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董性茂:《大学语文》古文断句注释商榷
【时间:2008/11/17 】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5年第3期 】 【作者: 福建师范大学 董性茂】 【已经浏览5567 次】

    摘 要:文中针对徐中玉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六次印刷的版本,指出该书断句标点疏漏和部分注释的纰缪,并加以商榷,以期日后修订,更显其体大思精之特色。

    关键词:大学语文;标点;注释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书古文部分注释精审、简明,的确是现行的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中的佼佼者,然而也有一些瑕疵,值得提出来加以商榷,以期日后修订,更臻于完美。本文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2002年7月第六次印刷的版本为据,展开讨论。

    一 断句标点有误,值得商讨

    课本第2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此处断句有误,应将逗号移至“壹是”之后。“壹”副词,一概、全都;“是”代词,“这样”。移改之后,全句句意才能通畅。第131页“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应改作: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前句使君抱歉地对罗敷说,是行为;后句“可以不可以同乘一车而归?”是问话的内容。课本中标点把问话的行为和所问的内容混在一起了。第236页“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其中“十”之后要加逗号,把“纵”独立出来。句意是说,中贵人率领几十骑兵,纵马飞奔而去。同页“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兵”后要加逗号。“勒习兵”是为了“击匈奴”。隔开了,句意才清楚。“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句“奔”后要加逗号,“纵马”后也要用逗号把“卧”断开。这样,李广先“骑马奔驰”,然后才“射杀胡人”,士兵先“放开马匹”,然后才“各自躺下”的层次才能显现。这页还有一句“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取之”后边要改成句号,“取之”之前是“以为”的内容,之后是胡人的行动。这样改后,才不会把匈奴人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混在一起。第237页“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句“爱”之后要加逗号,意思说,李广宽容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意服从他的遣用。第344页“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这句“则学固”后要加逗点。“固”在这里是“必然、必要”的意思。王引之《经传释词》117页引《左传·桓公五年》“固将先奔”句,然后注“固,犹必也”可以为证。上述整句的意思是说:然而后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勤学苦练不如他吧?那么勤学苦练是必要的,怎么可以缺少呢?这样才文从字顺,否则整句扞格难通。

    二 注释遗漏或不确,值得指正

    1、有的地方该注而未注。不注容易让读者以今义猜度古义,造成误会,不注让读者无法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不注无法让读者了解文言修辞的巧妙的,这几种情形在课本中也略有所见。第30页“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句,其中“曾”是语气副词“竟然”,“以”通“已”,停止。整句意思是说:天地居然不能停止一瞬间,即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课本中不注,如果“曾”按“曾经”,“以”按介词或连词去理解,整句就十分费解。第20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课本未注“尘杂”。其实这“尘杂”语有双关,一指庭院内洁净无灰尘杂物,一是暗示无尘世中的烦扰。所以下句才说,室内虽然空荡荡的,内心却安宁闲适。因为无尘世间杂事的烦扰,所以隐居的生活过得非常悠闲。第47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句中“与”通“举”,是说“选贤举能”,与下文“讲信修睦”都是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句式整齐。课本中不注“与”,人们把它理解为“和”,作连词用,虽然句意无多差别,但修辞上却大为逊色。第48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一句,“兼”该是指“同时具备,双方具有”之意。整句是说:“天下百姓如果同时具备关爱对方的心,那么就会太平;如果一起仇视对方,那么就会动乱。”而课本中“兼”“交”都未注,读者不易理解。第49页“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其中“曲制”未注,不妥。“曲制”该指:部曲行伍等军队编制制度。整句说,法令制度,是指军队编制、官府办事原则、国君的作用。第63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一句,“施”(yì),延续。不注不妥。第171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其中“孩”是小儿笑,是生下来刚刚会笑。“行”是副词,将要。不注都会误解。同页“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课本注(62)只注“二州”“牧伯”,不注“所见”。而“所见”恰恰是这句中的难点,它是魏晋时表示被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见”等于“所”,是表示被动的助词。唐初编撰的《晋书·李密传》中所载的《陈情表》,“见”字被删去,成为“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1]第67页“枉用相存”,其中“相”是称代性副词,指“我”。“用”是动词“任用”。整句说,希望贤能之人能“屈就受任,来探望我。”因此“相”“用”都该注。第236页“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其中“简易”并非“简单”,而是“简慢轻忽”,不注,容易误解。第265页“敬亭丧失其资略尽”,注(43)只注“资,资产”。其实“略”也应注为“大致、大概”。整句说,柳敬亭资产大致丧失殆尽。这样才容易理解。第268页“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注(12)“炮烙,以金属烧红烤烫的酷刑。”这里该补注读音páo luò,因为不读pào lào。“被”是“遭受”,用的是古义,并非表被动助词,也该补注。第341页“而写人情之难言”,其中“写”未注不妥,读者会误认为是“书写”之意,其实这里是“抒发”之义,与李白《扶风豪士歌》“开心写意君所知”中的“写”一个意思。第284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其中“岂”不注,容易认为是反诘副词,表示“难道”之意。其实这里的“岂”通“其”[2],相当于“可、可是”,表示揣测的委婉语气,这样同下句选择连词“抑”,表示“还是”的语意才能连贯。上下两分句构成选择复句:“可是夺取政权艰难,失去政权容易呢,还是推究他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委,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同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其中“忽”也该注,忽:尺的百万分之一,极细微的。不注,读者还以为只有“微”有意义,“忽”只是一种陪衬。

    2、有的注释不确切,包括注得似是而非,注了等于没注,或注释与具体文意距离较大的,还有一些注得过于笼统。第1页“学而不思则罔”,注(3)罔:蒙蔽,欺骗。其实“罔”该通“惘”,精神恍惚的样子。恍惚就是不清醒、模糊。张衡《东京赋》“罔然若酉呈”,就是说精神不清好像喝醉了酒似的。后来写作“惘然”。“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习了不加以思考就不清不楚,糊里糊涂。第3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注(11)慎:勤慎、勤勉,这也是似是而非,慎字是慎重,不疏忽,引申为周密。整个句子意思:“广博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周密的思考,清楚地分辨,坚定地实行。”第5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6)以“无为”的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诲别人。这样注释“无为”“不言”等于没注。其实“无为”的“为”相当于行为,活动等,“无为”就是有而似无的行为;“不言”就是似无而有的言教。“无为之事”就是审时度势,因顺客观物“自己如此”的自然规律办事,使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达到高度统一,人为行为施行了,却不露任何行迹。“不言之教”就是说教育者能随顺受教育者内在品性规律和需求意向,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巧妙的引导,在受教育者不觉知的情况下,给予一种势必如此的动力,并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动力感召下自化自成。同页“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注(11)圣人以“一”为观察天下万物的工具。一即老子所谓“道”。课本把“一”释为“道”与文意相距太大。“一”应指“道”所派生的形而下的“德”。“道”是万物根源,是形而上的,是宇宙万物物质能量的总概括。当“道”形而下,形成某种“物类”,这物类不管是有生命、无生命,不论是天、是地、是人,是石头、是树木、是野兽,都有它们的物性。这本性就是由“道”赋予的形而下的“德”,这“德性”也就是“一”。这“德性”,这“一”不离具体的物类之形,但也不为具体的形所累。“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说“圣人能怀抱人类的大德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其中“式”是标准、模式、模范。课本中把“式”注为“木式”也是错误的。第17页“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一句,注(32)比:并列。不确,其实比通庇。从上下文意看,这里是写大海自谦,海神自己觉得渺小,正如下边几句说的自己在天地之间就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头,它是“托庇”于天地间,禀受于阴阳二气的。如果认为自己可与天地并列,就有些自傲,不合文意了。同页“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课本注(33)正存有自己见识很少的想法,也不大准确。“存”是存想;“见”表示被动;“少”作动词,鄙视。应该说:“正存想被别人所鄙视。”第22页“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22)认为“此”是指山中景色,或整个隐逸生活,都不准确,真正所指是“飞鸟相与还”,从飞鸟出乎天性,自由自在地结伴归巢中,悟出率性忘情,顺其自然的人生道理。而“忘言”的“忘”决非“忘记”,而是通“亡”。忘言即无言,既不是注释中所说的“忘记了怎么说才好”,也不是“不必用言语来辩说”,而是说要分辨其中的真意,已没有恰当言语来表达。此中“真意”深邃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51页“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一句,注(36)先:先(送)。不确,当说:先,先行之礼,是名词。整句说:“用四张熟牛皮为先行之礼,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国军队。”第63页“郑卫之女不充后宫”注(37)充:实。此处的“充”不是“实”,而是“当,充当”。因为“后宫”是指代人,即宫女。第78页“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注(12)征利:与民争利。不够准确。征利:聚敛财富。征:收取,聚敛。第131页“鬑鬑颇有须”,注(37)鬑鬑:胡须美妙的样子。注得太笼统。《说文》“鬑,一曰长貌”,鬑鬑是指须髯修长的样子。第139页“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注(5)逸兴,高远的兴致。不确,当为“超然的意兴。”逸,超逸,飘然不群;兴,兴致,意兴。上下两句诗是说李白和李云“都怀有超然的意兴,豪壮的情思,都想要飞升到青天之上去摘取明月。”他们有逸兴,有壮思,有远志,“揽明月”才是喻其高远的志向。第250页“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注(9)窜:指不正当地混入。这也太笼统,“窜名”指窜改移换姓名而混入。第256页“买榜江氵矣”,注(22)“榜,船只”。“买榜”,准确地说是“雇人划船”,榜,是指船浆,以划船的工具指代划船的行为。正如书中注(24)“秋瓦:砖砌的井壁,用来指代井”一样道理。第265页“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注(20)具:表现。不确,具当是“完全具备”。整句说,你的话还没说出口,在听众面前,哀乐之情已完全具备。”同页“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一句中,注(36)耳剽口熟:指柳敬亭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一些语言。这里用“经常听到的”释“耳剽”,用“口里经常说的”释“口熟”,都不太准确。应该“耳朵听起来比较顺捷的,口头说出来比较熟习的话语。”剽,轻捷;耳剽,耳朵听起来又快又省力。口熟,口头说起来熟悉的。这些来源于僻巷俗语常谈的话语,没有一句不符合宁南的心意。第304页“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注(43)说,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有名句云:“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这里用以赞美宾客即席所赋的优美诗篇。确切地说,“邺水朱华”应指这次聚会文士们具有“邺下风采”,是赞美人,而不是赞美诗。因为从上下句联系看,上句赞美这次聚会好比西汉梁孝王睢园之会,在座的文士饮酒赋诗的兴致超过了陶潜“寄酒为迹”的意气;下句赞美这次聚会的文士都有建安时期的风流或清新刚健的文风,他们即席赋诗的文采可与谢灵运的文笔相映成趣。第317页“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注(17)参(shēn)、井:都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宿名。这条注释不够详细,看后还无法理解诗人的用意。其实“扪参历井”是写由益州进入雍州的历程,也是写入蜀之路经由那高耸入云的山岭。因为古代星宿的分野可以按各州来分配。觜参属益州,井鬼属雍州,那么以历经参、井二星宿来指由秦入蜀,手可触摸到星辰,又极写地势之高耸。第341页“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注(21)不果荐,没有真正举荐他。不确,句中“果”当是指“成为事实,实现”,“不果荐”:没有实现对他的推荐。

    3、有的注释有明显错误。大都是由于词义的误断,导致具体内容的错认而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第5页“不自见,故明;……不自矜,故长。”注(12)不自见,故明:不单一依赖自己的眼睛,所以才看得分明。这里的“见”课本注释把它当作动词“看见”,显然有误。“见”当是名词“见解、见识”,意动用法,表示“不自以为有见识”所以才是明智。注(15)长:领导者。这也是错误。“长”应当解为“长者”,即仁慈敦厚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自高自大。第17页“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注(39)和注(43)的“人处一焉”的两处注释刚好弄倒了。注(39)“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不该注“个人只是天下中的一个”而是“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而“……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注(43)不该说“人类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类”,而是“个人只占其中的一份”,即占九州中的一小块地盘。第24页“用代陶瓦,比屋皆然”注(6)比:全、满。大错特错。比,该是比连、毗连,接连不断。比屋:屋是指房顶,一座房的屋顶与另一座房的屋顶相邻。”“比屋皆然”,房屋相邻,一座连着一座,其屋顶都是这样用破开的竹片代瓦片。第45页“得志与民由之”注(21)与民由之:顺从民众,按民众意愿办事。这条串解恰好把意思说反了。从下句“不得志独行其道”来看,作者是倡导按自己的意志和主张办事的。大丈夫若志向得以实现,就该同百姓一起按自己的正确主张去办。若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也要独自实行自己的正确主张。其中“由之”的“由”是顺随,听从;“之”是指正确的主张、学说。这是说要老百姓听从自己的主张,共同去实现,而不是说大丈夫去顺从民意。第48页“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这句注(3)务:注意、注重。注(4)守:守护。仓廪:仓库、粮仓。这些词义放在句中全不贴切,算是误释。其实,务:事务;守:职守。仓廪是用作动词,指藏储粮食。整句意思是说:凡是占有国土养育百姓的人,其事务要放在四时农事之上,其职守在于藏储粮食。第51页“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注(59)死君:忘记国君(晋文公)。这条注释也有些离谱。这是晋国栾枝指责原轸主张狙击秦军的话。照我们的理解,这争论的焦点是说原轸主张击秦是否是为晋国国君的利益。栾枝说:“尚未报答秦国的恩德,反而攻击秦国的军队,难道这是为晋国的国君去拼死吗?”言外之意是说原轸意气用事,不以晋国国君利益为重。下文原轸进行反驳,他声称“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也就是说自己是为晋君的后代子孙作长远的打算,这总可以算是为晋国国君去拼死吧!”所以“死君”是为国君而死。“死”是动词为动用法。第119页“杜郎俊赏”注(16)俊赏:爱游赏风景。这条注释也不对。俊:才智出众,俊赏:鉴赏能力出众。“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意思是说,尽管杜牧有杰出的欣赏风景的能力,有抒写对年轻妓女赞美之词的杰出才能,但是可以料想,如果他现在重新来到扬州也会为眼前这荒废破败的景象而感到吃惊,再也无法抒写内心的风流美梦和缠绵的月风之情了。第208页“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句注(33)辛夷楣:以辛夷(香花)插在门楣上。药房:用各种香草摆满房间。这条注释有几处不妥。承上句文意看,上句说以桂木作栋梁,以木兰作屋椽。这下句该是说,以木笔花作门楣,以白芷叶作侧室。楣:门框上的横梁;房:《说文》“室在旁也”;药:白芷的叶[3]。并非以辛夷和白芷作装饰、摆设,而是整座房屋的每个构件都是用各种各样的香花香草构筑而成,极赞湘江神灵居所的高洁芬芳。同页“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一句,注(25)擗蕙(miǎn):(挂上)用蕙草编织的帘子把房间隔开。这条注释也有几处错误,其一“ ”之音该是mián。其二“ ”之义是指“屋檐口椽端的横板”。别本“ ”字作“木曼”,《释名》所谓“木曼,绵也,绵连榱头使齐平也”,说的也是这种“横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这是说:“把薜荔草编织成帷幕,已经张挂在用析开的蕙草作成的椽楣之上。”而并非用什么帘子隔开房间。同页同篇中还有一句“遗余兮醴浦”注(34) (dié):罩衣。这也是错释。“ ”:衣也。《说文》“,衣不重也。”可见“ ”是单衣,贴身而穿的衣服。以贴身穿的衣服赠情人,这是古代女子爱情生活中一种流行习惯[4],表示对情人的亲昵。第245页“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注(46)二公两句:张、许二位的功绩,前人已有十分精当的评价了。这条注释错在误解“讲”的意义,又连带误认了“其”的所指,造成注释远离了文意。其实这里的“讲”,并非“评论”,而是“商讨”。“其”并非指“前人”而是指“张巡和许远”。“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是指张巡、许远二人是贤能的,他俩对“预先逃避他处之无益”和“后来虽欲去,必不达”这种情势商讨得十分精当。称赞二人坚守睢阳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因此决不会贪生怕死。第250页“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注(58)其与句:还将能保存多少呢。其,副词,表估量语气。与:无义。这是未审“与”“通”“誉”所致之误。其实,“其”是代词,指郭子仪家族。“与”:《广雅·释诂四》“与,誉也。”指荣誉、声望。整句句意是说:“这样,那么郭氏的功业、名望,他们的荣誉能保存多少呢?”第256页“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注(3)南服:南方。这条注释是对“服”的误认造成的。此处“服”为“从事”,是动词,指承当,做某事。“南服”是短语,“南”方位名词作状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说,“在南方从事抗元活动。”所以注(3)实际只注了南的意义。第276页“天假强胡,凭凌杀气”注(43)凭凌:欺凌。准确地说,凌是欺凌;凭凌,指依仗某种有利条件进犯、进逼。这与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中的“凭陵”一词意思相近。高适诗是说,胡人骑兵依仗着风雨交加的恶劣的自然条件进犯我方。这篇文章李华说,苍天借给强大的胡人以有利条件,即上文所提到的“堕指裂肤”的苦寒天气,他们利用这寒气凛冽的萧条的严冬进犯我军。因此注(43)实际上只注对一半。第317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注(11)高标:高耸的标尺。这也是错误的。标,本义是树梢,引申为物的末端。诗句中指山的末端,即山峰。“高标”:高耸的山峰。极写蜀地峰峦高耸,连太阳车都过不去。上述种种纰缪,虽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若能认真修订,则更能显其体大思精之特色。


    参考文献:

    [1]吴金华·所见=所[J]·中国语文,1981,(5):39.
    [2]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05.
    [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
    [4]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4.

    (责任编辑:薛世平)

    作者简介:董性茂(1948-),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83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