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人文学者在行动:让“大学语文”走向“大学人文”
【时间:2008/10/19 】 【来源:北京日报 2002年4月14日 】 【作者: 李静】 【已经浏览4733 次】

  为什么会出现人文学者进行“人文普及工作”的风潮?他们编选的普及读本是否能达到他们“普及人文理念”的初衷?这些读本究竟是何种风貌?所谓的“普及人文价值理念”究竟是何种理念?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集中采访了编选《大学人文读本》的学者们,记下了他们的观点。


  为什么会出现人文学者进行“人文普及工作”的风潮?他们编选的普及读本是否能达到他们“普及人文理念”的初衷?这些读本究竟是何种风貌?所谓的“普及人文价值理念”究竟是何种理念?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集中采访了编选《大学人文读本》的学者们,记下了他们的观点。

    有四五年了,夏中义先生和许多学者一样,受邀到上海的多所中学和大学里做文学和思想史普及性质的演讲。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活跃的文学评论家,他无比倾情于这种走出书斋去的人文普及工作。现在,这种工作正在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由他担任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彬彬、丁东、谢泳、李新宇、邵建、刘锋杰等担任编委的三卷本《大学人文读本》(暂定名)已经编竣,并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读本涵盖中外近现代和当代200多篇经典人文佳构,横跨文学、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科学史等多个人文学科,其编排方法和人文含量在国内的各种大学普及读本中尚属首例。除此之外,还有即将出版的由知名学者袁伟时、秦晖、何光沪、贺卫方、杨晓凯、任不寐主编的四卷本《大学》(暂定名),以及任不寐主编的《新语文大学读本》,也是以集粹古今中外思想经典为特征的人文思想大学读本。在此之前,人文学者以编选语文课外读本的方式普及人文价值理念的成功范例,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新语文读本》,整套读本共12卷,由著名学者王尚文、吴福辉、王晓明主编,任不寐策划,学者、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资深编辑和高中生近30人担任编委,一年之内即印行8万套,目前依然有加印和长销的趋势。

    缘起:令人担忧的大学人文缺失状况

    夏中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这个读本的近因当然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我主编这套书,但是对于我自己,这个愿望则是在我1999年参加编选中学《新语文读本》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我就想:其实大学更需要这么一套人文读本,因为一个孩子从18岁到22岁的大学时期,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假如确立一个人的价值底线算是精神成人的话,他的成人过程是需要营养的。而大学一直不能为精神成人提供一整套真正有效的营养计划,一直在人文教育上有严重的缺失。虽然大学里有政治思想教育课,但是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已老化,和精神成人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

    李新宇(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大学的人文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失:一是知识缺失。我们的大学生关于历史,关于人文,知道得非常可怜。他们只是从教科书里得到一些这样的知识,但是许多教科书是被抽空了血肉、存在许多谬误的读物,只读这些书,就造成了精神传承的断裂。二是价值缺失。“文革”结束后,一些荒谬的价值观被抛弃了,但是健康的价值观并未归位,因此出现了一个“价值真空”。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在小事上聪明,大事上糊涂。三是道德底线缺失。大学生犯罪的事情不断见报,杀死同学,到动物园残害黑熊,把小狗放进微波炉里烘烤……这些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没有对弱者的同情,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和平的珍惜,也没有对自然的热爱,更没有起码的道义感。当然,我们在指责这些大学生的时候,也要看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什么要在大学里强调人文意识?大学是精神文化的高尖场所,只有大学生具有了较高的人文素质,然后才能向整个社会渗透开来,弥漫开来。生活质量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包括精神生活的质量。从这个角度说,我怀疑有一些理工科的大学教授精神生活过得怎么样,有的理科教授大惑不解地问我说:“中文系有什么用?”一个重点大学,居然会有这么古怪的事情。

    理念:让“大学语文”走向“大学人文”

    夏中义:80年代初,理科出身的复旦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大学人文缺失的严重性,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专业过分工具化而导致的人文视野的狭隘,他们企图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对这一现象有所弥补。

    谢泳(《黄河》杂志副主编):但是,大学语文现在在各高校总的状况很不理想,被大学生称作“高四语文”,不但没有文学的魅力,反而像高中语文一样枯燥,成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从课程角度讲,在更高平台上思考人文精神,“大学人文”这门课要比大学语文更好。

    夏中义:现在即便是理工科的学生,非专业的“文科”学分也占了不少。但缺少的是一个人成为现代公民也好,或成为价值层面觉醒的个体也好,所需的“人文通识”课。缺什么,就该补什么。比如我想假如有一门“大学人文通识”课,把人类共同体自有历史以来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通过特定的方式编织起来,进入课堂,不仅给文科的孩子上,也给理工科的孩子上,我觉得这是比较有效的弥补当下大学人文缺失的可操作途径。我们编选这个《大学人文读本》也是有感于这种现状。

    王彬彬:“人文”不是文科系理科系的问题,哪怕是学物理化学的,也要增强人文修养。无论你干什么,读物理也好,化学也好,基本的人文素养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为什么要学人文?首先要问人文是怎么产生的。人类各个早期文明——比如中国先秦——生产力那么落后,可是就开始有了那么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是怎么产生的?是在回答每个人生命中面临的问题时产生的。我们怎么理解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青春、爱情、婚姻?人类怎么面对死亡、面对社会?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他会面临一堆问题,需要有人来解答、来探索,人文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编《大学人文读本》也是为了和大学生共同追寻这种根本性人生问题的答案。读本中还涉及到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问题,作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有哪些基本的意识?比如纳税人的概念,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人生问题。

    丁东(自由撰稿人):编这个读本,也是人文视野重新整合的一次尝试。随着当下现实状况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人们理解和认知现实的欲望也越来越迫切。单纯的审美认知已经不能满足人的这种求知欲,所以,现在文艺研究本身也不再局限在单纯的审美领域,而是向更广阔的比如思想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领域扩展。那么“大学语文”也一样,拓展到“大学人文”是必然的。另外,多年来学科的分化、细化,对学生的人文视野也是有阻隔的。过去李泽厚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他的话有一定道理,现在问题已经不止于此了。有感于这种弊端,我们换一种分法,就是老夏提出来的“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这三个维度。以这种视野拿出一套新的逻辑,提出一套新的问题,就可把过去被学科割得七零八落的东西重新串成一个完整的视野。这尝试还是很有意义的。

    夏中义:假如有这么一个人文读本,它就可以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哲学的空、历史的死、文学的浅,如果各自的长处能够会通,那么各自的短处也就能够得到抑制,当然理工科的学生也可吸收这一营养。能否达到清华学风所倡导的三大会通:一是文理会通,很多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他们对人文的关怀远远超过许多人文学者,应该把他们的人文思考也纳入到这一人文思考中来,也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资源;二是古今会通,“古”字可改成近代中国社会,近代世界史的先贤们留下的珍贵思考,与今天时贤们对很多命题的思考结合起来;三是中外会通。现代人文视野或平台应实现这三大会通。

    谢泳:《大学人文读本》主要针对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非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这种缺失更为严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健全的人格,而不是造就一件实用的工具。《读本》倡导的是自由选择的方式,要让人养成一种怀疑精神和宽容风度,树立价值多元的文化理念,要把人类的普遍价值在大学里慢慢地传达给你,不是强制的,而是自由选择的。

    形式:有关“精神成人”的若干个主题词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可以说是一些学者、思想者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把自己感悟到的对自身精神成人有用的东西,通过读本让当下的大学生也读一下,看看他们能否也被感动。假如他们也被感动了,那么我相信,那些普世性的文化价值通识就能通过这样的渠道进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读本》的一个主题是“精神成人”。怎样精神成人?有三个维度:1.人与自我,2.人与国家,3.人与世界。一个大学生,假如在这三大维度上都有了价值底线,那么精神成人的支柱应该就有了。第一卷就围绕人与自我设计十个主题词,每个主题词的逻辑内涵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就有可能把人与自我的关系说清楚。第一是大学,这是精神成人的关键阶段,大学是什么?大学首先是人文精神的旗帜,是更关心孩子们精神成人的空间;第二,精神成人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人的生命与生存意义。第二个主题词就是人生;接着还有一串主题词:青年、情恋、婚姻家庭、代沟,还有自我社会角色的设定,“角色”就是很重要的主题词。又比如你在践履自己的角色自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乃至苦难,人怎么面对压力并维系人格的自尊。最后,人还要面对生命的终结,怎么面对死亡。用十个主题词把一个大学生的个人生命存在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二卷围绕着“人与国家”来设计,其实也就是作为大学生怎么看100年来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一些很重要的概念都组合在这一卷里。比如启蒙、民主、宪政、革命、救亡、知识分子问题诸如此类。第三卷围绕着“人与世界”的概念,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词。国门打开以后,中国走向世界,那些人类共同的普遍命题与困境都摆在我们面前,成为中国人也将面临的困境。比如环境、民族、全球化、科学、生态等诸多问题。总的来讲,不仅是我们能为孩子提供什么,而且是当我们自己在选择文本时,也有一种精神历险、披荆斩棘的味道,我们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开了不少眼界,也读了很多以前想读而未读的文章。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洗礼,是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8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