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蒋福泉:大学语文必须改革
【时间:2008/10/22 】 【来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 】 【作者: 西安教育学院 蒋福泉】 【已经浏览4658 次】

一、大学语文怎么样啦?

    不明内情的人遇到这个问题,会感到突然,无从谈起,但要是到理工科大学和自学考试界去查问,情形就不然了,因为那里时时刻刻都有千军万马挤在狭窄的华容道上奋力拼搏,或为挣必须的大学语文的学分,或为捞不可少的大学语文的单科结业证。那些正规军和野战军的斗士们,对此中甘苦肯定会有不少牢骚想发,会有不少苦水想倒。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欲知其详,话还得从头说起。大学语文原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时间不长,才十几年功夫。后来,自学考试借用过去,把它定为考生的一门必修课,这也快有十年了。这两个方面军合在一起,势力相当可观。我国理工科大学究竟有多少人学过或正在学大学语文?这,我无从查考。但,自考系统却有一个信息可作参考: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于1988年组织人力编了一本《大学语文》教材,交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从1988年6月至1994年2月期间,印刷22次,出版发行291万册。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语文的规模。它一出世就登上了我国高教界与自考界第一大课的席位。但这仅是从表面上看所得到的印象,假如进一步看看内容实质,又该作何结论呢?当年《大学语文》编定之初曾经标为“试用”,而今这一试,七年过去了,究竟试得怎样了?还要不要继续试下去?若不试又该如何办?这些总得有个总结交待吧。这就是本文提出“大学语文怎么样啦”的缘由。

二、大学语文的先天不足

    常识告诉我们,语文是文科的事,理工科来学它,应当算笑话。可是这怪事正是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70年代末,文革浩劫结束后,我国高校恢复全国统考招生制度,关闭了十年的大学校门重又向莘莘学子打开。但十年教育断层造成的学业荒废的恶果,并不能拂之即去。新招收的大学生,普遍提不起笔,出手是不合规范的狗爬爬字,张嘴是假大空的套话,连一般的文章都写不来,更不要说撰写学术论文了。这种状况,令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揪心,于是他大声疾呼:要在理工科大学开语文课解决这个难题。不料一呼而百应,大学语文呼啦啦一下子就在理工科大学风行开来。苏步青从而成为大学语文的始作俑者

    设课之初,各地各校关起门来各搞各的,其形式之多样,方法之不同,有的见效快,有的收效差,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总的说来,大学语文在它的初始阶段才真正算是百花齐放的。接下来,有的搞起了区域协作,有的搞起了系统操作,继续下去,就引来了全国统一。198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织人力,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了《大学语文》课本,不久即下发全国试行。徐中玉才是大学语文的具体的设计者和施行者

    然而,徐中玉教授操作《大学语文》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却同苏步青校长的认识想法相差甚远:苏是务实型,只是想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课,使学生把字写好,把文章做好,要求不高,想得也不远;徐却是理想型,想通过开设大学语文,为新时期的中国培养新型的大学生,这新型的大学生要有“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要有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的能力,要有能为“改革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服务的本领,要有相当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引文均见《大学语文》的《编写说明》)。

    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来说,苏校长好比是点菜的,他点的是能够充饥的实惠的普通饭菜;而徐教授则好比是上菜的,他上的却是高档的仅供品尝的上等大餐。但是这个差异却被大家忽略了,操作过程中,谁也没有提出来考究论证一番。这也难怪,当时谁的肚子都有饥饿感,饥不择食嘛,端上什么就吃什么,谁还想那么多呢?可是现在不然了,因为已经吃过,吃来吃去,总是感觉不饱,还想吃,于是就有人忍不住要问,是不是把菜上错了?能不能来点顶硬的?

    我早就听说徐中玉教授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难得之才,教业与政绩皆为上乘,人望颇佳。对徐中玉教授,我仰慕已久,现在提出徐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的一些问题来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徐教授的想法,其实那高远的目标并无不对,也不是不好,只是想指出它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同我国新时期高等语文教育的实际相去甚远。试问:难道徐教授想到的这些问题.苏校长就想不到吗?就不想搞吗?我看不会,只不过苏校长是把务实放在了首位,要让学生先掌握好中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再说。道理很显然,没有学会走就想跑,是行不通的,连工具都运用不好,就谈什么理想、交流、素质等等,也只会流于空谈,这同基础没打好就急于盖楼是一个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我在双方中选择的话,我认为还是苏步青的务实意见高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七年来大学语文教学使用的一直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课本的统一,又具体地约束和规定了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考试的一律。

    在教学管理上,有安排一学年一百多个学时的,也有安排一个学期六十几个学时的,总之,都得走进课堂去教去学,在课堂上把《大学语文》课本从头至尾讲一遍。为此,考勤是不可少的,且只管上课,课外就不管了。

    在教学方法上,基本是以教师讲为主。课堂活动的主角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由于受课本与课堂的制约,老师为完成教学任一务,只好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常见的现象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在考试形式上实行全国统考制,统一命题,统一阅卷。考题类型固定化,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词语解释、翻译、简答、简析和作文八类。民间有各式各样的《应考指导》孳生,什么分题练习、要点解答、猜题举例,考生掏个八元十元.买来背背,应考十有八九皆可过关。这种考法,再好的考生也得不到满分,不学的考生也得不了零分,于是考生便呼“60分万岁”,根本测不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大学语文迅速固化的这套模式,实际上是中学语文的延续,不过多读多学一本程度更深一点的语文课本而已,因此,有人把《大学语文》称作“第25本语文”。没有新意,缺乏新招,因而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劲头。学与不学,差别不大。学了也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长进。总的说来,尽管花费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学语文还是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更不要说理想的效果了。

四、今后怎么办?

    既然这样,今后怎么办?干脆把大学语文撤掉?行吗?肯定不行!因为苏步青先生当年所揪心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眼下笔者手头就有一份资料可作说明。

    上海《文汇报》11月14日有一篇文章报导:华中理工大学最近组织该校3511名新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参加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结果均分为63. 9,但是,其中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却不及格。测试的难度并不大,命题分为汉语知识、古代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四部分,都是从近年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试卷里选的,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与写作能力,然而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却不及格。试问,一个连母语都不过关的学生,走上社会能算是合格的人才吗?

    说到这里出现了一个难题:你说大学语文的现状不理想,而撤掉它又不行,那么到底应当怎么办?这答案很明确,一个字:改!改革的年代不靠改革靠什么?停滞不前怎会有出路?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改?可以,但怎么改呢?这真的不好说了,不是三两句话说得清的,要作一篇大文章来回答,并且这文章还应由高教语文界都来作才成。

    我既为发难者,理应率先表态,下边谈点改革大学语文的私见,以就教于学界与识者。

五、大学语文改革的参照与路径

    搞语文的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语文大国。汉活是我们的国语母语,特点是三个字:久、繁、难。久是久长久远,繁是繁杂繁多,难是难学难用。久则繁,繁则难。特别这难,是世人之共识。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狄更斯,丹麦的安徒生,俄国的契诃夫,都曾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写到难的时候用过比学汉语还难的比喻,就可为例证。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克服这难时早就铆上劲了,并没有被吓倒难倒。远的不提啦,汉代兴的是‘举孝廉”,到隋朝改兴“科举取士”,此办法一直维持到清末,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知识分子在这种制度下,为了被举或中举,就钻进家学或私塾里经受“十年寒窗”之苦,有头悬梁的,有锥刺股的,有卧雪的,有凿壁的,有囊萤的。这么苦干什么?学语文!把“四书”、“五经”这些基本教材,还有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古文观止》等等辅助读物,反复地成百千遍地读、背、写、作,直要搞到滚瓜烂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还兼及琴棋书画、写诗填词、作八股文,全都能来,从而成为一个通才。如果一个蒙童聪颖好学仕途通达的话,由秀才而举人而状元,那么十八九岁即可登堂入室,当翰林、驸马、钦差、巡按,顶不济也放个七品知县,成为一地主宰,审官司断案子,维护地方治安,抓农经商,修桥铺路,赈灾济民,什么也抓,什么也管。在县衙里,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县太爷,身边一大帮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的捕快、跟班、差役、师爷围着打转,如何支拨得动?怎就听他服他?这除了皇封官印震着,本人也得有真才实学,靠口上言辞、腹中经纶、手下刀笔的能耐本事压着才成。

    我国封建社会这一套培养人才选用人才的教育制度和方法,能接连不断绵延两千多年,事实说明它是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它成功的奥秘又是什么呢?第一,用力集中持久,无论家学私塾都只开一门课:语文。教本是现成固定的“四书”、“五经”,教法是照本宣科,反复不断地读、背、写、作。如此集中精力下大功夫攻其一点,还愁记不住学不会吗?于是难的也就不难了。第二,明确地把语文当作工具去掌握运用。学习过程是掌握工具运用工具的过程,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好让统治者发现利用。有了能力就有了本领,然后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求知在这里是次要的,不当作目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副产品。知识和能力相比,能力宝贵重要得多,因为它是活的。知识好比金银,能力则是打开金银库的钥匙。第三,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体现和狠抓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活动。有一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反映了旧教育的教法和学法,师傅是组织者指导者,负责布置、安排、要求、监督、检查等事项;修行的学生,则要按师傅的组织指导去具体地读、背、写、作。老师也讲,但很少,只在关键时候关键地方点到为止。历朝各代从未见有某某教书先生搞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的记载,就足以显示讲的次要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是中国传统教学法的绝窍。

    还是赶快打住吧,不然读者诸君要怀疑我想复古了.不是的!让现代青年倒退回去“读死书、死读书”,只能是一条死路,但被我们轻率丢弃的老传统中的精华,若拾回来,于今也还会有补益。

    说到这里,再谈改革大学语文的问题就好说了,因为有类可比有镜可鉴了。同传统教学相比,大学语文的失误有四:一是目标选择不当,教材编写未能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而是把传授知识放在了主位;二是教学法没有明确规定以学生为主体,于是随波逐流,就都成了教师讲,基本上是低效劳动;三是没有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实践性,结果只能是多讲无益,不练无得;四是考试不得法,考试对教学的制约作用有正有反,现行考试制度只能发挥其负面效应。

    沿着这条思路去改,大学语文就应当改教学主导思想,改教学管理方法,改教材内容结构,改考试制度办法.群策群力,当能找到一条合适的新路。

六、一个供讨论研究的纲要

    以下提出我对改革大学语文的初步设想,谨供识者参酌。

大学语文改革纲要(草案)

    (一)指导思想

    大学语文是一门高级的进修汉语的基础工具课,它是为着进一步提高完善大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的能力,为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在校学习、特别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而特设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重要课程。

    (二)教学管理

    1、安排总学时144节:每周上两节,分布在四个学期完成全课程。不得随意集中、一个学期学完、或搞突击式应付过关。

    2、学生是学习该课程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以学生自身的实践练习(读、背、写、说)为主。大量学习任务,要靠在课外自修中完成。故此学生必须发扬自觉、持久、刻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3、教师是主导,因而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发挥安排、布置、指导、检查、考核等作用。每周所设的两节课,就是由教师来作上述工作的。所设课无须讲,更无须大讲特讲,但在学生有疑难有要求时,教师应予有针对性的扼要指导。教师应把精力放在管理考核上,着力去鼓舞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

    包括四个部分:

    1、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和朗读水平。识字要过3755个常用字关、要过3008个次常用字关、要过简化字关、要过常见古今字通假字关。写字要求会使用硬笔、软笔书写合于规范的楷体汉字,并对汉字的历史演变有一定了解。能识别五百个多用汉字的楷、行、草、隶、篆诸体写法。朗读要过普通话关,并能顺畅流利地表情和达意。这部分教材要特编。

    2,阅读欣赏训练。以现行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读本,由学生自读自学。其中的重点篇目要求会背,一些重点问题要求做出书面作业。

    3、写作训练。着重三个方面:①一般的叙事文和议论文,②常用的应用文,③与专业有关的论文。教材要特编。

    4、口才训练。通过讲演练习或讲演比赛进行,要求个个登台,人人都经受锻炼。教材要特编。

    (四)考试

    实行本课程内部自设的学分制。方法可多种多样,目的在于检查督促学生的自学实践程度。如,本科目可设100学分:其中识字与写字20分,背诵与作业20分,作文40分,演讲20分。学分随练随测随记。最后的大学语文学科计分以老师平时的检测纪录为准,不搞课业结束后的集中考试。功夫在平常,而不在最后的考试。

    1996. 1

    (责任编辑 赵喜桃)

    作者为西安教育学院副教授、学报主编,1942年生于西安,原籍河北省定州市人。邮编710002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1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