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六朝松下寄语(王步高)
【时间:2007/7/22 】 【来源:《大学语文》修订本前言 】 【作者: 王步高】 【已经浏览5048 次】

大学生朋友:

    祝贺您开始了人生黄金岁月的航程!感谢您和您的老师同学成为我和丁帆教授以及参与编纂本书的五十多位专家教授的朋友!

    作为本书的主编,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编纂这本书,我们是怎样编纂这本书的,并想对您使用本书提几点建议。

    近四十年前,我和您今天一样刚跨进大学校门。多年在高校求学、任教的经历,使我比您更多知道高等教育的成绩和弊端。1952年的院系调整肢解了中国所有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导致学科间的渗透、联系大大削弱;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又削弱了理论基础、失落了人文精神。半个世纪以来,我们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大大发展了,却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专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不能不说跟上述一些因素有关。您赶上了好时候。中央倡导的素质教育已广为推行。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人自身素质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它不仅赋予受教育者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也赋予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换句话说,它希望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非“科学动物”或“经济动物”。

    我曾在中学当语文教师和校长十多年。中学诸学科中,我感到语文是最无系统性的。几年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大致如此。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满于此才决心与丁帆教授合作重编《大学语文》教材。谁知该教材出版后三年里竟连续重印十多次,并被确定为“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唯一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我们深知这一教材尚有许多不足,因此便组织了更多著名高校的教授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便是现在呈现于您面前的这套教材(共六种)。

    这本教材我们试图使它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帮助读者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读者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这本教材应介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五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所选全是优秀的文学精品,是三千多年文学精华的荟萃。

    本书编纂除以实现上述五大功能为目标外,同时还有几点自己的主张:
  
    一是反对一味强调“少而精”。语文学习“秘诀”很多,真正有用的只有“多读”、“多写”两条。大学生语文水平千差万别,以一杯水打发所有人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也是行不通的。本书尝试给学生“一条河”,一条可以追根寻源的河,可以中流泛舟,也可浅涉辄止。不论学生原有水平如何都能有较大的收获。

    二是不赞成一味强调“学以致用”。我以为这是危害中国教育最甚的一种教育思想,貌似正确,其实不然。学当然是为了用,但有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之别,也有马上见效与长期见效之别。“文革”中把“学以致用”发展为“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可谓实用主义之典型。“立竿见影”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浅显的小技能,大家去追求“立竿见影”,便浮躁,便浅薄,便没有人文精神。文学是人学,它追求的是一种美,一种艺术境界,一种精神,这对造就科学大师、艺术大师却是必备的素养,也是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之一。

    三是不要不加分析地反对“不求甚解”。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故意超出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即使并不太难懂的课文也朝“浅化”(注释、赏析)、“深化”(集评、汇评等)两方面发展,不选“一杯水一眼看到底”式的内容。让同学们可以反复学习、反复吟味,从“不求甚解”而“每有所会”,渐入佳境。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从“不求甚解”开始的,幼儿园的孩子看图识字认识了“太阳”、“月亮”、“星星”等字,在现实中也会用,但与天文学家比起来,对这些天体的了解不仅只是“不求甚解”,甚至连皮毛也算不上。孩子们初背古诗也是如此。只读一遍便“甚解”,就不必去反复读,也就算不得艺术精品了。

    四是学习大学语文不能“厚今薄古”。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古到今的,学习文学则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上古语言障碍越大,小学、初中几乎很少涉及《诗经》、《楚辞》,高中涉猎也不多,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学的历史远比现当代文学长得多,中小学对现当代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猎,而南北朝的文学、宋以后的诗词却基本不涉及,许多一流大家也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建构起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也不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高。

    五是增长知识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结合。中小学阶段学生年幼,教材大致只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个声音说话,但这一种声音未必是唯一正确的,也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读者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但主次分明,不会造成思想混乱。即便是文学精品,也辑录一些批评意见,让学生不要迷信。这对少数喜爱追星、跟风的朋友也许有所警示。

    以上这些想法是我们编纂本教材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而要将这些思想具体化为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安排,则表现为开放性与多元化的思维与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相结合的结构特色。具体表现为知识层面的多元与开放,一纲多点,以点带面;学术观点的多元与开放,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引入教材编写中;学术视野的多元与开放,意在将学生提上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教学手段的多元与开放,是指本教材除供学生课堂学习用的两种教材外,尚有供教师教学参考用的教学参考书、电子音像教材、网上CAI课件等六种。

    我们将本书分为四十一个单元,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某一题材(如山水、田园、爱情、忧国等),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每单元除同类教材常有的作家小传、注释、赏析外,还附有单元和文体的综论、作家的集评、代表作的汇评,汇集千百年来文学家言简意赅的评语,方便学生深入领悟,使课本不仅可读,而且耐读;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可以如《唐诗三百首》一样“白首也莫能废”,可以常读常新。每单元还附有备选课文及该作家(流派)的其他代表作,作为泛读的作品。也附有该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从而可资克服管中窥豹的片面性。有的单元还附有有关的研究综述,就若干学术争鸣问题作概略介绍,使学生对文学研究略知一二,对做学问有一些初步的感受,有利于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中逐渐深入,有所创新。每单元后均附有参考书目,方便学生深入自学。全书附有总参考书目,这样做更符合信息时代对传统学科改革的要求。古代部分每单元又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现当代部分篇目太多,太杂,大量乃非文学作品,故不列),既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亦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紧密。

    朋友,我如何编这本书的一些思路和具体做法介绍过了,下面我也想对您如何学习这本书提几点建议:

    本书共安排41个小单元,精读课文128篇,泛读课文617篇,容量是很大的。就一般学校的课时安排而言,这本书是教不完的,我们编的就是一般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材,合在一起,系统性更强,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大致面貌。老师可以根据学时的多少挑选一些单元详讲,其余略讲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些同学反映课文后附的作品没有注释,读不太懂,我们将另出一本《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对这些诗文均加注释,可供参阅。

    这本教材是把大中小学的语文(特别是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来构建的,中学里已学得较多的内容(如《孟子》、《史记》、《红楼梦》等),本书就少选或不选,这决非说它们不重要。此外,有些较浅显的作品,已不适合作大学教材,虽为佳作也只好割爱或作附录。每单元一般安排两学时,过长的小说、散文、戏剧便无法选入。希望您参照书中的综述及参考书目,自己找有关作品阅读。

    本书没有选外国文学作品,是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同学们已具备差不多四级乃至六级英语水平,可以读一些浅显的外文原著了,用“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文学修养、英语水平都能有所提高。而且英语课时是大学语文的几倍,似乎也不应该去“劫贫济富”。二是本书实行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单选几篇外国文学作品,与全书体例迥然不同。如要体例相同,这本书又得厚上几倍。况且“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它是过去“大一国文”的继续,所以不选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书中入选的均为古今文学精品,同学们可以经常写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之类的文字。学完本书后,还可以选学一些文学鉴赏课程。如我主编的《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可与本书选篇互补。待稍空一些,我还想编纂一些诗词写作、鉴赏类的系列教材,供您参阅。

    文学是人学,每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便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希望同学们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不妨去读读陶渊明、苏轼等人的旷达之作;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去读读陆游、辛弃疾可以立顽起懦的作品。

    朋友,希望文学成为您人生航船上的又一架发动机,使您的事业如虎添翼。有朝一日,当您作为一名大科学家在作学术报告时出口成章,能言善辩,您就会觉得文学与您相伴;当您成为政治家、外交家、大律师时,或接受记者采访,或在法庭上面对挑战,您侃侃而谈,语惊四座,您也会觉得文学对您的帮助并不在专业知识之下;当您成为大企业家与日本、韩国及港台企业家谈判结束时即席赋诗一首,妙语连珠,您又会觉得文学是您的挚友;当您事业有成,需写报告、搞总结时,您同样会想到文学的存在……。愿《大学语文》化成亿万兆的文学芯片,植入您的头脑、电脑中,它以其大容量及广泛的兼容性,成为您永久的朋友。
 
    欢迎您将对本书的意见建议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给我,我一定虚心听取,并尽量采纳,今后,您的师弟、师妹读的《大学语文》课本,将会凝聚有您的心血。我代他们谢谢您。

    本书先后经五次审稿,审稿专家为:郭维森、吴永坤、贾平年、常国武、顾福生、张中、宙浩、丰家骅、周明(以上古代部分)、甘竞存、贺国璋、冯云青、唐纪如(以上现当代部分)等教授。如果本书能得到您的欢迎,请勿忘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

    致以诚挚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13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