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郭迺亮等:谈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问题——兼谈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1/7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 【作者: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江宁分校 郭迺亮 王世鸿】 【已经浏览5793 次】

    [摘要]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新编《大学语文》自1996年出版以来,至2001年6月,该版本已是第22次印刷。据我们几年来使用该教材的教学体会,并结合我们对所涉猎的别种大学语文教材的探究,认为本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体例、选文、分析、注释、思考与练习等诸方面,应该说还存有不少问题,须作进一步改进。同时,我们也深感在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上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还不少,需要大家作深入一步的探讨。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语文教材本身的质量、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对当代大学生们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大课题。

    [关健词]  编写得失 思考 学科性质 修订


    约二十年前,针对我国大学生总体上因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语文素质偏低而造成人才质量严重滞后于社会迅猛发展要求的被动状况,在已故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和积极倡导之下,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恢复或增开了大学语文课程。多年来,经广大编写者们的辛勤劳作,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确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出版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已达二十余种,形成了教材多样化、特色化的可喜局面。1996年4月,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由徐中玉、齐森华二位先生任主编的专家们,又编写出了一部新的《大学语文》教材。这部新编教材,为我国全日制高校通用课本,属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之列。它的出版发行,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至2001年6月,该版本已是第22次印刷,印发量已达数百万册,这其间,未作任何的改动。然据我们几年来使用该教材的教学体会,并结合我们对所涉猎的别种大学语文教材的探究,我们发现,新编全国通用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体例、选文、分析、注释、思考与练习等诸方面,应该说还存有不少问题,须作进一步改进。同时,我们也深感在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上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还不少,需要大家作深人一步的探讨。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语文教材本身的质量,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对当代大学生们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在此,我们想从宏观方面谈谈对这部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以及对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教材编写问题上的几点思考意见。以期对该教材的修订,乃至对整个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能有所裨益(此前,对该新编教材在对选文中的一些注释和提示分析等具体问题,我们已在《新编<大学语文>》质疑、补遗》一文中写及。——见本刊2000年l-3期)。

    一、对新编《大学语文》编写得失的一些看法

    我们应该肯定,新编本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写说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有关的专家学者们在编写过程中的确倾注了高度的热情和大量的心血,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表现出了可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它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同,新颖独到之处颇多。表现在:一是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体例、选文等几方面都有自己特定的视角和标准。以课文单元的编排为例,该教材不再按传统的按照文学史的先后进程或以文体类别分组排列,“而采用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二是在每篇选文前后的说明、注释、提示中融人了编写者们的许多真知灼见,同时也注意吸收了某些新的研究成果。三是在“思考和练习”的设计上能体现出较强的概括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某些方面确实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从本课程的性质、设置目的以及教、学实际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认为该教材又明显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偏向,这就是把大学语文首先看成是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教育的课程,而不是首先看做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

    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新编教材“出版前言”中说:“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徐中玉教授在新版“编写说明”中也说“本书是为全日制高校各类各科大学生培养综合性文化素质和提高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而编写的通用教材。”但在谈到“学好《大学语文》这类基础课程”重要作用时,徐先生首先强调的却是对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让学生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显然,这种提法和“出版前言”中的有关指示精神是大相径庭的,和徐先生自己在“编写说明”中的说法也是不一致的的。我们以为,这样的编写指导思想,它忽视了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根本性质,有悖于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一首要目的,而仅把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混同于一般的社会学课程。

    (二)新编《大学语文》取材面有过于狭隘之嫌,似有名不副实之嫌

    1、语文,按我们理解,应包括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两方面,但在现行课本中,仅有文学作品方面的内容,而未涉及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所以,现行课本只能算做文学课本,而不能名之为“语文”。

    2、从具体选文上看,取材面也过于狭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选文只限在本国古今文学作品的范围之内,而排斥了所有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1985年5月,《大学语文》第四版“再版前言”中说:“事实证明,广大读者是欢迎把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品,按适当比例,汇选在一起提供学习、欣赏的。”又说:“一方面,因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立足本国,特别是现、当代的实际,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了解和借鉴外国的有益成果,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高瞻远瞩。”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和改版前的大学语文课本中,优秀外国文学作品都占了一定的比例。比较起来,大学语文在选材面上当应比中学语文更广阔一些,更开放一些。这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编《大学语文》中,却一刀子把原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统统给砍掉了!须知外国文学作品原本虽是外国文学家写的,但作为中国大、中学语文课堂上的传统的教材,实际上已经过极其严格的筛选和极其出色的翻译,且多已经历过长时期的考验,中国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优秀选文。已经经过我国优秀翻译家、文学家们的再加工,再创造,学习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本国的语言。在《大学语文》中把优秀外国文选排斥在外,实际上就成了为“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而不能名曰“大学语文”。

    3、选文中、古、今作品数量之比悬殊过大。全书67篇课文,古文占50篇之多,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们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运用现代汉语知识进行阅读的能力的提高,以及快速、高效阅读习惯的养成。

    4、编者在对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和人格的力量”等问题的认识上有失偏颇。徐中玉教授在“编写说明”中说:“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各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但依笔者之见。新编教材中的选文,表现得更多的乃是中国封建时代文人们的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愤慈之气,或慨叹人生的短促、虚无;或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得失,眷恋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悲苦之情;或是表现了封建文人们清高自重,孤芳自赏的闲适之趣;甚至还有洋溢着巴结奉承权贵们的庸俗低下情调的。诚然,这类文章没有什么不可以读的,但课本中充塞了许多这类文章,却较少有能给人以鼓舞激励、奋发向上的昂扬之气的,这就显得很偏颇了。譬如教材中第五单元的选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旅次朔方》、《鹧鸪天》、《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哭小弟》,从头到尾,从古到今,一路哭下来,有哭年迈的奶奶的,有哭早夭的侄儿的,有哭亡妻的,有哭被旧社会迫害而死的养母的,有哭在新时代英年早逝的亡弟等人的,真是凄凄惨惨,悲悲戚戚。读了这些选文,实在令人感到压抑、伤感,甚至窒息。编选者将这些文章硬编在一组,尤其是将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也生生地捺入其内,则很难体现“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而编者却将原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那些抒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诗文,如《苏武传》、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文天祥的《正气歌》、龚自珍的《咏史》、秋瑾的爱国诗篇、林觉民的《与妻书》、郭沫若的《炉中煤》等篇;那些激荡着英雄豪迈之气的诗文,如陶渊明的《咏荆柯》、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蒲松龄的《席方平》等篇;那些激励人刻苦学习的文章,如韩愈的《进学解》、梁启超的《论毅力》等篇,则都被删去了(或是直接侧掉了;或是同一作家换了别的篇目)。

    (三)从选文编排的体例上看,新编《大学语文》的编排方法颇令人费解

    新绘教材虽打破了传统教材编排的一般方式,花大力气动了大手术,但这样的大变动、大改组的优点却体现不明显,实在叫人很难挖掘出来。

    “本书既不以文学史知识为线索,也不以写作知识为重心,而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本书总体上要求对读者有吸弓!力,能感染人。……”“关于体例,试行不再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的方式,而采取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但究竟怎样理解“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

    原大学语文教材是按时代顺序来排列本国历代文学作品的,并分别在每一单元后面附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史概述,力求简要地介绍这一段文学的特点、主要的作家作品和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条理分明,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但改编之后,这些优点就被开除掉了,而只是在书后[附录]部分附一份“中国文学史概述”而已。这样,在每一篇选文前面的有关的作家作品的说明,则成为零星的、散乱的、片断的文字,割断了文学史知识和文体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四)从所编文选篇目看,其中有部分篇目是中学,甚至是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篇目

    例如:《孔、孟语录(十二则)》中的一些句段、《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庄子《秋水》中的片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望天门山》、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汉江临泛(眺)》、苏轼的《前赤壁赋》、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如果说,《大学语文》对教材的分析应能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更深人一步、达到更高的层次,那还另当别论。问题是有些分析并不见得比中学教材上的深入、高明,而在文学、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甚至比高中时代还降低了(如去掉了对古、现代汉语知识方面的要求等等)。

    (五)在新编教材时选文的说明、提示分析、注释方面,我们发觉还存在着某些不够妥贴、或者明显违背逻辑思维规律,甚至完全错误的地方,需待进一步的探讨,改进或纠错

    令人深以为憾的是,改版本从1996年7月初改版至今(即2000一2001年度的新学年),已是第22版,却仍和初版时一模一样,未作任何的,哪怕是丝毫的“调整与补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原教材[提示]中,属于明显的“硬伤”的,就有数十处之多,且不说那些待商榷的地方了。

    另外,在新编教材文后的[思考与练习]设计上,只涉及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没有相应而又必要的逻辑、语法知识题和写作训练的要求(在原来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练习]中,是比较注视这方面,尤其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的,但遗憾的是改编后这方面的内容竟也全被砍去了)。由此看,大学语文好似成了一门单纯的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课程。这种重阅读欣赏而轻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运用,尤其是轻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培养的编写方法,不妥和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这,自然也就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

    在编写教材问题上,如何扬长避短,编出高质量的教材,为提高本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使其在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学人员,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以本课程设置的教育、教学目的为根本出发点,这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所必须明确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既不应等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这样一类以文学鉴赏为主的课程,也不应首先是强调对学生们进行所谓人文精神求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教育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学科性质上,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一样,它就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它作为一门主旨在于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运用能力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根本性质,始终是一贯的,并未因冠上“大学”二字而改变。所不同的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相对地处于语文学习的较高级的阶段,它应是比中学语文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语文课,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有别于中学阶段。我们以为,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在这一课程中,充分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这正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所在。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坛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老先生所说的“例子”,就是教材中为学生所提供的范文。匡亚明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扩大理事会及大学语文教材定稿会的讲话中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语文教师的光荣任务,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

    (二)我们认为,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还必须考虑它的学习对象特点,以及它是一门面向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公共课”这个“公共”的特点

    在选编内容上要具有相当的宽泛性,开放性,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

    (1)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尽可能多地选取那些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人教材。而尽量少选或不选旧知识分子渲泄个人情绪的作品,强调爱国主义和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扩大选材面。文学作品方面的,选取那些抒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或激荡着英雄豪迈之气的诗文,那些激励人们刻苦勤奋、努力向上的文章。

    (2)笔者还以为,大学语文课本中除了选编古今中外传统的文人佳作之外,还应适当地选取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人的诗作,瞿秋白、方志敏等人的散文等等。他们的诗文,不仅具有文学的意义,而有具有史学的价值。说它们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恐怕并不为过,更非阿谈之词。尤其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提倡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那种大气魄、高素质和高境界。(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初,那时高校中还没有统一的语文教材,笔者曾参与过高师语文函授教材的编写和讲课工作,我们在自编教材中就编讲过老一辈革命家诗文的专题,学员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令人深以为憾的是后来在我们所见到的正规出版的大学语文类教材中,竟很少再见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的影子了。

    (3)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度方面讲,还应该给那些个在我们的现代文学史上曾经被指斥过的作家,如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等人谈乡情民俗、谈文化、谈学问的文章留有一席之地,还可以选编一点儿进步的港台作家的代表作,以拓宽大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并借以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批判问题的能力。

    (4)在语言风格上,应注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除选编文人气(或者说知识分子腔)重的作品外,还应注意选些群众语汇丰富的,具有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现代作家,如语言大师老舍、赵树理等人的作品。“开放”的面不要老是落在了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身上。前面也已强调过,绝不要排斥优秀的外国文学佳作,教材编写中工作中不要做出闭关锁国、与当今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格格不人的怪事儿。

    (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大学语文》中的选文,如有可能,也应在汉族作家的作品之外,编选一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学语文容量有限,而大学语文的选取材面应比巾学语文更具开放性、宽泛性和可选择性。

    当然,选文可分精读、泛读部分,分析文章可分详析、简析部分等等。对某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学术观点提供给教师与大学生们做借鉴与参考。由于这门课程目前尚处于各地区、各高校的“自开”阶段,所以也完全没有必要硬性规定学哪些而不学哪些,精读哪些而略读哪些。只是教材要尽可能丰富地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学习的材料,由其按需选择就是了。我们可以用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去占领大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阵地。

    (三)在文学体裁方面,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和学生运用的实际,选文不能一律是“总体上要求对读者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注重形象思维的文学作品,还应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

    优秀的科学论文、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既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文艺性的科普作品等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让读者“既可以从中间接地学习到一系列公文和实用文的写作方法,又可以从中直接地受到为政清廉的思想教育,对促进干部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益处。”(匡亚明先生在南京大学编印的《高等语文》序言中语。)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技能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各类文体,尤其是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前,需写社会调查报告,需写毕业论文;一毕业,首先就会遇到就业问题。求职需要写自荐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就会要求写一份工作设想等,这些文字材料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工科学生就将来工作岗位而言,一般都会与单位的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有一定的联系,这就必然会涉及应用文体的运用和写作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个社会即将进人信息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将会是非常频繁,并且也是极为重要的。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对这方面的写作知识,《大学语文》中也不能不涉及(原来的《大学语文》附录中的“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内容在新编教材中已被删去。)

    或问:这么多内容,如何编排?笔者以为,尽管将那些大量的抒发旧知识分子个人哀伤情调的,或是封建士大夫闲适情趣的作品毫不留情、毫不可惜地删去,而给那些充满爱国主义、昂扬之气或科学精神的作品腾出位置就是了。同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让同学们自学也就是了。如有必要,编选者可将认为应序精读的部分放在前面,可泛读的置于后面即可。

    (四)作为负有培养大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思辫能力的大学语文,在教材中还应适当地强调一下逻辑思维和古、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

    逻辑管的是道理讲得对不对的问题,管的是怎样把自己的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语法管的是语句通不通,怎样才算通的问题,从而使语言表达得有条有理,清楚明白。修辞管的是表达效果好不好,怎样才算巧妙的问题,从而使文章鲜明、生动、感人、有风格。逻辑、语法和修辞,三者相互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逻辑是前提,语法是基础,修辞则是在此前提和基础上的提高,三者之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的关系。新编《大学语文》中注意了形象思维,注意了对修辞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重视了“雅”却忽略了“信”和“达”,既忽略了逻辑思维,也忽略了汉语知识。当代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所知,高中语文课本中原先是插有对逻辑基本常识的专门、系统的介绍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被砍掉了,这引起了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们的普遍不解;事实上也极不利于对青年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据笔者所知,现在各高校中除了个别专业,个别系科开设《形式逻辑》外,绝大部分系科、专业是不开的。而逻辑思维常识,应该说对各系科、各专业的大学生们,以至社会上的许多行业的人们(如公安、法律、科研、教育、新闻、出版、商业、金融、外贸等等)说来,都是很重要的。即如在新编的《大学语文》课本的“注释”和“提示”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逻辑思维混乱的例子试想一下,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如果连起码的逻辑思维的常识也不懂,那他又怎么样去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又怎么样到事业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地加强一点有关逻辑知识的分析和学习、训练,实在是大有必要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编漏了,现在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赶紧帮他们给补上。

    另一方面,改编前的十五年中(1981-1995年)各届,各地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有关于古代汉语知识方面的思考、练习题,但改编后,有关方面的内容也统统被删去了,除课本后面的“附录”部分还附印有“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外,各篇古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已不见了古汉语知识方面的踪影。而课本的某些注释中,又未能较好地运用古汉语知识对选文中的词语或句式进行注释,有的反而起了某些误导作用。为此,又怎样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当代的大学生们进一步阅读和欣赏古代的优秀文化、科学作品呢?

    (五)选编教材时,应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应充分发挥同学们在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有关知识的作用,并努力避免导致同学们原先所掌握的知识的混乱和浪费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现行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其他各类成人高校)语文类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大尊重中学教材,不大重视同学们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有关知识基础,高校教材的编者,对中学语文教材往往不够熟悉,缺乏深人的了解和研究;甚至不屑一顾,往往把中学教材一脚踢开,另起炉灶,重搞一套;有的甚至故意标新立异,以至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们学识上的混乱、精力上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高校教材和别的教材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和语病都未改动,只是主编者的名字换了,版本改了!

    依笔者愚见,当代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和大学语文的教师们,应该向老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先生学习,对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有很深透的研究,然后编、教起大学语文教材来,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领,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才能充分照顾到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才能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应有的教育作用。千万不能置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于不顾,以至造成知识教学上的混乱和编、教、学三者精力上的浪费。在编写体例方面,特别是在对编排选文方式的革新方面,应以方便教学、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前提。

    (六)课文前后的“说明”、“注释”、“提示”等在力求准确的同时,还应力求详尽些、丰富些,不仅有助于阅读和理解,而且方便于自学

    在“思考与练习”题方面,一方面,要做到阅读、思考和语文知识的训练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题目的设计上,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能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而自由地思考,培育其良好思维的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必须十分注意对教材的及时修订

    认真修订是完善教材的很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和生命力。一本教材编完以后,仍要坚持以改革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本课程所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人教材,不断吸收本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新建议、新经验、新成果人教材,及时修正错误,力避保守,力避陈腐,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做到教材的编写赶上迅猛发展的时代的要求,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常出常新,保持教材的优质、先进,既适用于当前,又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一本教材原封不动地用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奇怪现象,保持大学语文这门融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于一炉的学科的青春活力,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事业中的应有作用提供教材上的有力保证。

    总之,作为高校各专业的基础学科、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应具备上乘的质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要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这既是本学科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根本要求,也符合教材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编写者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加强学科研究,既努力改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因循守旧、惯于新旧教材转承过录的陋习,也力避不必要的标新立异之举。

    以上所述,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站在现有认识高度的一些建议,失于偏颇之处和不妥、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9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