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汉语测试

谢小庆:ZHC与语文课程改革
【时间:2007/8/23 】 【来源:无 】 【作者: 谢小庆】 【已经浏览3710 次】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是汉语拼音缩写)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简称OSTA)组织研制,主要考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ZHC虽然由劳动部组织开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ZHC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产物。
 
一、语文课程改革催生了ZHC
 
1997年《北京文学》一组题为“中国语文教育忧思”的文章,揭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许多作者对中的语文教育提出尖锐的批评。“整整搞了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 洪禹平先生,1998年3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并大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过问一下。”洪老先生的批评或许过于尖锐,但中国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正是由于我国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这些问题,今天我国劳动人口中许多人的语言能力不能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语言错误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甚至出现在大学生以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出现在学位论文、书籍、报纸、杂志和电视字幕之中。一些语文教师批评说,现在已经几乎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字幕”、“无错不成论文”了。

语文教育大讨论导致2001年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这两个文件凝聚了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成果,凝聚了课程改革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心血。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大胆地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第2页)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高中阶段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文件的颁布使语文教育在探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子,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情。

很大程度上是巧合,2001年,两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启动。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在18个地区级实验区、40所国家级试点学校、532所省级试点学校开始试点。2004年,首批参加“新课程”试点的初中生将毕业。2004年秋,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4省区展开。美国的小布什在很大程度是以“教育改革”的口号登上总统宝座的。他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1月23日就公布了自己改革力度很大的教育改革方案。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2001一个都不能少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教育改革借助法律保护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

美国发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扭转青少年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的趋势。在《一个都不能少法案》中用长达45页的篇幅讨论了“语言教学(language instruction)”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美国那样的青少年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的趋势呢?我个人认为,是同样存在的。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学习受到重视,中华大地上滚动着学习外语的浪潮,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学到中学到小学直到幼儿园,一浪高过一浪。中华民族普遍的英语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应用更普遍的汉语的水平不仅没有像英语那样出现空前的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迹象。

考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语文考试方式有关。不好的考试,将教学引导向“应试教育”,引导向“死记硬背”。好的考试,将教学引导向“素质教育”,引导向“发展能力”。许多人已经注意到,以往的许多语文测试并不理想,相当普遍地存在“高分低能”现象。语文测试改革已经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

大学、研究生毕业要考英语4、6级考试,要对英语水平进行验收。许多大学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却没有一个对汉语水平进行验收的方式。这可能是普遍汉语水平滑坡的原因之一。

正是伴随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新观念,正是伴随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的社会需要,催生了ZHC。        
 
二、ZHC关注语文课改中提出的问题
   
编制考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考什么”。考语言?考逻辑?考能力?考知识?考语法?考文学?考人文?考作家知识?考作品知识?这些问题,恰恰是语文课程改革所关心的问题。在ZHC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语文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ZHC要不要考逻辑推理?我们的回答是:要考。语言与逻辑是不可分的。人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既需要共同的语言,也需要共同的逻辑。当我们说某种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时候,既意味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意味着“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在ZHC的《测试大纲》中明确写明了“职业汉语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在ZHC的试题中,即包括一些考查归纳推理的题目,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也包括一些考查演绎推理的题目,如“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什么”。
   
其次,ZHC要不要考语文知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ZHC成绩肯定会反映考生的知识积累。但是,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知识的积累也不是必然形成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持有大学中文系文凭的人,实际的汉语运用能力并不理想,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都难以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如果考查他们的语法知识和文学知识,可能成绩很不错。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中国的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知识性考试,就是看一个人篓子里有多少鱼;能力性考试,就是让人打两网鱼看看,试其渔之高下。与以往形形色色的知识型考试不同,ZHC是一个语言能力考试。ZHC考察的重点是“渔”,而不是“鱼”。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考查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查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ZHC不把对语法知识和语法概念的考查作为重点。“他身体好”这句话的主语是“他”还是“身体”?“我头疼”这句话的主语是“我”还是“头”?ZHC不考这类语法分析问题。ZHC将对语法的考查寓于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之中。
   
第三,ZHC要不要考文学?“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还是指“语言和文学”?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问题,将是语文教学界未来长期争论和探讨的问题。对于ZHC来讲,则不把“文学”作为考查重点。不考“文学”,并不是我们认为“文学”不重要,而是深知考查“文学水平”的困难。语言能力体现为“从众”,体现为遵守语言规范和尊重普遍语感。文学能力体现为“个性”,体现为个人对生活、对命运、对痛苦与幸福的体验。ZHC是一个标准化的测试,文学能力的考查不宜采用标准化的测试。ZHC的主要用途是选拔合格的、高素质的职工,并不是选拔文学家。

第四,ZHC要不要考“人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是语文教学界过去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将是语文教学界未来长期争论和探讨的问题。对于ZHC来说,则不把“人文”作为考查重点。同样,不是由于“人文”不重要,而是由于“人文” 考不出。ZHC是一项两小时的笔试,包含100道客观性选择题和两篇作文,其中一篇是缩写,一篇是应用文。ZHC部分借助计算机阅卷。这样的一个测试,可以比较准确地考查出一个人是否“文从字顺、流畅得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文” 涉及一个人的高尚道德和真挚情操,不是一个两小时的笔试所能考查的。

语言与逻辑,知识与能力,语言与文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些,是语文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是在ZHC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没有一件事情比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要。她的成败,关系到今后几十年中国的命运。

她的成败,很大程度要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ZHC是一个被语文课程改革催生的语言能力评价工具,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2004年6月,延边大学将ZHC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结业考试。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尝试。我相信,伴随ZHC的逐步推广,ZHC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1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