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徐中玉)
【时间:2008/10/24 】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04年12月9日第5版 】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 徐中玉】 【已经浏览5524 次】

  大学语文课程尽管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提倡,但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似仍处在边缘状态,与其他学科极不平衡。

    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这门课程所具有的显著的人文色彩所决定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仍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培养上。我们主要应选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最好的对我们当前建设有巨大现实意义的各种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门课程选文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也要选一些现当代文学精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展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精品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需要看到,目前刚入大学的学生,本国语文的根底多数还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必须避免长期存在且有很大影响的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工具性模式,也就是将大学语文课程仅仅放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上,过多强调其工具性质,甚至将大学语文只视为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而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本质性的区别。我认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二是文学史和文化史模式,从目前所见最新出版的几种大学语文读物来看,有的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来编写的,按照时代的顺序来编排作品,将大学语文当作了文学史的简编本。有的把大学语文当作太深太杂的文化史甚至科技史的载体。这两种模式,摆脱不了工具性的束缚,为过多的实用性所牵制,淡化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的学科根本属性。大学语文课程应以文化、文学精品为基础,离开了这两者,目标就可能落空。

    课程边缘化

    大学语文课程尽管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提倡,但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似仍处在边缘状态,与其他学科极不平衡。近年受到市场经济兴起后社会转型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有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全国自学考试将“大学语文”作为必考课程,而有些全日制高校却将“大学语文”停开或仅仅作为选修课,这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我知道很多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的大学生,除主修某一学科外,几乎有一半学分是靠随意去选修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获得的,各种专家、专书、专题的课程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个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就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决不可忽视、削弱。

    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将其视作无须或不能发挥专长的低级课,授课教师在职称的评定、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上得不到平等对待。这种偏见非常有害于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正常建设与健康发展。

    事实上,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极端难教好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1934年教我“大学语文”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先生,在此之前是沈从文先生在教。我的其他老师如冯沅君、陆侃如、钟敬文、李笠等先生,都多次教过这门课,更老的前辈如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亦是如此。听说在过去的清华大学,还一定要最有经验的教师如朱自清、吕叔湘等先生担任这门课,很多人想教还轮不上。大学一定要配备最优秀的教师,既能教学,又能研究,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好了这门课,使学生一辈子受益。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教材编写

    大约在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自发的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应于改进,但总体上仍是可喜的,它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共同为提高教材的质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应也不会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我们一向赞同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

    “大学语文”课发展回顾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建国前在我国各大学大多普遍开设,是非中文专业各类一年级大学生必修课程。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因当时向苏联一边倒,大学多为单科设置,大学语文课程随即不再开设。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从此中断了二十多年,以致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漠。

    从改革开放的1980年起,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一道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举立即得到了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仁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经教育领导部门的批准,中断了整整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自此之后,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随后国家为扩大培养人才的道路,实行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大学语文课程被列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各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发起组织部分全国性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出版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

    自1980年全国性一级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以来,各种学术活动一直在稳定、健康地开展着。二十四年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已连续召开了十次学术年会,本课程多数教师踊跃参加,学会会员遍布全国两百多所高校,学会成了教师们探讨本学科教学规律,交流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正是领导的支持与各地大学同仁们的通力帮助,各本大学语文教材受到欢迎,得到广泛使用。现在教材正在不断的修订改版中得到改进。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398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