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玫: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以现代文学为例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东南大学中文系 李玫】 【已经浏览3467 次】

    摘要: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的现代文学部分,因语言和时间距离方面的接近使其在人文教育中更具优势,其人文精神体现在文化语境、作家的人生道路与人生态度以及作品本身。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需注意如下四点原则:其一、切入自然;其二、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其三、借鉴影音资料或现代科技手段要恰当;其四、结合学生年龄、思想特点和专业情况。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现代文学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则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1] ,是大学语文在知识传播之外的另一重要使命。

    现代文学部分在《大学语文》[2]中共10单元,包括4种文体在内23篇选文,其篇幅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对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深入探索与关注,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话题。

    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之处,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变化。白话对文言的取代,使阅读过程中文字本身的障碍可以忽略不计。其次,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是依托西方现代思想的选择、接纳和内化的过程,因而具有丰富和复杂的思想内涵。此外,由于时间距离的接近,现代文学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坐标,更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进而具有可直接借鉴性。

    以上诸多特质,决定现代文学部分的人文精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其特定的体现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现代文学部分人文精神的体现:

    首先,是文化语境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在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必要的文化语境的引入。现代文学自产生以来近百年来的文化语境,无疑是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作为现代文学开端的五四时期,时代精神中最宏亮的音质即是人的发现,对人的价值、尊严被尊重的呼唤,对人性、人道主义的理性吁求,都是西方文化影响之下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启蒙。此后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民主”与“自由”的执着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关注,对理想人性的塑造,是人文精神存在的重要空间。从世纪初开启的“人”的文学对人的解放的呼吁,到文革时对文明和人性的全面颠覆,再到新时期对文革的控诉和人文精神的重建,这一漫长的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始终充满了对如何发展健全的人性和建构真正的人本主义文化的探询。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前所未有的人文气息是引导学生思考人文精神问题的重要氛围和资源。

    其次,作家的人生道路与人生态度中蕴涵着值得关注的人文精神因素。在对具体的作品解读过程中,伴随着对作家人生道路与人生选择的关注。如果说历史文化语境为人文精神的存在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生长空间的话,作家个体则是这一特定空间内进行人文精神探索的重要主体,而作家的人生经历、选择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生观则是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最生动的体现。鲁迅为改变和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而选择的弃医从文,并在时代的风雨中以深邃的目光和坚毅执着的勇气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以独特的音质拒绝沉入庸常,他在刀剑丛中昂然前行的身影显示了铁骨硬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沈从文寻追随五四的声音,从偏远的湘西奔赴北京,艰难的开始自己的文学之路。从建国前的文艺创作,到建国后的文物研究,他在人生无奈时随遇而安的放弃中彰显出大智慧。而巴金一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晚年后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批判,更是对自我人格不断追求完善的典范。此外,郁达夫的率真、徐志摩的浪漫、汪曾祺的冲淡、北岛的叛逆都以其独特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和丰富着人文精神的不同侧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家人生选择的关注,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作家的人生态度与重要关头的人生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鼓励和安慰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对其健康完善之人格的形成颇具影响力。

    第三,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学部分展示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丰富、辽阔和最能体现文学本身魅力的土壤。

    1、青春和爱情中的独立与尊严意识

    青春与爱情是大学生涯的成长中最具魅力的人生话题,此类作品亦是大学阅读中备受瞩目的部分。因而在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就地取材,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亦能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伤逝》中,对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原因探讨,“人首先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等,从各个侧面深刻的表达了爱情中经济基础和精神交流等重要问题。在导致爱情悲剧的诸多因素中,既有时代局限所导致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亦有涓生和子君对爱情理解的偏差和个体性格的局限。尤其是后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分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在困难面前没有和子君携手面对,而是选择退缩与逃避,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子君在这一失败了的爱情中所体现出的欠缺,则是经济未能独立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丧失与人格依附等问题。这一话题,在当代诗歌《惠安女子》的学习中可再次深化。由对惠安女命运的思考,联系学生既有知识储备中的《致橡树》和《神女峰》等诗作,体会舒婷诗作中传达的对爱情中女性人格独立问题的思考。这样,在对同类作品的解读中,联系和强化对青春和爱情等问题的思考,由此对学生的青春观、爱情观形成深刻而正面的影响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在青春与爱情中自我人格独立和个体尊严意识的重要。

    2、坚守真理和正义的责任意识。

    如果说对个体生命中青春、爱情的感悟尚属对个人与自我问题的思考,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则意味着个体在面向国家、世界和历史时的责任意识。现代文学作品以其涵蕴的现代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对青年一代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巴金散文《废园外》以二战期间一个生命的被残害,将个体对社会的使命具体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守护。林斤澜的小说《五分》,以文革的荒谬和混乱为背景,展示主人公“姐姐”在这样的时代中,以自己特有的“疯狂”不屈地反抗和见证着时代的错乱。同样是面对十年文革的荒诞与悖谬,北岛的诗歌《回答》则以怀疑和否定的精神绝决地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在时代的斑驳伤痕中勇敢地站立,努力纠正那些曾被扭曲了的是非观和被忽略了的正义。如果说在和平和正常的年代里,个体生命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可能很容易被感知和承担,那么当正常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遭遇到颠覆和扭曲时,个体如何以清醒而执着的信念支撑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则是能否真正坚守真理与正义的分野。因而通过阅读和深入思考,可引导学生探讨和培养坚守正义和真理的责任意识。

    3、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对人生历程的审美意识。

    所谓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审美意识等。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对自身和社会至关重要。现代大学教育的应用性和专业化,使学科教学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建构,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人格缺失的现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使学生成为自然、开朗、健康的个体。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增加素养、提升境界以完善自身的漫长的韬光养晦的过程。对前人的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借鉴人生智慧,聆听生命感悟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现代文学部分中很多大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了这样可资借鉴的智慧。贾平凹为妹妹十八岁生日而作的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以质朴而坦诚的文字,告诫妹妹要在逆境与贫乏中,如何以不忧亦不惧的心态,通过阅读不断地获得充实和力量。董桥散文《给后花园点灯》,则传达了如何在物质社会的金碧辉煌中,保有一处文化和心灵的后花园。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四方食事》等文,更是将人生的历程审美化,在一草一木一舍一食的简单生活中,点染人生的韵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以审美的心态来品味人生,进而不断完善和充实人格素养。
    
    二、现代文学部分人文教育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首先,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切入要自然。牵强的说教不仅容易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性特征,更易引起学生对思想教育惯有的逆反情绪从而引起反感。因而要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品读中自然切入,逐渐引导出蕴涵其中的人文精髓,避免枯燥的说教。如,闻捷《苹果树下》教学过程中,如果简单的教导学生要学习诗中女主人公择偶标准,容易因时代的隔膜而很难被学生接受,但通过对诗作中恋爱双方心态的细腻把握以及对内在节奏的阅读感受,来讨论时代爱情的特点,则更容易使学生在艺术的感受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其中的爱情观。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人文教育要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深度思考,不能就课文谈论课文,仅局限于课文本身字词句章的理解。建立开阔的视野的途径之一,是给学生以总体上“史”的概念,以作品带文学史,让学生了解整个现代文学部分的“现代性”转型,把握从古典到现代转化过程中文学总体特点与精神的变化等,这样在分析具体作品时才能思路开阔、高屋建瓴;开阔视野的途径之二,是需要由单篇文章出发,联系同时代或同类的其它作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作深度探索。如话剧单元曹禺剧作《北京人》中旧式女子愫芳的走出家庭,可联系茅盾《诗与散文》了解特定时代存在的不同女性类型。并回顾《伤逝》中子君的爱情悲剧,进一步探讨女性独立的困难和出路。此外,可结合张爱玲《花凋》中“女结婚员”川嫦的荒凉人生,沈从文《萧萧》中童养媳萧萧不自知的混沌人生……不同文本间的相互参照阅读,既可以看到不同性别、时代和思想背景的作家对这女性话题的思考,亦可以看到这一曾被反复谈论依然期待着不断谈论的话题中绵延不绝的无奈,进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的多向思维习惯进而提高思想力。

    第三、在教学方法,借鉴影音资料或现代科技手段要恰当。影音材料的使用无疑具有直观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等显而易见的优势,对教学效果的良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影视作品的观看不能代替原作的分析阅读,否则将很难真正体会到文学精品中无可取代的深度思考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同的表达体系,而很多影视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因为时代原因或个人理解上的差异,又会在局部甚至整体上改变了原作的立场和艺术思路。仍以《伤逝》为例,从表面看,导演水华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文字,以大量独白等方式使其尽量接近“手记”的文体特征,从而保持自我忏悔式的倾诉风格。但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不可避免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改变是,影片在涓生困顿无奈之下将叭儿狗阿随弃置郊野的情节之后,增加了归途中遇到洋人的狗穿着花裙在警察为之驱逐行人之后的大街上昂然而过,并由涓生回家后振笔书写《洋人、大帅和狗》来强化情绪的愤慨。这无疑是影片产生的那个时代阶级意识的强化和对帝国主义侵华等屈辱记忆的重温。但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细节的增加,却极大改变了原作中“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等悲剧归因分析,自我忏悔和浓郁的感伤风格亦被伴随而来的悲愤控诉所覆盖。个人因素的思考,极大程度地被替换成对帝国主义的指责。这一细节的增加无疑与原作的思想和艺术皆有悖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影音材料和现代科技的使用要恰当,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原作的理解。

    第四、现代文学部分的人文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特点和不同的专业进行引导。

    大学语文课程面向的对象,多是刚刚由中学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他们正在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至关重要的心理断乳期,其人生目标由原先的单一为考大学变得复杂多向并逐渐具体化。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加之对青春、爱情等问题的敏感、困惑和茫然,使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而周围交往的同龄人群中社会阅历的普遍匮乏又使他们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如《伤逝》的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涓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失业后心态等问题,或者设想从子君的视角来回忆和叙述整个事件,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效果差异的同时,学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会换位思考。除特定年龄的共性之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引导视角。如,巴金的《废园外》,在对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文中作者面对生命的被损害而进行的思考,引导医学生结合“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敬畏生命的使命感并深入体会,思考如何在未来的职业中,以仁爱之心关爱生命健康,从而使人文教育进一步延伸并与未来的职业素养相结合。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的现代文学部分,因时间距离的接近使其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更容易与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契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宏观的人文背景下,结合学生年龄、思想和专业特点,开阔视野,以生动自然的形式,充分挖掘和感受文化语境、作家作品中的人文质素,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责任意识和健康的人格
    
    
    注释:
 
    [1] 此处概念参阅张连举、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2] 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Z],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会议论文;东南大学教改项目“经典名著与人文素质教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5024)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5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