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绍建:审美观照下的比较与辨析——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时间:2008/10/14 】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 【作者: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 徐绍建】 【已经浏览6627 次】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经验与体会。主要以大学语文教材选入的中国文学作品为参照系,从人物塑造、艺术结构和题材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审美观照下的比较与辨析,发掘外国文学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新颖之处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外国文学 比较辨析 意识流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运用、创新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属于基础知识层次,大学阶段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即大学语文教学则上升到审美鉴赏层次,而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便进入语言文学的理论研究层次。这三个层次反映了不同阶段、不同对象语文教学的不同目的、内容与方法,它们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衔接和渗透,并逐层深入,形成语文教学的一般结构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范文的讲授,让学生识别、理解文本的字、词、句的内涵,掌握段落层次的划分,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方法,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同时按不同单元简略地介绍各种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大学语文尽管也有各种基本知识的介绍与梳理,但其重点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充,更不是什么“补阙”。它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应是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增强其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而要达此目的,大学语文课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中外文学作品由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审美观点上的差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让学生阅读这些内含异质文化的作品,其好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①

    在大学语文课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注意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分析、评价作品,即从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去考察,因为“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②二是突破单一文本的封闭式剖析,以教材中的中国文学作品为参照系,在比较辨析中发掘其创作上的新颖之处和独特价值。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外国小说家关注的中心,也是我们讲授、评析外国文学作品的重点之一。笔者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节选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是一篇内涵较为丰富的作品,需要从多个层次揭示其审美价值。首先我们将桑提亚哥与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老船夫作了比较,这两个形象都呈现出各自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意蕴。桑提亚哥以捕鱼谋生,他独自泛舟海上84天而一无所获,直到第85天才钓到一条大马林鱼。他克服了饥渴、疲劳、伤痛等困难,经过两昼夜的奋战才捕杀了这条大鱼。但在他满载返航途中,又多次遇到凶恶鲨鱼的轮番袭击;为保卫胜利品,他以年迈之躯与之殊死搏斗。作者将人物置于险恶的环境和激烈的对抗中,展示了桑提亚哥坚韧顽强、决不妥协、誓不投降的“硬汉性格”。作品题名为“老人与海”,自有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应当永远保持一种超强的精神品格。在这个人物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

    沈从文笔下的老船夫,生活在偏远的湘西,那里的明山净水、翠竹幽谷的自然环境,赋予他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他关爱着给他生活带来希望的外孙女翠翠,无偿招待乘船过渡的客人,为人热情直爽、重义轻利,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他意识到不能阻止翠翠悲剧命运的发生、无力与命运抗争时,因悲观绝望而精神崩溃,于雷雨之夜悄然离世。与桑提亚哥相对照,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③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不同的哲理意蕴,不同的审美观念。《边城》的作者明显受到主张天人合一、天性与人性相通的老庄哲学的影响,而海明威在描绘人物时则“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基督的化身”。④

    《老人与海》和《边城》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在文化批判精神上却具有同一性。沈从文通过老船夫的悲剧,意在揭示现代文明对纯朴人性的侵蚀,批判唯实唯利的人生观,深情地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海明威则借助“硬汉”形象的刻绘,表示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精神颓废现象的扬弃。就作者对于生存现状与前景的态度而言,《老人与海》的结尾部分确有悲剧意味,但其主导倾向却并没有西方存在主义文学所大肆宣扬的虚无、绝望、颓废的情绪。它与《边城》一样,都是以现代性的文化批判,“探索积极的因素,维护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普遍价值原则与普遍精神,以便使价值与精神在被破坏中获得重建”。⑤这正是《老人与海》出版后获得西方学者高度赞赏的重要原因,也是它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是以各种艺术方式、手段去把握客观的社会现实或主观的心理现实。仅就艺术结构而论,中外文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般来说,中国小说重视情节结构,西方小说偏爱人物的心理结构,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这种区别更为显著。即使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较大的某些中国现当代小说,虽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为主,着意淡化情节,但与西方同类作品比较,仍可感觉到它们并未割断与本土文学传统血脉的联系。

    在讲授英国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时,我们先将它与赵树理的《传家宝》对比。前者毫无情节可言,只写了妇人看到墙上的“斑点”后的感觉、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心理时间”为结构手段;后者则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连贯性,着重人物的言论、行动的描写,以“物理时间”为结构手段。这种比较意在使学生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与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上的根本区别。

    为要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西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特征与功能,我们又将鲁迅的《狂人日记》、王蒙的《春之声》与《墙上的斑点》作对比分析。《狂人日记》发表的时间与后者仅相隔一年,也同样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是:首先,鲁迅简略交代了狂人的身份、病因、病愈后的去向,再展示狂人“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从而拉开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伍尔夫对人物背景则不作任何交代,直接呈示其意识的流动,让读者立即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其次。《狂人日记》的内容虽然逻辑混乱,但始终围绕“吃人”的多重含义来述说,显然有着作者理性的筛选与组合;《墙上的斑点》中的妇人的意识流动,如风行水上,一波连着一波,且意识与潜意识浑然一体,散漫而无中心。

    这两篇作品也有相同之处,都揭示了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感受或认识。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吃人”的实质,以及封建统治者的虚伪、狡诈、凶残的本性,重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伍尔夫的小说以人物主观感受为出发点,印象互相重叠,时空频繁转换,但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其蕴意是在反对传统、披露社会现实的荒谬性。正如有人指出的:“现代主义审美观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倚重主观的审美观”,它“要考虑的是‘我’;‘现实’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在心理的层次中,那种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直觉、潜意识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的‘本真’状态”。⑥

    王蒙的《春之声》同《墙上的斑点》尽管同样采用了辐射式结构方法,但后者只是以“斑点”为媒介展开想象的,前者则以人物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发生联想。两者的物理空间均具有同一性(一是在房间里,一是在闷罐子车厢内),心理时间都跨越了数十年之久;但其意识流的特点各异,《春之声》是所谓“东方式”的意识流,它将人物经历过的生活切割成若干板块,然后按照心理活动的需要重新组合,把“过去和未来,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反映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广阔而又复杂多变的生活。尤其是篇末运用象征手法点明题旨:“他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的寒伧的外表”,但“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改革开放初期祖国大地春回的喜悦之情,对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墙上的斑点》中也有细致生动的描写,如小说结尾部分对草地上、森林里和小河边的树木的刻绘就是显例。然而这“树木”并非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只是人物意识迷醉状态下的产物,因此艺术概括力更强。

    在大学语文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还有意识地与同类题材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辨析,以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风格。

    莫泊桑的《米龙老爹》和孙犁的《嘱咐》同为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前者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后者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因而各具不同的主题内涵与美学风格。《米龙老爹》着力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展示现实生活的风貌,歌颂普法战争中法国农民勇敢机智地消灭敌人骑兵的斗争精神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恪守人物、环境、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力图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所以,这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呈现出简洁、朴实与自然的特点。

    与莫泊桑一样,孙犁也很擅长通过环境、对话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不同的是,他更注意对人物的高尚思想境界和美好心灵的开掘,将人物的言行举止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如写水生嫂送水生返回战场时嘱咐道:“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孙犁作品的人物不仅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而且叙述笔调情感化,因而环境描写常能做到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有着清新明朗而又含蓄隽永的风格。

    爱情是中外作家经常涉及的题材,讲授这类作品,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德拉与杰姆是美国市民中一对贫困相守的年轻夫妇,为了购买圣诞礼物,送给对方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德拉卖掉了令人艳羡的长发,杰姆失去了可以自傲的祖传金表。双方虽然都“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但却用同一种方式表达出深挚、纯洁的爱情:实现对方的心愿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这也正是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传达出的主题。作品叙述与描写的语言幽默而又深沉,喜悦的情调中流露出一丝悲凉的意味。我国京派小说家汪曾祺的《受戒》,其构思与《麦琪的礼物》同样巧妙,所不同的是讲述了一个颇为新奇的爱情故事:荸荠庵的小和尚明海与农村少女小英子的初恋。其主题不仅是赞美纯真的爱情,而是借此表明佛门清规戒律压抑不住人间至情,阻止不了人们对自由与幸福的憧憬。小说以简洁、质朴、明净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与自然景物的画面,风格朴野自然、明丽雅致。这种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激起他们对异域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人物塑造、艺术结构、题材内容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作了审美观照下的比较与辨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体会,这种比较辨析的前提是要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活跃思维,增强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力避在没有可比性的情况下,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令学生不知所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②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③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④吴劳:《<老人与海>的多层次涵义》,载吴劳译的《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⑤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⑥张筱强:《现代主义与新时期文学》,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学院 邮编:430072)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59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