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何念龙:定位后的教改设想——简谈大学语文的改革
【时间:2008/11/3 】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12月 】 【作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何念龙】 【已经浏览3462 次】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22卷第6期  2003年12月

新世纪“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谈

    [编者按]据多方信息,一本区别于当下众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温孺敏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朱寿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任副主编的《高等语文》,集合了北大、南大、武大、北师大、清华、西北师大和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众多权威教授编写,不久将在全国30多所院校铺开试用。该书的25个专题的目录已在有的报刊上公布。有消息称,这本《高等语文》力图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结束当下大学语文教材的况乱状态。
    上述信息,引起了武汉地区部分多年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的改革,探讨在当今“人文日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其较高的文化品味,以及《大学语文》如何在这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为此,2003年7月30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江汉论坛》编辑部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新世纪《大学语文》教材改革专题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意见,其视线所及已经超出对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本身的关注。现将他们撰写的文章以笔谈方式刊载,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定位后的教改设想——简谈大学语文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与弘扬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一门以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文学知识为主体、兼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教材,不应是专家学者们纵论自己学术专长的讲稿论文。如果将大学语文开设成学术性极强的人文专题课,难免脱离那些非中文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教改设想

    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大学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开设已有20余年了。长期以来,那种承续中学的以单篇文章讲解为唯一形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显然已不符合今天大学生的需要。因为,无论是从教材看还是从教学方法看,它所给予大学生们的依然是缺少一定深度的、零散的、非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这也是这门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这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改革关键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下面就此谈点意见。

    在谈此之前,首先有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即这门课的对象、性质和在教学中以谁为主的问题。其实这本来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从当前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形看,似乎在这个大前提下发生了错位,即不是把它看作一门继续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基础课,而是把它看成一门全面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的文科综合课。它不是以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设置的基础课程,而是为了迁就教师意愿以便发挥其业务专长而设立的学术专题课。显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认为,课程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大学语文也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舍此,必然会给大学语文的改革带来更大的困惑。如果我们对这一大前提求得了共识,那么,大学语文改革的许多问题便不难解决。

    对于教材的改革,也还有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第一,既然名曰“语文”(不管命名是《大学语文》或《高等语文》),它的教材就必须是一门语文课的教材,必须是一门以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文学知识为主体、兼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教材,名实应当相符。假如将其编成一部以介绍各种人文知识为主体的大拼盘,那就不能称其为“语文”了。第二,《大学语文》又必须是一门不同于中学语文的语文课,它应当而且必须比中学语文教材全面、系统、高深,确实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之中学有质的变化,达到一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较高的语文水平。第三,《大学语文》毕竟是为满足大学非中文专业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要而开设的语文课,因此,它的教材不应是专家学者们纵论自己学术所长的讲稿论文。如果是因为教师科研考核的原因,而将大学语文开设成学术性极强的人文专题课(比如北大等高校合编的《高等语文》就有“魏晋风度”、“乾嘉学派与小学”、“《哈姆雷特》中译本与中国现代翻译”这些相当专业化、学术化的论题),这就难免脱离那些非中文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明确了以上三点,教材的编写才有切实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大学语文》的编写有如下思路:

    一、以优秀精粹的范文为主体。优秀精粹的范文是该种语言文字或是文学最集中、最有示范性的展现;而对于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来说,优秀精粹的范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范文阅读得愈多,累积愈丰厚,那么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这种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定会增强。特别是在当前相当多的学生不太重视原作学习的情况下,加强对原著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在具体选文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语文篇目的雷同,要比中学语文的范文更有代表性,更有深度,所选文章的面也应更有广度,风格要有多样性。

    二、分类相从,相同为编。非中文专业类的学生,过去所学得的语文知识是零散而浅显的,缺乏总结和归纳。作为大学生,他们应当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知识,即应将过去的感性认识提到一定的理论的高度。为此,首先在编选范文时,要改变目前常见的以时代先后为次第,或简单地按题材内容分类的编选模式,不妨以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点为纲,兼及相关的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某些知识点,分类相从,即以同类的范文为单元或分编,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篇章。如关于中国古代诗歌,就可以按《诗经》和《楚辞》(或称先秦诗歌)、汉魏六朝诗、唐宋诗、元明清及近代诗四个单元分选范文,使学生从每一类编中获取大量的直接的感性材料。又如对外国语言文学(如果选的话),可以按英、法、俄、美分国选编,便于学生对各国的语言文学有一个大体的感性认识。

    三、归纳概括,理论升华。在前面分类为编的基础上,在每一类后,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概括归纳,从感性上升到理论,即编写相关的讲义,使广大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从而能够真正提高、深化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质。如前所说的中国古代诗歌,就可在范文讲授完毕后有一专节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全貌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并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了解。又如在学习了最能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古代散文后,可以向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话学的有关知识。总之,是否有此升华,这是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至于教学的改革,我们认为关键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主导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正确地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它决不像某些公共课那样枯燥单调,相反是一门饶富兴味且与现实人生切实相关的课程,仅凭那些五光十色的范文,就足以让学生们到瑰丽的文学殿堂里去欣赏各种奇珍异宝,会使他们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感觉。因此,教师是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关键。但大学语文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然而它对教师的要求却不低,显然,不具备较高综合人文素质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的。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制所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又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教师不愿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这也难免使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难题或出现偏差。但无论如何,在教材的改革实现之后,大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要遴选那些有责任心、志在育才、有丰富教学经验而又具有较全面综合人文素质的教师任教。事关每年近百万的大学生的成长,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责任岂不重乎?在具体教学上,要彻底改变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避免照本宣科或“白发死章句”式的文章讲解,不妨采取点评式进行诱导,超脱常见的那种从作者或出处—时代背景—文字串讲—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的讲授方式,应以启迪感悟式、鉴赏参与型、移情美感性为主,举一反三,联想类比,融会贯通,要在美感领悟、穷源明理中学习。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事实上,就笔者20多年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看,只要教材精良,教法得当,《大学语文》课是会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

    (责任编辑:叶红)

    作者简介:何念龙(194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280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