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明华:大学语文课程探讨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08/11/22 】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 【作者: 湖南文理学院 陈明华】 【已经浏览3385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探讨性教学是实现大学语文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探讨性教学要顺利实施,必须解决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探讨性教学;问题与对策


    大学语文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尝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探讨性教学。所谓探讨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兴趣需要,设定所探讨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资料分析判断、综合处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写出一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拓展思维,丰富认识。

    探讨性教学是一种既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其出发点是满足学生自主求知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解放学生思想,发展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探讨性教学要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目的,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一:如何给课程定位以形成师生教学理念的同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行探讨性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要跟得上来。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年中,已经对语文课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大学语文如果再走中小学语文的老路子,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疲惫。所以,教师在开课之初,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大学语文的“大”、“学”二字。所谓“大”,一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大,他们不仅年龄大,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教材容量大,一本教材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佳作,从诗歌、散文到小说各种文学体裁。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学这门课程,这个“学”就已经超出了它的一般意义,那就是要放大来学,既要进行面上的拓展,又要进行点上的深化。所以,大学语文必须有别于中学语文,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探讨性教学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探讨性教学中,教师已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和唯一的权威,而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管理员,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老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相互影响、相互发挥作用。老师好像是一个导游,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迷宫,学生在老师的导向下,感受着运用已知探索新知的无穷乐趣。

    问题二:如何发现学生兴趣以设计探讨性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参与意识的高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所以,探讨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与接受水平。

    我校现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全书分为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西文汉译四个部分,共67篇课文。而大学语文课程只有32课时,16次课。所以对课本中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是有选择地重点突破。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让学生先浏览教材,选出自己最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5篇课文,然后老师再统计学生的课文投票,排出前12名,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自选的篇目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喜欢时代感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作品。学生大都希望大学语文能在人格方面、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以及阅读理解文意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便于他们更好地成才。掌握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之后,教师在备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中有一些必讲的传统经典作品。这些产生在遥远时代的作品,与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只有选择适当的切人点让学生接受它们,这些传统经典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最能引起学生直接注意的知识既不是他们完全不懂的,也不是他们完全懂了的知识,而是与他们过去的知识有联系的难度适中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有助于激发他们期待的心理悬念。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注意与中学语文衔接,又注意推陈出新,赋予传统经典以现实性。如《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脍炙人口的篇章一直是语文课必讲的内容。大学语文讲授暇兼蔑》如果停留在诗篇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的中心意象上是远远不够的。从生理发育的角度,大学生比中学生对此类题材更为敏感,甚至一些人已有亲身经历。怎样看待“在水一方”的“伊人”就不仅是从文学的视角、美学的视角,更需要从心理学的视角诊释,从局部更多地介绍一些文学常识。比如其中“水”这一重要意象,在诗歌中扮演了“阻隔”的角色,可同时介绍一些流行文化中“水”起阻隔作用的例子。这样,古典文学和当代现实生活相联系,自然印象深刻。

    问题三:如何组织探讨性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根据学生兴趣设置教学内容,这是探讨性教学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保持这种兴趣与热情,还有待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在组织教学上,笔者做了如下工作:

    (1)采用专题研讨的形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有限,攻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笔者以课文为立足点,每一次课设立一个探讨的专题,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既开掘知识的深度,又扩展知识的广度。如:教学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笔者便以晏殊的这首《蝶恋花》为切人点,首先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然后介绍晏殊的生平及晏殊词的基本表现内容,在学生对晏殊词有了一个基本印象之后,再重点探讨晏殊词《蝶恋花》借外物以抒写内心、渲染气氛的表现手法,赏析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和词中的名句,把握晏殊词闲雅而有情思的主导风格。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把晏殊词与苏轼词比较,体会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风格;把晏殊词和晏几道词比较,体会二者虽然词风相近,但由于生活境遇的不同,晏殊是以从容淡雅之气写生平富贵之态,晏几道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最后,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著名的做大学问、大事业者的“三境界”,拓展阅读柳永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这样由一篇课文一首词,展开了关于词的专题的探讨性的学习。学生从中收获的不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辐射的知识网络。

    (2)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爱因斯坦深刻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可见,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敢于说他人没说到的话,敢于对书本的“定论”提出挑战,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权威解释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正如鲁迅先生论及读者对《红楼梦》的看法时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几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视角来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如教学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相关题材的电影:《秦颂》、《荆柯刺秦王》、《英雄》。这三部“刺秦”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刺客的勉强和矛盾。学生由此产生了对荆柯形象的质疑。有的学生认为荆柯刺秦是匹夫之勇,不值得称道。有的学生对荆柯的江湖侠骨很激赏。对学生的这些看法,只要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笔者都给予肯定。只是适当地提醒学生:对历史人物,要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我们要挖掘出荆柯形象的现实积极意义,那就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慨。

    (3)课外阅读与课内讨论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与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要想在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内用一本教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难度很大。其实,大学语文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大可不必局限在课堂之内。大学语文的探讨性教学就是立足课堂面向课外的开放性教学。

    在学期之初,笔者向学生公布必读的十部中外名著的书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作精细研读,并写出书评,然后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开书评会,同学们课堂交流读书心得。在书评会上,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踊跃,常常是一个问题引出一场舌战,大家在思考与辩论中获得了新的灵感、新的思想,受益匪浅。书评会集课外阅读写作和课内讨论发言于一体,把大学语文的课堂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石多鸟。

    问题四: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为探讨性教学锦上添花?

    大学语文是一门挑战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课堂交流范围,使教学内容得以全部展现。如,在教学《史记“刺客列传》时,当学生的课堂讨论思路遇阻的时候,适时放映《秦颂》、《荆A1刺秦王》、《英雄》的相关片断,能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探讨性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多媒体是探讨性教学很好的辅助手段,但也不能一味地依赖。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科学性质的区别,若重在文本的对话,图片、影视等资料方面,虽自有其优越的一面,但替代不了对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的解读。语文可以说是很有灵性的学科,它也应该是自由的和个性的,它要求每一个执教者都应具有独特思维和创新意识。而电教手段的丰富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往往集中制作课件,共同使用课件,结果语文课被上得大同小异,束缚了执教者的手脚,并导致越来越远离了自由性思考和个性之张扬。

    其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课件作辅助,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将那些学生会感觉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教师用常规方法不易讲清楚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件的制作一定要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突破口,做到“少而精”。此外,课件的展示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课件时,一定要紧密结合讲授,不要将课件的使用和内容的讲授割裂开来。

    问题五: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探讨性教学的良性发展?

    大学语文是一门素质教育课,探讨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其教学效果的检测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大学语文知识作一次性考查,这是知识型教育模式的评价方式。它有利于强化定向性思维,而不利于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这种注重一纸分数的单一评价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语文教学的成效,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言谈举止中,大学语文的评价重点应该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训练。所以,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上我们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展示加进评价体系中,甚至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尝试改变过去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的评价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以考查实际语文能力为主的评价方式。平时的读书笔记、演讲、课堂表现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又对学生的课内和课外学习形成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学生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吴建军.开掘教材魅力,激发语文学习兴趣[J].语文学刊,2000, (4):41-43.
    [4] 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 李敏.教学评价技能[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明华,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5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