“重言”和“卮言”三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据《庄子》“杂篇”中的《外物》一篇记载,庄子曾经慨叹过“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所以他自己并不在意所谓的文章技巧。正因为这样,一旦我们的注意力被引向《庄子》一书的文采、修辞的时候便要特别留意了,保不准一不留神就掉入了庄子无意中设下的陷阱,将庄子说的反话当作正面道理来理解。

  然而,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却很难避免。就拿真正代表庄子本人思想的《庄子》“内篇”来说,其中的七篇文章可能《大宗师》一篇更能体现他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可《逍遥游》却因为其行文流畅、修辞华丽、思想狂异而古往今来成为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文章。

  不管是庄子有意为之还是正应了道家主张的祸福倚伏、失得相随的看法,《逍遥游》通篇行文恣肆、风格跌宕,确实使文章的宗旨变得恍惚幽渺,不易把握。别的不说,就以“逍遥游”三字而言,如何会通全文乃至整部《庄子》的基本精神来给出一个贴切的解说,就是一个难题。历来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每个人安于自己天生的性分就算是逍遥了;也有人说,逍遥是指精神上的应变无穷,只有最优异的人(譬如庄子说的“至人”)才能做到。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种解释是由唐代学者陆德明作出的,他认为“逍遥游”三字是“义取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也就是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看得出,今天有人主张“逍遥游”即是“无羁无绊”、“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的看法,也是从陆德明的解释中引申出来的,只是相比之下更加突出了主观上积极主动的一面。

  实际上,《庄子》“外篇”中的《天运》一篇里曾经有过解释:“逍遥,无为也”。按照这一说法,“逍遥游”就是“无为”之“游”,不是“无为”地去“游”,而是“无为”了然后能“游”。可见这“逍遥游”三个字原本是落实到“游”字上的。不过,要真正做到“无为”也不容易,用庄子《大宗师》一篇中的话来说,就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就是说,鱼依靠江河湖海自得,人则须凭借“道术”才能够“逍遥”“无为”。在《逍遥游》中,庄子并没有详细传授这一高妙的“道术”,只给出了一个高度概括的要领,叫作“至人无己”。“己”是私我,“无己”就是去除私我。至于“无己”、“无为”而后能“游”的细节,庄子在“内篇”第三篇《养生主》中借助讲述庖丁解牛时“游刃有余”的故事方才透露出其间的始末究竟。

  庖丁“游刃有余”的“游”表现为一种得心应手、出入无碍的状态,显然就是“逍遥游”所喻指的“无为”之“游”。只是,从厨工的技艺所示看,这种状态非但不是靠着主观上的思维运作,相反却要抑制乃至彻底消除一切主观思维,无己、无为,完完全全承认并且顺应客观事物的天然结构。更确切地说,这种功课开始确实是从主观心理和思维方面做起的,不过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所以说,庄子的态度初看是主观的,其实是客观的;庄子的气象初看是狂放的,其实是收敛的。“逍遥”并不打破常理常规而只是顺着常理常规。待到大事小事乃至生死都顺了,日常的拘束也就不成其为拘束了,就“无为”了,就处在“游”的状态;对于这种状态,庄子其实有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名称,叫作“浮游”。

  与此相关,尚有一个题外的常识性问题,并非不重要,却往往被很多人忽略了。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是一个讲实用、重事功的时代,眼下一些学者在讲述《庄子》时,也或多或少地向人们许诺了学后所能得到的诸如生活、事业乃至精神方面的种种“好处”。可是,从《庄子》中的有关记载看,若用今天的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庄子几乎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穷困,还自暴自弃;潦倒,却苛责时代。究竟庄子只是一个光说不练的空头理论家呢,还是他的“无用之用”其实并不管用?或者竟是我们误解了庄子的意思,“逍遥游”本身既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逍遥”,而那种“游”的状态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实际上是做不到也并不需要的?这些问题,有兴趣的人都可好好想一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15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