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家秀:大学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初探
【时间:2008/11/5 】 【来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 】 【作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李家秀】 【已经浏览4707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特殊的课程,它由实用的工具层面和人文养育的精神层面两个维度构成,综合性强。培养语文能力和塑造人格精神是其两大教学目标,要充分利用两大优势——阶段优势和学科优势,抓住两个关键——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强势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效益;初探;强势教学

    大学语文的教学曾经有两种倾向:一是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内容、教法、考试类型都沿用高中语文的那一套,枯燥无趣,给人以沉重感,不少大学生戏称其为“高四”语文[1]。二是将大学语文当作文学课来上,讲文学欣赏,或搞成人文讲座,传授人文知识,听之有味而用之无功。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准,造成了教学上的高耗低效。这一切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来,探讨它最大化效益的获得: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佳的语文材料、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效果。从小处看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从大处看全体学生都能进入一种好的学习状态,学会思考,丰富情感;从近处看所有的学习者既有所得又有所享;从远处看使人具有继续学习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即形成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学习能力)。

    一 既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人格精神

    大学语文是基础语文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较高层面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语文知识性内容的变化,在掌握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向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进步、人生观念形成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性透视等方面的拓展,即向民族特质性的文化内涵上延伸。文化视野广阔,内涵深厚,它的文化功能更强。其次是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方面也有质的飞跃,更多地注重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使他们在接受、加工信息的基础上,能在再融合社会生活、自我感悟之后生发出新的信息和新的精神,它的工具效用更高。再次是大学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它为人提供一些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精神资源,它是生命智慧的教育,更具有优化人的功能。

    培养语文能力和塑造人格精神是它的两大教学目标。其中语文能力培养是基础,是根本。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说会写,并能很好地运用它进行学习、工作、交流,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形成完美的人格是语文教学应极力追求的更高境界,大学语文要用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人文养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在“精神上成人”。[2]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是要构建起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同一个过程,要解决这么多、这么复杂的问题,实在太难为了。再难为也得为,因为语文能力是人的一种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关键能力包括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两大类别。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写作的能力等是社会性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有必要进行持续性训练,以期逐步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人的一种主要精神,也有必要时时地进行精神阐释和精神守护。更重要的是许多的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格精神是不足以去应对变化的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的。所以要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 充分利用优势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大学里,语文教学是速成式的,几十个学时的教学要既有益又有效,必须寻找可利用的优势。大学语文的教学有两大优势:一是阶段优势。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2年的语文,文字、文章、文学欣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可用更多时间,花费较多的精力在文化的纵深方面下功夫。二是学科优势。1、语言功能优势,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情意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强化语言功能的过程也就是开发语文潜能的过程。2、材料优势,它所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显性的,易于经过主体内化汲收,转化成一种能力,升华为一种精神。3、学习空间广阔,书内书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生活处处是语文。4、学习方式灵活,阅读、交谈、倾听、沉思、写作都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还能做到因势便利。

    三 优化教学材料

    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教效率的两个关键。大学语文不乏优秀的教材,各种教材都是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的、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编成,或以文体为限,或以时代为界组合内容,便于比较教学和文史知识积累。但人各有偏爱,选篇立意各有自己的理解,又受个体视野的局限,加上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使用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多数教师在教学时总试图想综合几种教材,取长补短,力争形成最优化的组合。在优化教材上智者先行,夏中义、丁冬、谢泳、王彬彬等编撰的《大学人文读本》3卷本以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量、质、序上一改旧套,做到了科学、独到。1、有用信息容量大。既有取材范围的广泛度,又有选文文化内涵的丰富度和思想内涵的深刻度。选编了200余篇古今中外的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人文佳作,涉猎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方面,使思路豁展。2、现实指向性强。它针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有关的精神世界,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的体验。3、全新的结构方式。根据时代的要求,依据学生整体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学习内容的分类整合,以“人”为中心,确立“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2]3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之下,设计鲜明的主题词依次展开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精神活动空间,也便于做到科学而又有序地提升精神境界。4、文质兼美。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人文佳作有诗文、著述、演讲、随笔、日记等,语言表意丰富、生动形象、语感鲜明而又强烈,能激发想象,启迪智慧,易于积累。

    四 以强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只是静态地反映了目标和要求,在短期内能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有限的,解决教材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落差”,关键在教学。大学语文的课时不多,老师讲课不能也不必做到像高中语文那样的细致和系统,但它应有自己的教学逻辑和惯性:确立合理、有序的目标层次,运用好的教学策略,进行强势教学。

    每一次课都要有合理的目标层次。知识方面的容易明确:“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课堂上略作提要,学生就能明白。能力方面很容易驾空,语文能力是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基石,课堂要提供和创造条件,强化听、说、读、写训练,把难点落到实处。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直接也最有现实意义。精神方面领略到的人类思想文化有深与浅、普适与独到之分,教学力避落入掘浅遗深、顾近忘远、得小失大的流俗。教学时要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体验,形成共振,砥砺出健康的人生,这一点最有价值,也最难得。

    面对微观的多层的目标,进行强势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1、问题(或话题)切入。语文以课文为单位,课文汇结着知识,课文连缀着思维,课文联系着思想、精神。它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的聚合体。所以在教学时要统筹兼顾,面对大学生,依据课文提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又能有效切入课文内容的问题,以问题(或话题)切入,直奔主题,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出问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起点要高。大学生的认识从来就是不是肤浅的,对问题认识有着思辩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较高的认识平台,从根本上提升思想境界。(2)、具有可探讨性。提出的问题值得探究,它有着很深的意蕴,是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能延伸到许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3)能有效打开话题。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他们通过自己的留意能够在课文之中和教材之外找到一些事实依据。

    2、师生高效活动。语文课堂应该丰富多彩,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深入地探究、有效地吸纳,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再现思维活动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生动过程,以语言的拓展促进精神的延伸。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视野的广阔度和认识的深浅度,适时诱导,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向文化的纵深拓展。例如有关战争或和平的文章的教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待怨恨是“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怨”[3]?他们比较思索,明白正确选择。答案虽然简单,如果个人遇到,很难做到理智。浅显的事例:两人有怨,其中一人出手一拳打破了另一个人的鼻子,被打者回敬一拳打伤了对方的眼睛,用哲学家的眼光看问题,抛开现象:省略中间的环节——打的方向,提取本质:每一个人打了一拳,又挨了一拳,谁打的?自己的一拳打的。事实说明以暴施暴,害人害己。国际问题的争端何尝不是如此,战争和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损人不利己。这样给学生搭建一个较高的认识平台,引导他们思辩性和创造性地认识问题。

    学习《苏秦佩六国相印》,给出“是非策士情”这样一个话题,课堂教学就很好组织和安排了,由浅入深有3个教学层次:“策士”属于最表层的内容,是知识,学生自读课文和了解《战国策》就清楚策士、说客们这一社会群体及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情”是深一层的文化,学生深入理解、分析课文,掌握策士们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最深层的是人格精神,师生要研讨作品中的人物在人生追求中所表现出人格精神——追求功名,并要分清是非,评价优劣,指出其现实意义,从中悟得精髓,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同样在《赤壁赋》教学时,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苏轼在《赤壁赋》中实现了一次大的精神突围。这就会引发学生对作者精神困境和一波三折的思想感情的探讨,形成的极大探幽兴趣,引出对高度融合的景、情、理思考,也会带动起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探寻,从而真正理解到一种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人格美和艺术美。

    课堂教学把抽象的易于被人们淡化的思维过程,复活为一连串真实、生动、有趣的细节,让学生活动在其中,或读或说,或听或思,思想、情感被激活,创造性思维被诱发,用其言得其意,创造出一个个赋有新意的新的文化载体,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次再创作的实践活动,教、学者整体发展达到高效、高能和高态。

    3、课内课外互动互融。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方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把课堂上丰富的感受,独到的感悟,移到课外去完善,写下来,坚持下去,写的功夫就是练成了。课堂上能够欣赏到的篇目有限,更多的人文精品靠学生在课外品读。鼓励他们通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课外阅读,扩大文化视野,广泛获取信息;积累人文知识,提高说写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塑造完美人
格。重视课外口头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尝试着与各类人物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时时进行沟通,要求学生重视结交学友,珍视同学好友之间的切磋和争辩,在交流和讨论中真正地实现“学识和才能的互补”,“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4]

    大学语文要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古人有书香伴人生的乐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与人交流、广泛学习更应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如果能见缝插针,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随物(学习内容)就形(学习形式),大量的学习片断连缀在一起,零散的学习内容一经接通,终将产生的一种质的内化。在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同时,也“学会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5],“形成一种好的学习观念,养成一种眼光和品味,让高品位的阅读、思考和交流,成为自己的一种良好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5]


    [参考文献]

    [1] 李静.让“大学语文”走向“大学人文”[DB/0L].http://chat.kpworld.com/xb/news/pn57340.html/2003-09-02.
    [2] 未署名.划时代的阅读——新锐的《大学人文读本》即将取代《大学语文》[J/OL].天津日报·专副刊·读书(15)http://www.tjrb.cn/docroot/200209/23/rb02/23150903.htm.2003-09-23/2003-09-02.
    [3] 陈望衡.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J].新华文摘,2002,(9):37.
    [4] 高镇同,田方斌.攀登书山另有路[DB/OL].http://www.wxjy.com.cn/jysk/jywx/pdsslyl/7.htm/2003-09-02.
    [5] 温儒敏.理科生的语文素养[DB/OL].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u/2003-09-02.

    (责任编辑:何兴楚)

    [作者简介]李家秀(1965-),女,湖北大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主要研究语文教学、古代文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63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