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田卫平:光风霁月与雾里看花——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田卫平】 【已经浏览4871 次】

    由于语言类型不同,英汉语言在风格上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的风貌:英语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比较起来,一个语言表达如光风霁月,一个语言表达似雾里看花;一个呈现着语言的澄明之美,一个呈现着语言的朦胧之美。

    一、精准与模糊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的差异。
 
    季羡林指出:“汉语的历史演变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代表古代语言的文言文,越古越简单,单音词越多。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可是语感这玩意儿恍兮惚兮,不易得到,非长期诵读,难以得其门径。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古代皓首穷经的儒者都难免有误读之处,遑论我们现代人,遑论外国的汉学家!

    “到了后来,用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人民口语的文体写的东西逐渐多了。五四以后,白话文成了写文章的正统。一方面,由于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欧风东渐译书渐多的影响。虽然汉字仍然没有形态变化,白话文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起来,理解的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的成分渐减,靠分析的成分渐增。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白话文,比起学习中国古典来,就容易得多了。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汉学家越来越多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汉语毕竟还是汉语,它依然没有语法形态变化,它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也就依然存在,多义性也依然存在。”(1)

    汉语“模糊性强”,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的;相比之下,英语精准性强,这又是英语语法型特征决定的;这两点反映到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的不同修辞特点与语言美感。例如:

    曹禺《日出》有一段描写:“……外面打地基的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晨光由远处‘哼哼唷,哼哼唷’地以整齐严肃的步伐迈到楼前。”(2)
 
    翻译成英语是这样的:
 
    “……and outside the window 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 have already assembled and now, with the sun on their faces, they are coming closer and closer with grave, rhythmical tread,their ‘hung-hung-yow,hung-hung-yow’sounding in the distance.”(3)

    “打地基的小工们”用英语表达为“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多出的“the new building”使语意较汉语更为精准。汉语“地基”单看确实比英语模糊,但在上下文语境中意思是清晰的:结尾处的“楼前”与“地基”呼应,使“地基”语意表述得简约而清晰,由此更能看出汉语的表达和理解要依靠更大的语境。“谁”“迎着晨光” ,“谁”“哼哼唷,哼哼唷”,在汉语里无须出现;而被译为英语后,“their ”是不能缺少的。

    精准与模糊的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玉容寂寞泪阑干,一枝梨花春带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是比喻还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英语若是比喻必有“like”一类喻词。如: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Robert Burns《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4)
 
    如没有使用“like”一类喻词,就会被视为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如: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Ezra 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这是西方现代诗歌意象派的一首名作,作者是意象派大师庞德。庞德创作的灵感来自中国古典诗歌,“这首诗的两行之间没有联系词,所以其间关系如何全靠读者的想象。这种结构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常有的,这也是庞德诗受到东方影响的一个例子。”(5)faces和Petals之间没有“like”一类喻词,就绝不能认为是比喻,而被认为是使用了“意象迭加”的创作手法,把两个意象不加评说地并列在一起,给人无尽遐想,而“意象迭加”则成为意象派写作的重要技法。

    二、周严与简约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周严与简约的差异。

    启功曾风趣地说:“再后教起古代文章和诗词作品,问题就来了。句式真是五花八门,没有主语的,没有谓语的,没有宾语的,可谓触目惊心。我回忆小时学英语语法有一条:一个句子如在主语、谓语、宾语三项中缺少任何一项时,这就不算一个完成的句子。我国古代作者怎么作了这么多未完成的句子呢?真不减于小孩唱的一首儿歌: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脑袋。真奇怪,真奇怪。

    我努力翻检一些有关讲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书,得知没有的部分叫作“省略”,但使我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省略之后的那些老虎,还那么欢蹦乱跳地活着?” (6)

    启功的例子生动表明了英语表述周严、汉语表述简约的特点。
 
    再以毛著英译为例:
 
    毛著《别了,司徒雷登》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英译
 
    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 Let them blockade us!Let them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
 
    第一句谁有“困难”,汉语可以不说,英语一定得交代是“we”。第二句“封锁吧”,谁封锁谁,汉语可以不说,英语必须得说明是“them” 封锁“us”。汉语“解决了”,一个动词“解决’带一个语尾兼语助词“了”,英译用will have been solved四个字组成的一个动词。“解决了”大致相当于have和solved加在一起,表示未来的will,表示被动的been,汉语里都是不言而喻的。(7)

    汉语成语、俗语一般十分简略,而用英语表述就必须变得周严起来才行。如:
 
    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语: How can one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iger’ lair?

    汉语: 无官一身轻。

    英语: One who has no official duties has a light heart. (8)

    英语周严、汉语简约的原因,根据王力的观点是“法治”语言与“人治”语言的差异:“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就是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9)从徐通锵的视角来看,归根结底还是语法语言与语义语言的差异。语法语言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框架,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不能省略;而语义语言的句法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只要有语境的补充和提示,话题就可以省略。然而,无论是“主语”还是“话题”的省略,都会影响句子的语言风格,使其或周严,或简约,由此构成不同的审美意趣。(10)

    三、直露与含蓄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直露与含蓄的差异。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等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分别影响着直露与含蓄的语言风格的形成。
 
    汉语句式的意合法使中国诗歌艺术更具含蓄的特点。袁行霈指出:“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是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不受时、数、性、格的限制,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11)

    丰华瞻也持类似看法:“西洋语言比起汉语来,显得罗嗦,用字多。英语比汉语明确,但铺开。其它语言更复杂。法语非但代词要表明性别,而且形容词也要标明性别。俄语除代词、形容词表示性别外,动词过去式也要标明性别。就做诗而论,都不如汉语简练、含蓄。”(12)

    以李白《玉阶怨》为例,丰华瞻对汉英语言风格做了如下比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的确写得很妙。总共只用了二十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很多。由于汉语语法的特点,主语可以省略;主人公是谁,让读者根据‘玉阶’与‘罗袜’去体会。情节也不说出,让读者根据‘怨’与‘夜久’去体会出:她在等待她丈夫,等了很久他还不来,因此怨恨。这样简练而含蓄的诗,恐怕是世界文学中少见的。”(13)

    我们再以一则汉诗英译为例,比较英汉语言直露与含蓄的差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The autumn moon is half round above Omei Mountain,
    Is pale light falls in and flows with the water of the Plngchang River.
    In night I 1eave Chingchi of the limpid stream for the Three Canyons
    And glides down past Yuchow,thinking of you whom I can not see.(14)

    “思君不见下渝州”用英语表述,思念者“I”和被思念者“you”都要出现,精准而直露,改变了汉语语言模糊而含蓄的特点;再加之“above 、in、of、for”等介词的使用,更变模糊含蓄而为精准直露,使语言的美感由朦胧转变为澄明。
 
    
    注释
 
    (1)季羡林《汉语与外语》45-47页,语文出版社,2000。
    (2)《曹禺选集》第2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82。
    (4)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第34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5)参见《周珏良文集》第246-248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启功《汉语现象论丛》第2页,中华书局,1997。
    (7)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集,1977。
    (8)《英汉双解成语词典》第22页,第233页,商务印书馆,1982。
    (9)王力《中国语法理论》,见《王力文集》第1卷第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0)参见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见《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第110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
    (13)同上,第176页。
    (14)闻一多《唐诗杂论》第1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
    《周珏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
    季羡林《汉语与外语》,语文出版社,2000。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441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