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政策文件 > 教育部文件

陈洪教授访谈:大学语文课程应在改革中得到强化
【时间:2016/8/8 】 【来源:南开新闻网 2006-12-18 09:19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912 次】

 

    受访人: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陈洪
    采访人: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记者 张国 张剑

    记者: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

    陈洪:国内普通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少数理工类大学开始设置这么课程。但其后一段时间里,却有减无增。九十年代中期,借素质教育的东风,“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不仅开设,而且定为必修课。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的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教学理念还应继续创新,教材建设尚有改进余地,教师队伍建设也需提高标准;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变迁和当今学生的知识心理情感状况。

    记者:为什么关于一门课的话题,近年来会变得这么热?

    陈洪: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意见,近三四年来,更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门。争议的焦点,是课程的教学目的,现实的教学效果,由此派生出教材的编法、课堂的教法等一系列问题。“忽然”变热有一个直接背景。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根据这一精神,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府对文化影响力越来越重视。我们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和汉语培训基地,主要目的就是让中国文化以汉语为载体走向世界。当前,手机、网络等“新媒介”造成了新的语言交往活动。短信互传、网络聊天、博客写作等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能力培养和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所有这些焦点问题的交集,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这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

    记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人呼吁说要取消大学语文,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陈洪: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倘若因为一些困难就试图取消这门课,是最不负责任的态度。总的来说,语文课程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比重有所下降。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合理调配学时,而不应该舍弃语文。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明、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优秀传统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母语教育不同于外国语文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及其经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是深化语文学习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渠道。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更是关乎中国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即在于此。

    记者:前不久的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有的理工科学生写论文存在问题,并举例说老一辈科学家的文字功底很深厚,现在的大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不够,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陈洪:语文素养下降,不仅是大学生的问题,也是公众面临的普遍问题。举个例子,我们购买的家用电器,有多少说明书是严重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吃过苦头的不在少数。就大学生而言,中文表达能力太差,会直接影响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和思维锻炼,甚至社会交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语文水平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小学语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基础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准,与实际的需要和社会的人才尺度相较,尚有大的距离。中小学语文教材水平很高,但教学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语文课拆分成知识点,本来的魅力被忽视了。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大学语文相关单位有哪些下一步的计划?

    陈洪: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内容是什么,教学方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攸关课程根本的理念问题,应该优先解决——在教学单位内,统一认识,明确定位,以之指导教材编写或选用,并贯彻于教学实践。否则,就无法使课程建设水平获得新的提升。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中国语文应该兼具两种功能,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外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的,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大学语文”应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召集全国同行讨论在新的条件下如何给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怎么开好这门课。当前,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倡和深入探索,为语文教学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国高校开展正规、持久、全员的母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贯彻这一要求,是作为中国语文课程学术支持单位的各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当前的重要任务。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做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

    记者:有专家调查,国家图书馆里标着“大学语文”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大学语文教材现在这样种类繁多,是否紊乱?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不同学校间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由教育部推荐教材是否真能解决这个问题?

    陈洪:虽然曾经有过的大学语文教材很多,但当前实际使用中的教材有100余种。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有一些教师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还有少数学校关起门来使用自编的教材,拒绝使用高水平教材。这些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搬”别人的材料。就近年问世的几种较有影响的教材看,可谓“春兰秋菊”,各有特色,而彼此间的侧重点则相去甚远。目前使用较广的四五种教材,有的偏重于审美,有的强调文化,有的是文学读本,还有的人文色彩较浓。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6本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推荐教材对于问题的解决不会起到绝对作用,但它是一种导向。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材一定要贴近青年人,兼顾学术水准与时尚性。

    记者: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上”的情况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应做哪些努力?

    陈洪: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了。“大学语文”还要“行大”,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而这种改革的根本宗旨,应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互动,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依托新的网络媒体,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也是对所有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根据前述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提倡着眼于对“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材料,达到“教师好教、学生爱学”的效果。此前“大学语文”课程水平发展受限的原因,从担负这一课程的支撑学科自身来看,主要在于专门的高水平的研究不够,及专设的高学历教育缺乏、师资培养及继续教育水准不高。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使其成为一门自主管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和学术发展前景的高品质课程系统。要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培养语文教学的后备人才。

    记者:有人建议模仿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设语文能力等级考试。

    陈洪: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包括考试方法的改革。在我看来,实行语文标准化考试的难度比较大。因为“语文”更多意味着修养和素质,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很难量化的。语文的思考题目应该是多元的,不一定要有绝对的标准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发散性思维。如果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就会陷入类似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出现的误区。我认为,语文考试应努力实现知识性和素质性的平衡,而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探索。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把丰富多样的文本世界提供给学生,并通过多元的高明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8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