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徐同林:文化素质教育之本——兼说徐中玉教授新编《大学语文》
【时间:2008/10/29 】 【来源: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 【作者: 徐同林】 【已经浏览4970 次】

    一段时期以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界已逐步达成共识。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人文基础学科的教材建设。最近,受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徐中玉教授、副会长齐森华教授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正式出版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该书的推出,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新成果,是半个世纪大学语文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的新收获,也是面向未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此书的面世,意义重大。

    新编《大学语文》,明确地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阅读写作能力作为主要目的,精选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的作品,并首次以内容特色分类编排。这显然是为了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文学史的讲授和文体写作知识的介绍转移到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批判地继承上来。这部书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更换了大多数的篇目,作了全新的组合排列,而且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和革新。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有必要回顾一下此前大学语文教材的有关情况。建国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科书出现过的版本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既有正式出版的,如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4版);也有内部印行的,如刘学良主编《大学语文》(陆军参谋学院1992年12月);既有全国各类高校通用的,如徐编第4版,也有个别行业使用的,如王存信主编江苏省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既有“繁编”本,如董根清主编《军队院校大学语文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上、下册近百万字),也有“简编”本,如董编同名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30多万字);既有单选中国文学作品的,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大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也有包容语法、修辞、写作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如张金根主编《军队大学语文》(漓江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既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排的,如上述诸教材,也有按文体编排的,如贾平年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从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看,似可归纳为两类:知识型和能力型。它们以修订四版《大学语文》和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为代表,这些都是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全国使用教材。前者是按史的顺序编排的,后者则按文体编排。文体又分为四类: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和小说。这种体例,旨在引导师生注意文体的特点,从而比较分析和掌握文体知识,以便提高读写能力。这已初步显示出大学语文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方向的转变。

    但是,这一体例仍有局限。它以文章的形式来分类编排,易把注意力投注到作品的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来。它虽然也注重能力培养,但是,优美文章的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和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未予突出,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况且写作能力的提高远远不是大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它只是本课的任务之一。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好写作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的问题。匡亚明先生和徐中玉教授都曾有过明确的指示:以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是对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文化素质忽视的表现。(参见贾平年《大学语文·序》和徐中玉《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其实,提高文化素质与培养写作技能本身并不矛盾。但是必须区别标本,分清主次。我曾经说过,写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老师不仅要从提高文字技巧着眼,还得不断地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扩大知识领域,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从而增长其知识、丰富其阅历、提高其精神境界和思辨能力。要注重人格养成。诚如白嶷歧先生所说,“那些对世界、对人生、对宇宙仅有零零星星的散乱感受,缺乏科学的哲理统摄的主体,就很难在文本中构思出一个精神上自足完满而又寓意深邃的意象世界来。人格结构中的智能,很自然地在文本中表现为形式操作技巧、技能等”(见拙文《大学生汉语写作怎么办——试论写作教学的现状、特点及教改设想》,《写作》1996年第5期)。

    显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古今优秀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借鉴上来,应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中心。上述两类教材,从编写指导思想和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尚不能够完满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

    徐教授新编的《大学语文》,是在国内外普遍关注重视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吸取了国内半个世纪大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的种种做法,因而其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内容选择和编排体例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的,新教材按内容分为九个单元:人格修养(如《孔孟语录》十二则、胡适《不朽——我的宗教》),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钱钟书《论快乐》),爱国精神(如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军事政治(如司马迁《垓下之围》、郭沫若《科学的春天》),亲情友爱(如李密《陈情表》、宗璞《哭小弟》),爱情婚姻(如《诗经·蒹葭》、吴组湘《菉竹山房》),登临怀古(王粲《登楼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山水景致(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岱《西湖七月半》),以及写作论述(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朱光潜《还须弦外有余音》)等等。为了能在课本有限的篇幅内增强内容的丰富性,主要选了精美的诗文,篇幅较长的如小说则基本不录;只收中国作品,外国一概不用。从中可见编者之良苦用心。这样,将思想内容相同、相近、相关、或者相对的一组诗文编在一起,意在引导师生领会其丰赡的内涵和深邃的意义。

    每篇课文的提示和练习都有关于主旨、内容和特色的指点和启发。如《孔孟语录》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与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此,提示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强调“仁爱”,孟子重视“仁政”,从修身到治国,仁义之心一脉相承,说明儒家学说一贯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孔孟的这一思想,不仅有历史的进步性,而且在今天仍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这可谓一语中的。在思考与练习中,又进一步要求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方面,谈谈借鉴优秀文化遗产,强化人格修养的现实意义。这无疑又发人深思。

    每个单元的课文,分则独立,合则一起。例如在爱国精神的一组选文中,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既有古代的沉吟:陆游《金错刀行》、辛弃疾《水龙吟》、谢翱《登西山恸哭记》,也有近现代的呼告:康有为《强学会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更有当代的进发:秦牧《社稷坛抒情》、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中似可看见爱国主义的发展轮廓。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单元的最后即舒婷的这首爱国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诗分四章,依次表现了“祖国”的风雨历程和“我”的情感经历:煎熬,希冀,新生,富强!而这正可看作是包括陆诗辛词和康梁“新文”在内的我国传统与现代爱国诗文内核的浓缩和结晶。诚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固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这在教学时是需要注意的。

    为了发挥本课的综合效应,教材特别注重运用对比的方法。我们知道,对比比较,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表现世界的方法。教材中既有内容的对比,也有艺术的对比;既有课文中的对比,也有课文间的对比;既有书中的对比,也有书内外的对比。通过诸方面的对比分析,相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会达到新的水准。

    总之,徐中玉教授主编的这本全新的《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有了这样很好的教材,要取得如企的效果,还需要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绿如蓝)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307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