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赵年秀:新课程背景下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时间:2008/11/13 】 【来源:娄底师专学报 2004年6月 】 【作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赵年秀】 【已经浏览4692 次】

    摘 要:指出并分析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存在的六大问题,包括:课文是清一色的短篇且与现行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有较多重复篇目;对选文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详细介绍;对“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编制思路欠妥;缺乏高层次语文能力训练设计;缺乏配套学习软件;各单元整合性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教材的七条建议,包括:增设各单元综论部分;重编重组精读部分;设置专题拓展略读部分;设计单元专题表达与交流活动;使用符号系统;开发大学语文教学软件;按大单元制结构模式编排教材内容。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大单元制结构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程。其目的是培育人文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目前,比较多的高校该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系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以精美短文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具有编写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析文字精炼准确等多方面的优点,被定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在内容安排及结构设计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一 该教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课文是清一色的短篇且与现行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有较多重复篇目

    这本《大学语文》与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重复的篇目有:《归园田居》、《前赤壁赋》、《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再别康桥》、《鹊桥仙》、《滕王阁序》等;与职高教材重复的有《高祖还乡》、《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等。估计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行后,雷同的篇目还将会增多。因此,选文篇目亟待调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大学语文教材的权威性。另外,该教材的课文系清一色的短篇且侧重文言文。这样编选,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当之处至少有二:其一,忽略了导读现当代中长篇小说与影视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富有时代气息,能凸显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大学生心理需要,因此,大学生们爱读、爱评论,并希望老师们导引,以提升其鉴赏品位。正因如此,《大学语文》就应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将那些流行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当代作品包括中长篇小说与影视作品都纳入导读范围。 其二,忽略了导读外国文学作品。诚然,《大学语文》应该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特别突出阅读古籍能力的培养,藉此引导大学生们更正确地认识理解和热爱、尊崇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但大学生们也需要了解和吸纳世界多元文化,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因此,《大学语文》不能忽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导读。

    (二)对选文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详细介绍

    大学语文课存在课时紧、学习篇目多的矛盾。通常把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师生讨论交流这一做法视为解决这一对矛盾的良策之一。但该教材对选文往往缺少必要相关知识的详细介绍,制约了学生课前预习理解水准,使得教师只好在课堂上加以补充,从而导致用于讨论交流以解决深层次理解鉴赏问题的课堂时间减少。一般说来,这些本该由教材介绍的必要相关知识大致有下列三类:

    1.写作背景知识。包括必要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志尚追求与身世遭遇,或其写作风格特性。譬如要理解王粲《登楼赋》中的强烈的思乡怀土内容,把握其思想实质,就应当结合其个人出身及其个人经历尤其是其政治处境作进一步考察,而教材仅在“作家作品简介”中对其个人经历略有介绍。又如要把握李华《吊古战场文》“在守不在战,守则以仁义”的意旨及流露于文中的反黩武的情感,就有必要先了解当时边衅不断、人民伤亡惨重的具体情况以及杜甫、高适、王昌龄等其他进步文人之愤怒谴责,而教材缺乏这样的提示。再如要形成对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主题的个人见解,就有必要对李商隐的个人经历以及其诗作的象征性表现手法与其要表达的内心深隐幽微情绪的关系有较深刻的了解,而教材仅在“作家简介”中对生平经历略有介绍。

    其次,作品写作背景知识还包括文化背景知识。譬如学习《徐文长传》,就有必要联系《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涉及到的阮宣子、祢衡等狂士形象让学生了解尊重狂狷之士的汉文化传统,而教材未予介绍。

    2.阅读鉴赏知识

    《大学语文》承担提升学生鉴赏品位,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任务,这就需要在语文基础教育上,进一步介绍有关鉴赏理论,而教材对此一概未作介绍。

    3.探究背景知识

    如对白居易《长恨歌》及李商隐《锦瑟》二诗的主旨历来有所争议。对此,该教材分别将这些有争议的观点作了简单罗列。可是,仅仅是往湖中掷进一颗石子,激起一圈涟漪而已。要维持被激发出的探究欲望,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形成个人独到理解,尚需要对这些有争议的观点其所依据的根据作进一步说明。而该教材对这类可作探究背景的知识缺乏详细说明。

    (三)对“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编制思路欠妥

    该教材每篇选文后都有“提示”,“提示”后便是“思考与练习”。“提示”通常对选文的旨意和表现技巧等加以指点,“思考与练习”题的答案几乎都可以从“提示”中找到。通常自学者查找资料不方便,而全日制学生则恰恰相反。这种编制思路对于自学者而言比较合适,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但对于全日制学生而言,却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的发挥余地,扼制了学生作进一步探究交流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其探究、交流的习惯与能力。既然是全日制高校教材就应该摆脱自考教材的痕迹。

    (四)缺乏高层次语文能力训练设计

    大学语文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譬如进行比较阅读或专题阅读,在此基础上提高演讲、讨论、辩论能力等。而该教材只在《唐睢不辱使命》一课后有一道比较简单的比较阅读题:“比较《唐雎不辱使命》与《子产相郑伯如晋》两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效果”,此外便没有设计这方面的训练了。

    (五)缺乏配套学习软件

    《大学语文》对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每个大学语文教师可能对某些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但不能够说他们对所有作品都有着同样深的理解;每个大学语文教师可能各有所长,但他们不能够样样精通。在资料占有方面,使用该教材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感到“储备”不足。而若能配套出版教学辅助光盘,保证使用教师拥有基本一致的资料占有程度与作品理解深度,弥补教师在个人能力素养方面的欠缺,从而保证基本统一的《大学语文》教学水准。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总是该教材的一个不足,技术含量高低应该是语文教材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六)各单元整合性不足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而成为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该教材以培育人文精神为课程设置目的,按人文教育主题组织单元。可是各单元主题并没有明确标示出来,也没有一个将单元内各篇文章关联起来的综合概括部分,也没有单元综合训练题。一句话,单元内各单篇没有被相互关联起来,单元内各单篇尚未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单元整体感不强,导致单元整体功能无从显示。

    二 进一步完善该教材的设想

    (一)增设各单元综论
         
    综论部分可以是对本单元文章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求同性理论概括,也可以是对某个人文问题之相关发展情况做面上的介绍。撰写综论部分,目的有二:一是引导认识本单元人文教育主题;二是起结构上的整合作用。有了这一部分,各篇原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的作品被明明白白的贯通起来而成为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单元的凝聚力加强。综论部分的主要作用在引读、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或比较阅读。

    (二)重编重组精读部分

    所谓重编重组,就是对该教材各单元原有课文“删”、“留”、“调”、“补”。

    1.“删”。删去与基础教育阶段教科书重复的篇目。

    2.“留”。大学语文课时紧,精读部分每单元只保留其中的3-4篇课文。仍以文言经典短篇为主。藉此夯实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并培养古籍阅读能力。

    3.“调”。一是把各单元其余的选文分别调到各自的“拓展略读部分”。二是调整阅读理解题的编制思路。本部分的阅读理解题着眼于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提高欣赏品位。阅读理解题宜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深度和难度,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三是调整“提示”内容与位置。在这一部分里,“提示”不再是对各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一一加以阐析评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介绍有关内容,以起点拨难点、辅导阅读鉴赏的作用。在这一部分里,“提示”也不是以整体形式出现,而是分散出现在各道阅读理解题前后。

    4.“补”。下述要补充的知识均以“提示”面目出现。(1)补充作品写作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个人身世遭遇、志尚追求、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等等,为理解作品搭起桥梁。(2)补充文学鉴赏知识。文学文体知识的介绍应尽量避免与基础教育阶段重复。鉴赏理论的介绍,要求精要、好懂、实用,以此指导文学作品的鉴赏,提升其理解、鉴赏品位。(3)补充探究背景知识。指的是酌情对其中一些作品
的有分歧的观点及其各自的依据予以介绍。为的是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作品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其探究能力。

    (三)设置专题拓展略读部分

    本部分的作品均为略读作品,意在拓展精读部分选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本部分作品当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中长篇作品可以选片断,也可以仅荐篇目。如第一单元精读了《孔孟语录》、《渔父》后,就可以阎真的《沧浪之水》和张成功的《黑洞》等为略读作品,引领学生从新的高度上品评刘振汉、池大为等艺术形象,并思考在当代生活背景下有关人格修养、襟怀操守问题。

    除选文外,这部分还包括导读词和启发式提问。导读词主要起两大作用:第一,引领学生从阅读精读篇目走向阅读略读篇目,引导他们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提示有关背景知识,疏通阅读该部分作品的难点。“启发式提问”一般从人文精神培育的角度设问,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有关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

    (四)设计单元专题表达与交流活动

    单元专题表达与交流活动可以是征文评比式;可以是研讨论坛式,如文化专题研讨会,读书论坛,影视论坛等等;也可以是竞赛式,如演讲赛、论辩赛等。开展专题表达与交流活动顺应大学生渴望展示交流的心理需求,符合全日制大学相互交流及时的教学特点,且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意义:

    1.为主动阅读、主动探究注入强大动力

    开展单元专题表达与交流活动,大学生们便有了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而要在活动中进行有一定创意、有一定水准的发言,这势必产生一种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使大学生们利用课余空隙增加阅读,量志探求。

    2.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

    这种活动崇尚创见,崇尚创造,能极大地激发出探究欲望、创作兴趣,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

    3.有利于养成互相切磋、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活动中,大学生积极展示或评价学习成果,思维互相撞击,相互获得启迪、教益,尝到了交流学习的甜头,慢慢地便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4.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每次表达与交流活动都是一次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听说读写,要与人交往,其语文应用能力受到锻炼,从而为更成功地胜任未来生活打下基础。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本部分除了设计研讨专题与活动形式外,还需要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影视评论文和读书报告的写作以及演讲、论辩技巧等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至于专题论文的写作则是大学语文要重点予以训练的,要适时介绍写作要领、提供样例。

    (五)使用符号系统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语文教材中存在预先约定的符号系统,如用矩形框标示各种专栏活动,用各种色点(红、蓝、绿)表示活动作业的项目,或较难问题前冠以“●”,最难的问题前则冠以“▲”,等等。穿插使用多种符号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改变教材单一的文字型面貌;(2)节省篇幅,合乎经济高效的原则;(3)醒目,学生易于找出目标,明确要求。

    (六)开发大学语文教学软件

    当前高校多媒体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在这种条件下,及时开发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软件,必将起到便教利学的作用,从而促成经济高效地落实大学语文教育目标。《大学语文》教学软件可以《大学语文》教学辅助光盘形式出现,就有关影视碟片、图片、作品朗读、古诗吟唱、诗文解析等方面提供资料。

    (七)按大单元制结构模式编排教材内容

    上面的设想中,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元结构样式,其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教材单元结构样式
    -----------------------------------------------------------------------------------------------
      元件    名称                功能                                      构成
    -----------------------------------------------------------------------------------------------
      首件    综论件    引读·唤起探究兴趣                     一篇特写的短文
      腹件    精读件    精读·提升欣赏品位                     3-4篇作品+注释+提示+阅读理解题
      拓展件  略读件    略读·培养专题研究能力                 导读词+若干作品或作品篇目+启发式提问
      尾件    展示件    升华·发展创新思维,培养表达与交流能力  一次活动设计+写作辅导
    -----------------------------------------------------------------------------------------------

  这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大单元制结构样式。它同时向多种媒体开放,向课堂内外开放,向各种社团活动开放。它建立在统筹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之上,规模宏大,编制技术精密,追求综合效应。概括地说,这种单元结构样式具有下列优点:

    1.有利于培育人文精神

    奥苏贝尔认为,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素。本单元结构式样正是以奥苏贝尔这一迁移理论为依据设计的。以“人格修养”单元为例。通过综论部分,建立了关于古今中外人格修养问题的一般认识;在精读部分,熟读朗诵一篇篇精美短文,接受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于人格修养问题便有了具体清晰的感受看法了。在此基础上,再行略读,眼观古今中外,然后比较、分析、研究、交流,这样,关于人格修养的认识便愈来愈正确、深刻、坚定。

    2.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

    首先,以探讨人文精神为总课题的表达与交流活动,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给学生于课外阅读大量文章注入了动力系统,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因此得到发展。其次,大量的阅读解决了“意”的问题,再加上适时的写作要领介绍、写作样例示范,从而使写作变得容易了。再次,特别设计表达与交流活动,根据实践性原则,表达与交流能力可望提高。另外,由于精读建立在阅读鉴赏理论的指导下,鉴赏品位也可望获得提高。

    3.有利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如果采用这种大单元制结构编制,而使用师生如果仍一味沿用过去的老教法、学法,将会加剧“大学语文”任务重课时紧这一对矛盾,从而迫使使用该教材的师生在教法、学法上作出相应变革。对教师而言,面临着三大变革任务:

    (1)改变教学单位。变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

    (2)改变课型。变以讲解欣赏选文为主的讲授型课型为以讨论交流为主的读书交流课型或影视书报评论课型。

    (3)改变教学关注点。变已往的单一关注教材为不仅关注教材,还关注学生学习中关心的问题,关注教学组织问题以及学习习惯、参与精神的培养问题等等。

    对学生而言,为了能在讨论交流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有一定创见的观点,或有一定水准的探究问题,便不得不在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然后结合自己思考查阅资料、求证观点。这样,已往的被动听讲陋习得以革除,合作、探究的创新型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总之,在课程与教材大改革的背景下,原《大学语文》通用教材毫无疑问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至于如何变革,则是见仁见智之事。本文谈及的当然也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尚望专家们指正。


    作者简介:赵年秀(1965-),女,湖南双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52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