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建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08/4/6 】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大学 】 【作者: 赵建刚】 【已经浏览3751 次】

2005年04月27日 

一、课程认识

    1、 课程设置的目的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课程设置的目的规定如下: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认识的一点讨论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遭遇尴尬

    1978年,《大学语文》在全国开设。关于开设原因,当时的学者表述为:一是由于“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首先要使大学生能普遍(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汉语言)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二是通过语文教师和《大学语文》课程来传承科学、文学、哲学中的优秀遗产,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三是通过中外作品的教学,来认同人类社会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在一个公共的基础上”。四是认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世界各国在自然与人文科学两方面,相互影响。要通过语文教学,在“改革开放”这个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的新语境中“以祖国优秀的文化去影响别人”。当时的语文《大学语文》教学很受重视。

    事过境迁,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原来设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了相应的分化。经济学、法学等一些学科迅速靠拢市场需要,其教学和研究人员在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直接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而主要是人文方面的学科,包括哲学和语文,在市场经济运转中没有直接的可用性,原有的社会价值陡然暗淡,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评价的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就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质疑,这种质疑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家对本课程的普遍不重视。

    同时,拜金的和快节奏的社会倾向造成了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的严重缺失。追求消费和信仰空虚已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上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承载着丰厚人文内涵的《大学语文》课程既不能满足人们对消费的无边追求,更不能象救世主一样完全填补急剧加快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精神失落与信仰空虚,对她的漠视也就不是偶然。

    《大学语文》课程“讲什么”各执一端

    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体例不一,篇目不一,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几大文体的阅读与分析,有的侧重几大文学体裁的阅读与欣赏,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古今中外,名篇荟萃。从这些现象我们就能够看出,课程的设置者和教学的组织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宗旨的认识不统一,而这种不统一的结果就是,此《大学语文》非彼《大学语文》,所以,人们不禁要问:《大学语文》到底是什么?

    3、学员状况分析

    《大学语文》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包括计算机、法律、财会、小教等)的公共基础课。专科层次的学员构成成分十分复杂,年龄上自50岁下到20岁不等,所从事的职业几乎能涵盖牙克石林区周边的所有行业,入学前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待《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更是众说不一。开课前,对《大学语文》课程持欢迎态度的大致有以下两类学员,一是从事文字工作或其工作性质要求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学员,对《大学语文》课程有实用需求;二是部分离开中等学校不久的学生和年龄稍长但保持了良好阅读习惯的文学爱好者,对《大学语文》课程有文学赏析的兴趣。对《大学语文》课程持漠视态度的大致有以下几类学员,一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用书籍调养身心,逐渐对文学失去兴趣者;二是职业性质和语文课程关系不明显,如从事计算机和财务会计行业的学员,他们中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对工作的帮助不大,所以对课程抱着只求过关的态度;第三类,这是最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一类,他们在小学和初中等教育阶段遭受了过多的机械、僵化、限制自由思考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折磨”,已经形成了对“语文”的逆反心理,有惟恐避之而不及的心态。

    4、我的《大学语文》课程“理念”

    如今“理念”流行,在这里借用一下。

    结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和《大学语文》(张简主编)教材,我在教学中给《大学语文》如下定位:

    《大学语文》不回避“语文”

    “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学,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小学叫“语文”、学语文,中学也叫“语文”、学语文,如果大学也叫“语文”,或者还学语文,大学课程岂不是太没有层次了?回答恰恰相反,语文是一门终生教育课程,即使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文豪,也是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不敢妄言自己已经学成语文。同时大学阶段又有大学阶段特定的需求,所以,我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努力脱离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思路,既重视文学性、人文性,又不忽视实用性、工具性。

    对《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漠视语文的想法就会自然消失。

    《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

    内蒙古电大的《大学语文》(张简主编)以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按文学发展史线索安排教学,大体为“先秦诸子”“两汉文赋”“唐诗宋词”“元明戏曲”“明清小说”“现当代中外作品”,先国内后国外,并且侧重文言文阅读,教材共精选了古今中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66篇。我认为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典型化处理,是人类精神家园中的虚拟空间,人们不能没有它,但绝对不能依赖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大学语文》的处理尽量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而以实用阅读和实用写作为主,把涵盖了政治与管理文化、哲学与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文化、经济与产业文化、精神家园与艺术文化、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人文精神融进语文教学,建立起以语文材料为载体的以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积极入世,勇于实践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教育。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大学语文》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但她能为人们在寻找精神港湾的路上提供帮助,这种寻找与帮助的结果,是人们把生活经验融入对作品的理解中,在审美的享受中升华自己,加强了人文修养,提高了整体素质。

    《大学语文》要轻松上

    既然《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应该考虑到学员入学水平的差异,把“有所提高”作为教学宗旨。考试应该是检验学员提高程度的形式,不是目的。过去“划一”的教育形式已经戕害了许多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萌芽,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当然,“底线”还是要有的。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教师是服务者,为学员提供全面、丰富、生动、有益的参考材料或参考目录,知识是“点”,课程是“面”,修养是“体”,知识点进入学员视野后必须能与他的既有知识建立广泛联系,才能“融会贯通”,通过审美享受提高个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是巧妙的引导者,他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学员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他能够在艺术性的讲授中通过丰厚的学养给学员启迪。

二、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1、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是内蒙古电大自开的专科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教材《大学语文》,主编张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3学分,课内学时54。教材以文学作品和文学常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编排顺序大致按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即以先秦文学、两汉文赋、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明戏曲、明清小说为序,并适当安排了篇幅不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共66篇作品,篇目比例以文言文为重。90年代末,现在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处在试用阶段时,内蒙古电大曾下发300字左右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48篇必读作品,此后未见有新的教学要求下发,所以多年来我校一直以此作为教学依据。

    电子是内蒙古电大自开课程,内蒙古电大除提供主教材《大学语文》和一度配套发售的“辅助教材”《辞格》(郭仁昭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7月版,内蒙古电大没有明确说明此书与《大学语文》课程的配套使用方法)外,另有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以来截止到2004年底一直提供订阅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册》,教学资源相对稀缺。

    为方便学员自主学习,体现网络教学的可操作性,针对学员年龄、职业和对本课程的认识特点,结合任课教师本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采取了“以主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领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修养为教学宗旨,以<教学资源展示>为基本教学辅导材料提供平台,借<美学与美育>课程的讨论版为交流平台,集中面授辅导加学员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创建基本教学辅导材料的同时,录制部分录像课并制作成VCD,供学员自主学习使用。

    2、 实践效果

    几年来,我们遵循“以主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领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修养为教学宗旨,以“教学资源展示”为基本教学辅导材料提供平台,借“美学与美育”课程的讨论版为交流平台,集中面授辅导加学员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逐年提高,获得了广大学员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学员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学员带着为提高整体素养的目的而不仅仅为“过关”的态度参加学习,积极性高,自主性强,在参加完第一次面授后大多能很主动地带着兴趣参加学习;

    第二,克服教学平台设计功能的不足,把教学讨论版“暂借”放置在〈美学与美育〉课程讨论版下,让学员感觉到这个交流平台“来之不易”,反而刺激了学员提问和参加课程讨论的欲望;

    第三,公布教师答疑电话(7427072)和答疑电子信箱(zhaojiangang001@163.com),有问必答;

    第四,虽然目前录制好的课程VCD数量有限,但也能解决学员小部分的自主学习需要,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教学支持服务,收效良好。

    3、 主要不足

    多媒体资源建设严重不足:没有完整的课程IP课件,没有完整的课程音像教材,这些媒体资源的建设的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辅导教师的力量只能是杯水车薪。

    教学讨论版存在设计缺陷,没办法选定《大学语文》课程,学员一旦在“后台”选此课程,就会产生“数据溢出”现象,造成乱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99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