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双华:谈谈大学语文的教学
【时间:2008/11/7 】 【来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 】 【作者: 南京工业大学 李双华】 【已经浏览2836 次】

  [摘 要] 大学语文应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应着力启发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不同,不能过多纠缠于语言文学和篇章结构。而应当注重文学性,培养学生的文学认识能力;注重综合性,加强文史哲的交叉;注意开放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法 人文素质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有人甚至将它视为人文建设的核心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境遇却并不乐观。有些大学生对它似乎并不感兴趣。个中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个关键。也就是说,要想使学生爱听,必须要使这门课能吸引学生。那么,怎么教、教什么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呢?

    现在,许多人认为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最突出的就是不会写文章。有的写出来也是千人一面的八股调,有的学生甚至写不出完整的句子。因此就有人主张大学语文还应该在作文上下功夫。这其实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学生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是语言表述的问题,而是思想感情本身。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背诵别人的思想,表述别人的感情,连思维模式都是规定好的,在前面等着的是不能被否定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没有想表达的冲动和欲望。没有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又怎么努力去学会表达,学好表达呢?一个幼儿之所以努力地学说话,是因为他自己有表达想法的欲望。只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们才最愿意表达,才能努力地表达清楚,表达得完美。所以,许多学生写不好文章,其原因是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表达的思想。重复千人一腔的话语又觉得厌烦。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表达的兴趣,怕写文章,写个千把字的作业都是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思维模式化、简单化,思想苍白,缺乏穿透力。在这种状况下,他们是没有兴趣再去钻研遣词造句写文章的。“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只有激发学生丰富的思想感情,鼓励他们表述出来,他们才有可能努力地去写好文章,才可能自觉地克服表述上的障碍。显然,作为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启发学生心智上多下功夫。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差别。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区别。中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知识准备不足,心理生理发育也不完全。他们的思维和感情都比较单纯,对社会事务的理解也比较困难,对人类复杂的感情也没有体会。他们的思维方法,对知识的理解都有赖于教师去教。大学生则不同,他们是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负有社会责任的、具有较好知识储备和较强思维能力的成人。因而大学语文课就不能局限于社会的灌输,过多地纠缠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应当注重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要教好大学语文,就必须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大学语文有什么特点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文学性

  大学语文主要教学生什么?教学目的何在?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写文章。将作文看作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关系,甚至分析句子结构。课课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教师按教学大纲讲,学生就按标准答案背。这就是许多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可是学到最后,一个班多半的学生文章还是做不通。就是做得通的学生对写作也不太感兴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若对这种现象不做深层的研究,只从表面看问题,继续沿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学语文课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全国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按文章体的分类来编排课文内容的。为之配套的辅导教材也是按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关系等模式编写的。因为自学考试就有这些内容。自学考试作为全国统考,可能是迫不得己。但这种模式若拿到大学课堂上去讲,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疲劳乃至反感。当然,大学语文也不是不讲课文主旨,必要时也应当讲讲句子的结构和层次关系,但是其重点当不在此。大学语文应当立足于文学性。这里的文学性不仅仅是指基本的文学知识,如文学史知识,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等,更重要的是文学的认识方法。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体验、感悟认识对象。使学生体会到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打开另一扇认识的窗户。使学生学会通过文学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人性,认识人类的精神。文学所涉及的都是人生最切要的东西。都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东西,也是人最感兴趣的东西。她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情感的家园。只要我们在大学语文课上将这些内涵揭示出来,大学生们也许会对这门课另眼相看。

  二、综合性

  大学语文课要重视文学性,但不能局限于文学本身,尤其不应陷入纯艺术分析。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设。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更要注意解释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我们必须明白,大学语文毕竟不是专业的文学课,不可能做纯文学的研究。它要面向社会,面向历史,面向人生。大学语文重点关注的是作品内容。文学不是孤立的现象,文学从内容上看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她面对着的是整个人生社会。在讲文学作品时,必须同时涉及到哲学、历史、艺术、社会学以及其它的文化现象。在大学语文课上过多地做纯文学的讲解可能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反映的社会现象。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细致地分析思想、历史内涵,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完成审美过程。比如对陶渊明,学生在中学就接触过,大多数人都自认为对他比较了解。其实他们所谓的了解也就是在几十年来的思维定势的基础上,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中浮躁的心理而形成的判断。即认为陶渊明崇尚自然,人格高尚,但消极退避,不应成为当代青年人效法的榜样。而且教材中所选篇目也仅限于表现其“飘飘然、浑身静穆”的篇目,如《饮酒》只选其五,《归园田居》仅选其一,完全不涉及他内心的忧愤和“金刚怒目”式的豪情。这是一种极端概念化的、缺乏历史观念的肤浅的理解。但要扭转这种肤浅的观点决非易事,只靠抽象地反驳是不行的。笔者在教学中专门用两课时详细介绍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当时的政治环境,思想环境,以及他的经历,他的思想感情,他与前辈思想家的渊源关系等等。讲作品也决不只讲书上所选篇目,还讲他躬耕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力图将陶渊明完整地介绍给学生。许多学生听完课后说:现在才算有点真了解陶渊明。若是单从文学上讲陶渊明,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价值,也不能真正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美学内涵。

  三、开放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要向学生展示精神现象的丰富多彩,思想观点的多元化。这正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它要求讲授的知识、概念要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学生抓不住内容。而大学教育侧重于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到真理的大海中去,自己去探索奥秘,寻找真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当介绍学术界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分析思考,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文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文学的创作过程最终是在鉴赏者头脑里完成的。不同的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无限性所在。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向学生灌输所谓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应当受到鼓励。现在新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有的课文之后加上了集评,供学生参考。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不但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开放性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联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文学都是当代文学,都是和当代人的生活有关的。古代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当代性。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努力向学生揭示这一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联系现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于现实生活完全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东西,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当然,联系现实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现实的优良学风。

  四、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共同探索的整体。教学双方原本就是一个互动的认知主体。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通过表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但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主动性地学习。他们不仅要听老师传授的知识,更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大学生的心理、心智发育已经成熟,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不能采取中小学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应当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独霸讲坛,而应当与学生共同讨论乃至于争论。将课堂变成探索问题的讨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课文要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使教学在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讨论中进行。老师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方法传授给学生。

    另外,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促使或迫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现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的学生还有厌学情绪。上课时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教师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也有的教师会加以批评,但这会影响教学进度,又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略带强制性地引导这些学生进入课堂,参与讨论,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的一点认识,即大学语文不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分析几篇文章,作几篇作文,读懂几篇古文。而是要将其视为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让学生在鉴赏经典作品时感受到人类精神的伟大和深邃。在审美过程中,心灵自由地驰聘、畅想,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引领。让学生感觉到大学语文课既有趣味又有深度,既能陶治情操,又能探寻人文精神。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注意表达的技巧,就能写出想写的文章。

    (责任编辑、校对 肖木)

    【作者简介】李双华,男,南京工业大学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78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