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柳应明: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08/11/5 】 【来源: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9月 】 【作者: 盐城工学院 柳应明】 【已经浏览4580 次】

    摘要:分析了“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改革


   自1979年南京大学首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迄今已有20余年。在这20余年中,“大学语文”课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尤其近几年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该课程更是“红”了起来,它已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改革该课程的一些设想。

    1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1.1 课程设置目的不够明确,课程地位不稳固

    设置“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很明确,但实际上却很难找到精确的表述。最具权威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在编教材时制订了教学大纲。但该大纲未见下发,教材上亦未见附载。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最新版本“大学语文”教材(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的“出版前言”中这样规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表述,显然是太笼统了。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的中文教师都自行编写了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设置目的的规定自然也就因校因人而异了。最终该课程教学的结果是往往偏重了人文素质的熏陶,而忽视了语言工具性方面的训练,甚至把“大学语文”教学完全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好像前者能包揽后者的全部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也相当不稳固,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开设这门课。有研究者统计,河南省理工院校开设该课的不足三分之一。[1]开设的院校,有的把它作为必修课,有的把它作为选修课,课时都相当少。即如我们盐城工学院,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只有英语、环艺、装饰少数几个专业,课时最多的也只有64学时,而国外许多理工大学的文科课程已占学生总课时的20%~25%(其中文学为必修课),远高于我国的8%~17%。[2]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考研热、出国热的持续升温,外语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语教学水平的高低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尺度,外语程度也好像成了学生素质高低的首要指标,他们学外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学中文的时间。难怪华中理工大学一名学生致信其校长杨叔子先生说:“我们中国的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作不通,错别字一大堆,还能拿学位。我就想不通,这是为什么?”[3]

    1.2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往往取决于选用的教材,对于以选文为依托的“大学语文”尤其如此。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见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10多种,有普通高校通用的,有应用专科用的,有自学考试用的,还有电大系统用的。而最有影响、使用最广泛的,则是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种(含多个版本),其最新的版本是1996年6月版(主编为徐中玉、齐森华)。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最新版本的内容。它选登了中国由古到今的各类作品67篇,没有外国文学作品。从时代看,古代的50篇,现当代的17篇;从体裁上看,诗、词、曲30篇,散文(含赋)35篇、小说2篇,没有戏剧。另有“附录”6篇,主要是有关文学、语法常识的介绍,抽去了以前版本中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此外,67篇作品中有6篇是中学学过的,这一方面浪费了篇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在讲授中又往往偏重于对作品的分析、理解、欣赏,而忽视了应用写作、口语表达等应用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一方面是由于补充太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有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认识有误,总以为这是中学教育的任务。而实际上目前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最多。浙江工程学院对该校一年级学生进行首次汉语水平测试,参加测试的有700多名学生,通过率仅为36%。本次测试的内容较简单,主要是语言运用和文学的基本常识,而测试下来,却没有一个学生超过80分,有的学生连一份简单的请柬也不会写。[4]事实上,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在教学上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二者不能偏废。

    1.3 考核方法单一、刻板

    虽然考试改革喊了多年,说要考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但考核方法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限制,考核也只能以识记内容为主,以闭卷笔答形式进行,而不能偏离太远。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大学语文”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题库,但实际上很难真正启用。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有其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非序性、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我们总不能现在设想出一些题目,让若干年后的学生来回答;而且,不同的教师也不可能像理工科教师那样提供给学生完全同一的、唯一的答案。况且,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懂或不懂、会或不会就能检测衡量出的,那种非常精确的、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显然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

    2 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设想

    2.1 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应该明确表述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其具体内涵包括文学素养、语言文学知识及相应的表达能力。

    提出这一课程设置目的是基于人们对该课程理解的偏颇,对语文知识及能力重视不足这一情况的。高校的不少领导、教师、学生都已认识到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而对一些基本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性则认识不足,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早就完成了的任务,大学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近几年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又使人们把“文”的重点一直放在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对语音、词汇、语法、标点、写作等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从而导致素质教育提倡五六年了,而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的局面。有研究者列举大量事实指出了大学生语文素质不高的种种表现,诸如语音不规范、用词不准确、语法不过关、标点问题多、写作能力差等等。[5]可见,10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而事实上,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品位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语文上的混乱和错误,轻则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可能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严重差错和巨大损失,这都是有例证可查的。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各高校也应明确规定为“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保证课时,根据师资情况及不同的专业特点,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应尽可能在所有专业开设;确保该课程的基础课地位,使其不因校领导的看法而随意改变。同时,有关主管部门要像实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一样,对大学生实行汉语水平考试(HSK),达不到及格线的不能毕业。

    2.2 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目的,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更新。其内容可以作品为依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鉴赏。这是以前该课程的主导内容,无需再作赘述。笔者在此想指出的是:第一,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只有中国作品,没有外国作品,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眼界。如果仅就作品选的范围看,以周振甫主编的3卷本《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版)为好,它包含中国古代、现当代及外国文学作品共3册,数量多,范围广,有利于教师选讲和学生课外阅读。第二,“大学语文”教学承担了思想、道德、情感、审美等多重教化任务,因此内容除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外,更应摸准当代文化的发展脉搏,不断为其注入鲜活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的新苗和精英。第三,要适当选择当今报刊上的精美文章进行讲析,结合剖析畅销书现象,加强写作教学(不同于下文述及的应用写作)。

    (2)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语文乃至一切课程的基础。受过完全中学教育的大学生,严格说来,是应该已经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但是,应试教育导致的升学压力、标准化考试的刻板和教条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实际能力差。如前所述,为数不少的学生随意读、写错别字,不知词的褒贬色彩,语法知识不牢固,不能恰当运用修辞,不会用标点,逻辑推理能力明显不足等等。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应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标点、逻辑几方面,由于这些内容在中小学已全部学过,所以不作为教学重点,而以复习、巩固为主。

    (3)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有直接社会效用的文书,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通知、申请等,这方面内容由于高考涉及较少,所以未能引起中学教育的重视,致使学生上大学后应用写作能力严重欠缺。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只把应用写作知识放在“附录”中作简要介绍,最新版本的教材干脆就没有这一项。如果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连一份简单的计划或申请都不会写,那么高等教育将怎样去面对社会呢?因此,应用文写作知识应作为重点内容放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讲授。应用文体多种多样,除通用的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生活文书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部门都有各自的专用文书,如财经文书、科技文书、心理活动文书等,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选择文种进行讲授。

    (4)口语训练。口语交际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当代社会,人们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口语表达能力日益重要,口才的优劣在某些时候成了评估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也是人们综合素质水平差异的反映。而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口语训练几乎被中学语文教学所遗弃,造成学生不敢说、不善说的口语表达现状。因此,必须把口语训练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具体形式可采用朗诵、辩论、演讲、即兴发言等。以上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容,这里必须指出两点:第一,上述4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应用文写作有相对独立性),而是以作品为依托交互进行的;第二,调整了教学内容还必须对教材作相应调整,要打破对权威教材的迷信,选用或自编融读、说、听、写、欣赏等语文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新教材。

    2.3 选取更为科学的考核方法

    前面已经讲过,标准化的试题库并不适合语文课程,传统的闭卷笔试方法也难以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其它实际应用能力。考试再也不能仅仅为一个具体的分数,比个分数的高低,而应尊重各学科的个性并顺应它,重新确定考试理念和模式,改革考核方法,才有可能收到应有的成效。“大学语文”的考核要灵活多样,提高平时课堂提问、作文和口语表达成绩的比重,提高主观题的比重。如果要建试题库,也只宜将那些纯粹的客观题入“库”,主观题则到考试时再确定。


    参考文献:

    [1,2,4] 邝金丽.21世纪理工类大学生语文素质培养[J].粮油食品高教研究,2000,(1):48.
    [3] 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C].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
    [5] 郭旺焕,李均.大学生汉语水平现状及其教学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0,(2):36-40.

    (责任编校:白丽娟)

     作者简介:柳应明(1969-),男,(盐城工学院高教室,江苏盐城224003)讲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1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