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东山:“文学思维”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时间:2008/11/2 】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作者: 福州大学 刘东山】 【已经浏览3439 次】

    摘 要:“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因为“大学”,因为“语文(语言文学)”,因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难以明确界定,因而尽可各抒己见。所谓融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哲学,甚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宗教怪异等为一体。因而,无论文学史、阅读鉴赏、文章写作、文字语言,也许还有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都可以从此中探幽索隐。然而,计划课时有限,师资观念不一,专业需求各异,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法中“百花齐放”亦不足为奇了。究其缘由是: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教育区隔不明晰。大学应为解惑而来,解惑是一种思维方式,文科和理工科亦有所区别。因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根本必须是:通过文学语言的导引,达到锻炼养成文学思维的目的。微观言之,本文阐述的是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文学思维——必要性的论证及其基础思路。

    关键词:思维;教育;大学语文;探索

  一、泛泛的现实

    自有“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以来,对此课程教学方法的把握,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训练写作,于是有文体法,从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分块,尤其注重章理文法;有人主张:锻炼语言,于是注意字、词、句、段、章、篇的微言大义,以咬文嚼字为乐;有人主张:宣示人文,于是演绎人生观、道德论、忧患意识、哲学、经营之道等等,索隐得古人倘若有知,也会不好意思;有人主张:表述文学史,于是从先秦到当代,从印度、希腊到俄美,古今中外、上下各五千年,洋洋洒洒,忙得不亦乐乎;有人主张:弘扬传统,于是忠君化为爱国,刺客演为英雄,封建准则奉为雅兴品位美德,特别冲动成了人格力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居然是阶级斗争、人民观念等等。因而,或注重古代文选,或强调现代名篇,或专讲外国作品。平心而论,“错”的只是大语这个载体,它所能包容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去诠释、演绎它,并都能满足此时的需要;而时过境迁,也又仍然得到了彼时的“精华”。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感理智,却不断地有新感觉。

    这是文学的魅力,也是大语的无奈。

    譬如《诗》:为“经”,迩事父、远事君,是行为准则;为“教化”,可兴、观、群、怨,是思想武库;为“教材”,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察世态炎凉;为“镜子”,每日三省吾身,则有改无勉;为“品评”,既声淫,又思无邪,都进退自由;为“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皆缘情言志;……关键是阐发的角度。比如《西厢记》,元稹、董解元、王实甫,可以“有伤风化”,责令“女不读”;可以反封建,成为追求自由婚姻的范本;还可以从性本能论证,春风锁不住。无论当断乃断、英雄本色,还是始乱终弃、秀才意气,还是男才女貌、有情人终成眷属,同一题材,有一千个作(读)者,就有了一千个崔莺莺和张珙。“半部《论语》治天下”、“半本《红楼梦》,一个红学家”,不是因为“存在”太奥妙,而是“接受”时,主观因素太微妙;因为,至今“白马非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还是个谬误。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P151-152]孔子仍曰:“管仲之器小哉!”[2][P31]孔先师尚且如此,后生无怪!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文约礼,所立卓尔;欲罢不能,既竭众才。[3][P90]这也是大语的价值?!

    火花式的智慧、灵感式的思维;表现方式靠语流、语言氛围;文章、文学的界限不明;缘情言志,或经国大业、不朽盛事;历史语言、方言切口,如此等等的特色,都造成了阅读的困难、理解的困难。这一切并非无人知晓,只是今天的大语究竟应该怎么教?答案又是各取所需了。因为,“因为”太多了,愈是深入正视了上述的事实,就愈觉得一个判断词是断然回答不了问题的。

    比尔·盖茨成了当代英雄,“第十名现象”也引起了普遍关注:读书的分数尖子,用十分气力拼取了卷面好成绩,却养成了应试惯性,缺少创新性、创造性,事业中大多表现平平;有作为、有成就的各行业精英,不少是求学时那些用五分力气轻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人才历程透视出的问题,为什么非要以“师道尊严”为托词而有意回避呢?现有的教学方法、评判标准,是否合理?如此,不仅有了是否与世界发展“同步”的疑问,还有了会否被开除教育“球籍”的担心。

    微观论之,一个精彩的观点,一个优秀的结论,一个技术的突破,一个科学的发明,一个创意性的系统建构,将之编为教材,而后经过审查、批准,印刷成书,教给学生;若干年后,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一轮,最短的要几年呢?这几年轮回之后,彼时的最新,此时又是什么了?

    小学中学,从说到写,都已问题多多。大学教育,传道、授业、解惑,那一点为“纲”,而去带领另二者呢?学道者,悟大道而为治人者,比例有限;更况且,道可道,非常道,如何“教”?受业者,极易沦为“工匠”,被卖了,还在心算小数点后几位的准确性;更奈何应对瞬间万变。唯有“解惑”为纲,以此传道、授业,方能培养出能够从容应对的新生代人才。

    计算机的轰击中,个性拓展教育也要求教师的基本功必须是解惑能力。为师者,解惑乏力,或自己迷惑多多,如果还有点良心,不敢误人子弟,去接受再教育后,方可再上岗。

    二、大学语文的尴尬

    “大学”的大语绝不是中学语文课的补习,也不是单纯的延伸、升级。

    大语在大学,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基础课程之一,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达标的学科。虽然,大语针对文理工法经管外艺等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应该因“专”施教,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时数、考核方法、考试要求上,都应有相应不同的安排,这并不难,解惑而已。可是,大语该解哪些惑呢?还是先来看看眼下大语自己所面临的“惑”吧:

    首先,课时的制约。大语在时间轴上涵盖古今、中外各五千年,内容轴上更几乎无所不容,中文专业的学生还常常学识有缺、基础不扎实,更何况在教学时数“缩水”后,习惯依赖教师不厌其烦、仔细叮咛、反复说教的其他学科传统型的大学生呢?由于时地差形成语言表达、思维惯性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学子们亲近作品的难度很大。教师“开胃”易,学生达标难。目的不明晰,要兼及诸多内容,大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所能分到的课时,确实会造成“硬伤”。

    其次,师资的制约。由于大语知识涵盖极广,师资要求相对也高。然而,能够在各学科学生间游刃有余、具有大师级水准、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中文专业都已寥若晨星,偶尔落到大语,一定只是过渡。大语定位于公共基础课,师资需求很大,能有兼收并蓄、触类旁通级的教师执鞭,已属难得;退而求其次,就允许各赏所好、各执一端;如若再退,鱼目混珠、滥竿充数,以其昏昏,必将大语沦为“背功”训练课了。如果一个教师把充满知识张力与活力的大语课上到了必须靠固定学生座位、以求点名快捷准确的方式来维持听讲到课率,而且讲课时连标点符号、停顿节拍都要预先程序式设定时,那就别开大语课了。另外,年龄是问题:大龄教师,易受传统制约;年青教师,兼及知识不足;中年教师,按说正好,可待遇和环境,使他们心猿意马。事实就是如此。

    再次,环境的制约。第一,学生听课,不少是为了应付“课堂纪律”;教师教什么,听天由命,管不管“我”,成了择课标准。付了钱(学费)的“顾客”(学生)不仅没有“维权”(学到知识)的意识和要求,反而是千方百计地躲着“售货员”(教师),本末倒置。即: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而学。第二,一刀切的卷面考试成了衡量学习水准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基本功就是所谓“知识点”的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疲于奔命的各种考试成了三点一线生活的“节”(终结者)。即:应试教育笼罩校园。第三,学生将通过考试作为学校生活的硬性指标,目标是“逃出”。而循序渐进的引导、融汇贯通地建构知识系统、培养开拓性专业人才等等,都只是申报专业的论证思路和“校长”的论文提纲。即:学生的体会,还是要我学。第四,学生就业,由于种种不言而喻的原因,绝大多数有诱惑力的岗位,不再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考核录用(虽然这已并不十分合理),更不是凭实力博取,而是“功夫在诗外”,全靠家长们的打拼。无奈的事实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指导思想:过关,要的只是文凭。就业是家族势力较量的结果。这些无奈,各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可行的出路

    在课时有限(一个硬问题),师资现状、教育环境(两个软问题)的挤击下,怎么改?理论方面容易证明,在素质教育的总前提下:小学至初中,是认知发生的阶段,教育重点在于客观知识的累加,教育形式也就表现为总角宴宴,其乐陶陶,其乐融融,其乐泄泄;高中阶段强调志于学,自觉预备向大学、向成才冲击;并且找到学习的乐趣,书中自有了百宝箱;大学的任务则是培养科学的思维定势、发展正确的价值判断,重在能力的有机养成,目标是“立”,能自立于专业,从容于杜会,发展于未来。“立”的基本功,即解惑:能够解惑者,方能自立。于是,要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如果还有能发挥成“无用之用”[4][P13]境界的学科知识,就能在人生旅途的阳光大道上自由通行。这是大学教育本质的关键,惟有如此,“大学”才名副其实。

    解惑能力,是大学生的徽记。如此,大语学习的方法也就明晰了:通过文学作品的启迪,培养大学生文学思维的能力,这即是大语的徽记——教师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名篇的导读剖析,即通过对作品“接受”过程的推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言及意,引导学生悟解,触类旁通,掌握另类的(文学的)思维方式,以此促进专业学习、拓展创造思维。学生不仅仅是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是在顺畅阅读的基础上,与古人、名人、外(国)人、别人,交换思想,增强思维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和科学、合理、超乎经验(举一反三,并能做出几何级跳跃)的想象能力与非凡的素质;学会自由运用语言和文字艺术,恰到好处地表达和表现自己,进而改造、创造缤纷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科和社会的“思想者”。

    提出这种构想,难的是实施: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能即避开应试教育的弊,又紧扣“大学”和“教育”的实质。学生,必然有其不成熟、不自觉之处,放弃引导,枉为人师;引导不当,那就不是一句“误人子弟”所能搪塞、所能推脱干系的了,那是要被“千夫指”的。有教无类、因人施教,瞄准目标,探索实践,这些原则指导着大语教学方法的制定——

    首先必须客观地将大学生分类:中文、非中文文科、文理兼收、理工类等;其次,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都必须达标,但以自学为主;第三,课堂教学,讲座式,由点牵线涉面,重在揭示流变的规律,重在答疑解惑;第四,课程根据大学生的水平并结合个人兴趣分为研读式、基础式、提纲式和导读式四个层次,课时因此有别;第五,考试的卷面由常识测试、问题解答和学科论文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和评分标准因各学科特质略有区别,重在考核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六,教材是考试的主要依据,是“纲”,要兼具知识面和思维深度又突破局限,由此主导;但又留给教师和学生“接受”的空间。

    总而言之,大语教学就是要求大学生完成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达标。大学生通过自学、听讲、思考、训练、达标,了解了古今中外的概况,增长了相关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掌握了“论文”的基本写法,准确、迅速表达思想的方法,并且能够不犯常识性的错误。达标学生的文学素养,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必须的说明

    文学思维,指的是:文学表现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由于传统力量的巨大惯性,大语的达标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如此指导思想中的达标,而后,才能通过比较科学的方法给学生解惑;学生的达标则重在领悟,硬性指标(考试卷面)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有“针对性”,以达到个性教育和启迪教育的目的。当然与之同时,大语又尽力去完成文学素养和基础素质的达标。即使从很低的要求上,学生可以从此丰富知识,至少知道了毕业论文是怎样的具体格式、有什么大致的要求。

    愿望是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又促进了理论的升华,愈来愈走近真理。本文目的是引发启迪,抛砖引玉,共同讨论;同时也运用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以此证明文学思维的表现形式吧!


    参考文献:

    [1] 论语·宪问[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 论语·八佾[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 论语·子罕[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 曹础基.庄子浅注·逍遥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责任编辑:苗健青]

    作者简介:刘东山(1955-),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43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