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高国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
【时间:2008/11/13 】 【来源: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 【作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高国光】 【已经浏览2878 次】

    [摘 要] 肯定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材翻新、精品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了改革的现状,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关键要树立教育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切实地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以扩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成效; 不足; 创新构思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它通过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多个环节来实现,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地区或学校根据校情,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原有的、少数的、已定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如上海华东师大等编写的)进行了改编,打破了“千校一版”的单调局面,特别是近年来版本逐年增多,教学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作了变更。随着电脑的普及,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校园网站、互联网促进了学校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另外,一些学校设置的“精品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打开了“知识资源”共享的通道。但仅此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创新。

    一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在课程体系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上,与国际文科教学改革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突破和创新。

    1 从课程体系上看

    目前,不少学校的现状是“一多三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辅导课少,文化修养课少,课程体系存在两重两轻:重理论、重专业;轻基础、轻知识。教材内容存在着“一小二化三不适应”:教材改革幅度小,内容陈旧化,模式化;不能适应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具有审美修养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创新精神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课程体系上力求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主动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己活动。如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哈佛大学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的第一学府——“哈佛帝国”。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哈佛大学的原课程的设置,最早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榜样,后来有三位校长进行长达85年的课程改革,他们认为大学课程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给学生在学科上有选择和发展的自由,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增多选修课,以致后来发展到没有共同的选修课。

    2 从教材内容上看

    虽然近几年来教材版本翻新较快,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部分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更新的篇目较少,只是在单元分布,必读选读课文的安排等形式上做了一些调整。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被称为“高四语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固守着“文学就是文学”的观念,其实,文学是人学,应从培养人才这个观念出发,教材内容不仅要“继往”,还应“开来”。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材内容应当具有时代气息。如法国的母语课程详细列出“跨学科主题内容”,有生态系统、文化旅游、科技和社会变化、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察与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歌剧和戏剧等内容。

    3 从重视态度上看

    不少语文老师认为目前“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准,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性学科?即使是基础性公共课,但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持……不稳定、不平衡,并尚有不少各类全日制学校至今没有开设过;半数左右的理工农医等学科,也尚未开设”。即使开设这门课也是课时少,只有英语课时的1/5左右,且师资匮乏,多让新分配的年青老师担当这门课的教学,殊不知当年的北大、清华担当此门课的教师是资深教授闻一多、朱自清等。而国际文科教学改革的理念是看重受教育者在感情、态度、能力等方向的发展,由此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各国教材都将本国文学作为首选对象,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母语教材指定的阅读作品和课文再本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绝对高的比例,各国的国家主流思想、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所选文章在“热爱祖国、关怀人类、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等价值追求上,力求站在时代的前列。

    二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

    1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当前教育革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迫切需要的前提和条件。学科交叉和文化交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温床。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和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创新人才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培养出来?创新理论的产生需要怎么样的办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尽管目前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名著和译者多达百部之多,遗憾的是很少涉及以上问题,而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5月出版的《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一书令人信服地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之一:“加德纳教授多年的艺术爱好,高深的艺术造诣,研究工作横跨科学与艺术的方法,是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文学艺术孪生姐妹。”“大学语文”教材中本就包容了艺术作品等,《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的大量证据,发现产生多元智能理论的第二决定性因素是文化交叉,即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叉。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人类的潜能的本质的重要成果之一,为了这一成果,《零点项目》的多名科研人员多次前往印度、日本、非洲、中国。为了了解东方文化背景下智能理论,加德纳教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四次访问中国。中国自孔子时代起2 000多年不同于西文教育理论和现实,给予探讨多元智能的定义种类很大的启发,产生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鉴别国的教育创新的经验,是为了树立创新精神,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突破,合理地扬弃,既要继承,又要发展,使大学语文教学进入新的境界。

    2 关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首先要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历来为国家教育部所重视,国家教委高教司不仅委托一些资深的教授、专家编写修订“大学语文”原教材,而且指出这门课程建设是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总体来看重视是不够的。有关部门领导首先应持学科整合性观念,其次还应当认识到人文学科对自然学科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杨叔子院士非常喜爱文学作品,他们深厚的文学修养对自身专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杨叔子院士还十分注重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运用经典文学名著有关内容进行阐述。理工科大学和各类职业技术学院重视专业是天经地义的,但也应重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不可低估的作用,给“大学语文”一席之位。再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增设相关的较多的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的自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将来服务于多元化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终生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3 教材内容的配置

    1) 经典文学作品代代相传

    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传统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儒家的代表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教育。诗教可以养心修身,化人启智。唐诗宋词元曲等,充实了大量的审美内涵,对陶冶学生精神、气质、品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作用,从朱光潜先生的“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的观点看,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应把诗歌当作重点内容,尤其是唐诗宋词及现代诗歌。

    2) 适当增加当代作品

    适当增加当代作品,让学生嗅到时代的气息。现代科学成果的日新月异,我国在核武器、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教材应载入这些成果,特别是表现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求实的科学精神及人格魅力的内容,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成为学习的楷模。

    3) 注意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接触异质文化,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把代表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篇目选入教材中,这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更多的参与全球的竞争,增进国际理解和交流。

    4) 文学、艺术、美学的相互渗透

    课堂既是知识的创新发源地,又是知识创新的集散地,把智力与非智力教育统一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独立品格。从课程的广义性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文本、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教师的自身修养,设置教材的课程内容,丰富“大学语文”的内涵:囊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精华;增加文学作品的其它样式,如欣赏课、人文知识讲座、美学理论讲座、电影电视剧评论、戏曲表演、异国风情简介、写作论谈等,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全面营造素质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陈贤忠.世界贸易组织与高等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3] 王磊.学科交义是教育创新的温床[N].中国教育报,2005-03-17(8).
    [4] 朱光潜.文化读本[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99.

    [项目基金]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JX03-3)
    [作者简介]高国光(1950-),女,安徽淮南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电话: 0554-6651907。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759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