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从志: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时间:2008/11/15 】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 【作者: 河南工业大学 陈从志】 【已经浏览2962 次】

    摘要:针对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性思考,阐述了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


  近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认为:“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

    1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二字。所谓“大”,一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大。他们不仅年龄大,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言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教材容量大,一本教材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佳作,从诗歌、散文到小说各种文学体裁。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学这门课程,这个“学”就已经超出了它的一般意义,那就是要放大来学,既要进行面上的拓展,又要进行点上的深化。这也是大学语文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开拓思路在教法上多做文章,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途经,给老课程嫁接上新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勤学、多思、善悟、致用的学风。

    大学语文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就会由一言堂式的单方面说教,转变为群言堂式的有目的引导,由传授知识、明确观点转变为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就会由消极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由被动的接授式学习转向积极的探索性学习,在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课程内容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大学语文的学习将不再成为淡而无味的负担或可有可无的虚设,而是一剂提升品位、增加内涵、丰富其精神、完善其人格、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灵丹妙药,充满感召力和吸引力。

    2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大学语文》的知识点

  首先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可以通过对课内教学的知识点、侧重点的研究,打开一扇窗子,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沟通和连接,从而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感知人生。《大学语文》所选的名篇佳作,凝聚着精华,蕴含着哲理,牵涉着历史,映带着名胜,闪烁着辞采,荡漾着情感,体现着人格。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以研究发现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文知识点、侧重点为对象,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能力培养和知识积淀的“品味”式探究。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拓展,使学生把名篇放到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去研究,从而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手法。这样就打开并通过名篇这扇窗子,与悠久的历史和纷纭的世界进行有机的连接,实现语文知识在面上的拓展。

    其次,《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题研究,引领学生跨越一般性知识掌握的层面,进行深层次探究。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因此,要通过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去研读、去体会。

    《大学语文》课研究的内容十分广阔,可以研究一篇文章,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可以研究一个作家,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现象等。也可以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某一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和精神气节,某一伟大人物的成功历程和卓越贡献等等。通过研究型活动的开展,可以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从学会书本的现存知识,转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挖掘内在的规律,养成研究的态度。

    3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的素质提高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通过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正如布鲁纳所认为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其次,有利于学生技能的锻炼。《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他们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形成知识的结构和网络,培养发现他们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三,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大学语文》所选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潜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趣味。在《大学语文》研究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名篇的研究,调动学生的悟性,从对作品的品味和思考中引起心灵的共振,激活其从特定角度感觉这个世界,进而提高评判美丑、振奋意志、陶冶情操和创造美好人生的能力,从而培育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品质,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2-13(2).
    [2] 张华,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新华文摘,2005,(10):122~124.

    作者简介:陈从志(1965-),男,河南洛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组织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791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