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莫银燕: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08/11/5 】 【来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 【作者: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 莫银燕】 【已经浏览4089 次】

    [摘要]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师教生学,师讲生听,这种单向传输式的“一言堂”教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抑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诸如问题讨论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合作,获得对祖国语言文字及文学知识的领悟,从而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语文;问题讨论;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具有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型精神的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然而纵观目前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仍普遍采用以接受学习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方式,表现为:教师以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以“听讲——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模式,势必抑制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目前大学语文课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课程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重视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状况。

    为了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真正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理工大学的文化氛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教学应切实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把学生放在问题的中心位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讨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

    二、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发现、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所示: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斯卡特金认为鼓励学生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他们提供自由讨论的机会,这既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也是对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戈登证明,采用共同研讨问题的群辩法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讨论法教学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训练了集体思维活动的能力,有利于把教学提高到集体创造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大学生具体情况看,他们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时期,学生们的独立意识急剧发展,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心理,独立思考能力和考察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因此这一阶段,在大学语文课中引入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作用将是深远的。

    三、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决定成效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大学语文课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往往启而不发,冷场现象严重;教学进度很难跟上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效果。认真分析及实践后,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设计的讨论题不适合学生的特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要使讨论富有成效,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激发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我的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选择关系到讨论是否能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优劣。

    实践证明,在具体设疑时,提出下面几种类型的问题,既可以兼顾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思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综合性问题

    即直接根据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设疑。例如:在学习了《中西文化知识》第四章“教育与科技”后,我设计了讨论题:“你认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与中国科举制度有没有联系,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扩展和思考,并引入争论的机制。结果,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许多同学到图书馆及网络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数据等,学生在讨论中联系到了现行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现行的教育体制及高等制度的改革;有的同学还对比了中西方的教育思想,通过讨论,学生们既掌握了这一章的内容,还充分发挥了联想,扩展了知识,形成了一种自学的理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矛盾型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的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将分歧点交给学生讨论,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在讲《短歌行》一诗时,我分析到曹操有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年近迟暮而壮心不已,这是一首他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抒发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要求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的诗篇。突然,有学生发问:“初中学《杨修之死》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说曹操为人狡诈,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现在您又对他作出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曹操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抓住这一最佳课堂契机,布置学生下周课上我们将用20分钟时间讨论:“如何评价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曹操’?”并提醒学生注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历史则具有真实性。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讨论起来自然气氛热烈。

    (三)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学生学过《长恨歌》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果然能真挚深刻到诗中所写的程度吗?如果说其中有虚构,那么为什么历来又很受人们赞赏,试各抒已见,共同探讨。”这类问题带有假设性,往往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

    (四)求异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同时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学习了《蒹葭》这首诗后,我提出了问题:“诗中的‘伊人’若即若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你认为‘伊人’指代什么?”同时告诉学生,文学语言具有歧义性、隐喻性,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时代的无数读者,就在于作家提供了内蕴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读者在鉴赏活动中,可以依靠形象思维,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想象、情感来诠释、补充、扩大、丰富鉴赏对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这首诗,我要求学生开扩思路,打破情诗界线,添加主观的联想,赋予它新的内涵。结果学生们积极性高,思路开阔,有的同学认为“伊人”指代恋人,有的认为指代政治理想、贤才、人生目标、美好生活、心目中朦胧的思绪,有同学甚至打破了抒情诗的界线,认为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伊人”指代一只美丽的水鸟,全诗抒写了一位猎人打猎的经过等等。我对这些合理的联想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讨论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导者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当多种角色,才能使这一教学方法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一)问题的设计者

    讨论的问题,不论是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提出,还是随机提出,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预先设计的。同时,讨论也不能仅仅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进行,而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展开,即讨论的问题一般都超过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讨论的价值。因此,作为问题的设计者,语文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责任尤为重要。

    (二)讨论的引导者

    教师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时加以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也就是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

    (三)结果的评价者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与此同时,还要从观点与方法的统一中,从学习与发展的统一中,评价学生的发言:肯定正确的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使他们真正信服;否定学生在讨论中的错误观点、认识,并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

    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在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激活师生的思维

    问题讨论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各有其独特的“论点”、“论据”和思维组织方式,在讨论过程中,人人都有得有失。在听他人发言时,自己已经建构好的思维通路和观点常常被打乱,需时时思考他人的论点,评价自己的想法。可以说,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讨论,直至“结论”的形成,师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而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
的这种状态。

    (二)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而,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机械的教育对象,而应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相对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教师下结论,学生当真理的讲授法,在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成为主导者。其他同学包括老师对每一个“主导者”都要进行感受、判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决定自己的行为。在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有明显的渴求表现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经常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就会产生满意、高兴和愉悦的心理。在大学语文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当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能宽松、自由地表达思维的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并给他们较长的、充足的思考时间时,他们往往能够酝酿出一些新鲜的想法。当然,其中不乏是幼稚甚至是荒谬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自己某个新颖而奇妙的想法的机会,他们的心理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语言表达自然也就从容、流畅。

    (四)注意适用范围

    不是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适用于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只有那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新知识又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就能总结出新知识的内容,才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五)注意讨论组织形式与讨论层次相适应

    对于低层次的讨论可直接由全班讨论,对中高层次的讨论,可采用先小组议论,然后全班集体讨论的形式。尤其要注意的是,应该动员全班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受益。

    总之,讨论式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取得对问题的共识,更在于它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的方法价值。它是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利用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解决教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丁证霖,赵中建.当代西文教学法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2] 刘华山.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 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孙绵涛.高等教育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 莫银燕(1967~)女,云南墨江人,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41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