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红: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08/11/22 】 【来源: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 】 【作者: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徐红】 【已经浏览3477 次】

    [摘 要]为了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创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选择人文解读法、课堂讨论法和情景创设法三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意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教学的可塑性较大,一些院校在定位大学语文“怎么教”时,要么突出了该课程的工具性而弱化了人文性,要么突出了该课程的文学鉴赏性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功能化,弱化了该课程的人文性主体。

    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文学性的关系,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笔者认为,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文学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载体,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综合性、一般性的人文教育[2]。

    怎样教好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3]。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大学语文教材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文化传统传授给学生?如何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呢?以下,笔者将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作具体论述。

    一、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来确定。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课文大意、字词讲解、主题归纳、特点总结……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本来是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把一篇篇优美的作品分肢解体,使其变成一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零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导学——自学——助学”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然而完全采用这种模式,在当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学的组织调控比较困难。

    根据调查和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学生渴望的是一种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信息量大的教学环境。介于“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模式之间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适合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强。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4]。

    比如,在讲授《史记》这样一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历史巨著时: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史记》的丰富、生动、有益的参考材料或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第二,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读后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该书的体例、主要历史人物和情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经历和写作前后思想转变;第三,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问题可以是“《史记》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司马迁,你会怎样描写这一历史人物?”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思想、写作风格和众多的历史人物,而且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既有知识建立了联系,通过对作品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第四,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年龄、专业和对本课程的认识特点,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材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实质为教学宗旨,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创建“文学沙龙”、“人文解读”、“人生与理想”等研究性学习交流平台,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有条件的院校,教师还可以提供部分录像课、电子图书、网络文学、DVD影视光盘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还可以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社团和其他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经典影视作品欣赏会、历史人物品说、书画展览、校园艺术节、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活动中接受人文艺术的熏陶。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选择人文解读法、课堂讨论法和情境创设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课程性质来决定,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必须把重点放在讲好文学精品上,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把作品讲活、讲透,使学生把握到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实质。教师不是一味地讲字、词、句、篇,而忽视了整体把握;不是在大学语文课中讲文学史、文化知识,把它变成又一个思想课、说教课,而是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这里主要谈谈“人文解读法”、“课堂讨论法”、“情境创设法”三种教学方法。

    (1)人文解读法

    人文解读法是用解读的方式,发掘大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以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标准,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分析,深入浅出,系统地描述和阐发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实质。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有经纬分明的精华部分、积极因素,也有一目了然的糟粕与消极因素。大学语文课要讲的是具有积极意义与当代价值的部分,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部分内容不是以纯粹的面貌存在,而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必须经过教师的疏理和课堂解读,引导学生发掘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实质[5]。

    如在讲述“修身精神”系列时,一方面,教师要强调人文精神十分重视修身,即做人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形成个人的完美人格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分析“礼义、忠孝、仁义”等道德范畴是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礼治秩序的核心,是形成封建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制度的根源。又如在讲述“进取不息的人格精神”系列时,教师可以解读孔子的博爱进取、积极参与精神,可以解读屈原的高洁不屈、上下求索精神,解读杜甫关注社会、关心人民的执着精神[6]。

    (2)课堂讨论法

    大学语文是人文精神传播课,也是文学鉴赏课。它与政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描绘与解读,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感悟人文。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常常是教师一人从上课讲到下课,教师这头热,学生那头冷。而改革这种教法,就是要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份量,让学生去思考。不仅要让学生活跃在课堂里,更要让学生活跃在人文知识的“海洋”里,而教师的引导就是指引学生的“航标灯”。如在上作品赏析课时,教师可以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对比分析。为便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分析与鉴赏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两首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又如在上写作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写作、讨论、修改为主的教法,学生在课下阅读文章或书籍,写对这些阅读的分析、评论。上课的时候,重点放在讨论学生自己的文章上,如“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需要怎样修改?”等等都是课堂讨论的内容。学生通过修改自己和他人的文章,学习大学写作的基本规则,比如论点是否清楚、论据是否足够、结论是否合乎逻辑等。

    (3)情境创设法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45分钟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切合课文内容的情景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进课堂的凝聚力。所谓情景创设,是教师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刻意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以达到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笔者认为,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景创设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空间情景创设: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校园文化快餐”或“家乡传统文化寻访记实”栏目,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创设:引用与作品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3)音乐情景创设:根据作品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之美。

    4)课件情景创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四者结合,研制出与《大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师讲解相呼应,可以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体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5)影像情景创设:制作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录像或选择相关影像材料,配上教师的人文解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如在《品说三国人物》的教学中,课堂导入可以采取教师朗诵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并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音乐,让学生感悟到鲜活而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又如在讲述杜甫的《望岳》时,可以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录音,展示泰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尤其是泰山石刻,并配以优美的箫声。这样精心制作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具有与作品内容相关、审美情调相一致的“人文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在《先秦诸子语录》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视片《跨世纪飞越——曲阜》,让学生在视频资料中感受孔府的华贵、孔庙的庄严、孔林的广袤,结合图片资料,在自然地理背景中展现古代历史文化。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营造一种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所以,情景的创设要遵循适应性、基础性、形象性、奇特性、诱导性的原则,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三、结语

    为了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笔者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实践和部分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杨卫东.大学素质教育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2.
    [3]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薛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新的课堂模式[J]·江苏高教, 2000, (5).
    [5] 罗毅.将文学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J]·中山大学学报, 1998, (5).
    [6] 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 余国政)

    [作者简介] 徐红(1966-),女,湖北黄石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22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