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董姣:“中国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06/1/14 】 【来源:中国诗歌网 2005-9-15 】 【作者: 董姣】 【已经浏览3363 次】

    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学与音乐之间的交流,拓宽人们的视野,给文学界和音乐界双方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文艺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华百年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紫玉饭店隆重召开。这是继2002年“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后,第二次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将文学研究界和音乐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探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此次研讨会包括文学界和音乐学界专家和学者共有45人,提交论文32篇。与会的研究生有20多人,使这次的研讨会无论从参加人数、提交论文的数量以及涉及的范围上都大大超过了上次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万良教授亲临研讨会致欢迎词,在肯定了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往的工作成绩外,还对诗歌中心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学的音乐本质问题的理论探讨。这是本次会议的理论重点。赵宋光教授的《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二者审美意识的共性和特异性》,对诗与乐两者审美意识创造性想象力的相反指向,以及两者在表演过程中互动互补的契合点作了概括剖析,对诗歌艺术生产的整合作了指导性的阐释,这是对诗与音乐密切联系在本质上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赵敏俐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是第一次对中国古代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他指出:自娱式、寄食制和卖艺制是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三种基本方式;而自娱式、特权式和平民式是中国古代歌诗艺术消费的三种基本方式。这正这三种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现象。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赞同。李昌集教授的《“苏幕遮”的乐与辞——胡乐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歌曲声、辞关系的探讨》,从“苏幕遮”的辞乐入手着重探讨了“胡乐入华”与词体之产生、唐代歌曲的音乐与歌辞语文体式之关系等问题,从而总结出唐代胡乐对中华歌曲音乐的影响。刘明澜教授的《唐代诗歌的应用性及唐诗的繁荣》从中国语音音乐性、汉语句读等问题对中国诗歌音乐本质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此外,吴光正博士后的《道情曲目鼻祖《韩仙传》及其传播考论》,提出对小说史戏剧史要侧重清理,以还原其文学史的原生态、从而对史的描述进行重新建构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何涛博士的《雅俗的原始区分》一文,则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中的重大作用,从一个层面深化了雅俗之间关系的研究。

    2、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与音乐关系,从乐的角度深化了文学研究。陈文新教授的《从风、雅、颂及其流变看诗乐关系的三个层面》,以朱熹《诗集传序》作参考,从风、雅、颂及其流变探讨雅颂与政教相对应,国风与民俗对应的关系。李炳海教授的《吟咏调与演唱曲:楚辞体的两个来源——论楚辞体生成及其和音乐的关系》一文,是对楚辞体来源的一种新探讨,他指出:当楚辞继承吟诵体传统时,出现的是散文化的倾向,如《离骚》、《九章》;当楚辞借鉴演唱型诗体时,则显示出诗体演变的新趋势,如《九歌》,这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新见解。刘怀荣教授的《西晋故事体、代言体歌诗与汉晋歌诗艺术表演考论》一文,对魏晋时期代言体歌诗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指出西晋时期出现的一批故事体和代言体歌诗正是汉代音乐伴唱、讲说、唱诵等表演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有深远的影响。路应昆教授的《律、乐关系与词乐之衰》,认为用按律填词的方法来解决文、乐关系实际上是与音乐的本性相违背的,他认为词乐的衰亡与旧调填词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赵山林教授的《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指出正确认识戏曲与文学关系要回到戏曲本身性质上来,同时还强调了戏曲传播中的文本保存问题,这篇论文对文学界和音乐届都给予了有益的启示。刘崇德、徐文武的《燕乐声乐化与词体的产生》,则是对隋唐燕乐声乐化过程的新描述,它试图揭示其“以句为拍”的节奏特征及其“曲子”的出现过程,从而探讨词体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总结出了曲子作为一种歌舞声乐体式是隋唐燕乐由器乐乐舞声乐化的结果。岳珍的《隋唐燕乐小曲考略》是对词体发生方式的研究,她认为小曲的研究长期被大家忽视是不对的,应该重视小曲的研究。并指出小曲与大曲一样也是兼有歌、舞、声乐的多遍曲,词体发生的真实过程是隋唐燕乐的摘遍。郑祖襄教授在现场播放了北曲《单刀会》和昆曲《宝剑记》,通过视听对比出二者的不同,并总结出词曲艺术的“一曲多用”的规律在音乐文学史上的普遍性以及琵琶文曲独有的韵味。刘新文教授从元杂剧的来源特点探讨了元杂剧与音乐的关系,他认为元杂剧的“四折一楔”集中演出一部戏的特点使剧情集中,从而导致了人物的集中,这也是受事物发展规律影响的。

    3、从诗乐关系角度对中国文学史、音乐史问题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使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化。此次会议个案研究主要体现在王小盾教授的《关于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的几个问题》,刘再生教授的《诗经·齐风·鸡鸣音乐形式探微》,范子烨教授的《啸: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向——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的一项研究》,吴相洲教授的《永明体创立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赵晓岚教授的《姜夔的音乐与文学创作》,许继起博士后的《鼓吹十二安考释——追溯一种失落的舞台艺术》,以及任广世博士的《[北骂玉郎带上小楼]及[渔灯儿]套源流遍》。这些论文个案内容不仅有一部书,一部作品,一首诗歌,一个作家,一种问题甚至还包括一种音乐意向,每一个问题探讨都有相当的深度,并都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难以解决或者很少讨论到的问题。从这些个案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出音乐与文学二者的结合在文学研究中所具有无限发展的活力,它使传统的文学发生学的研究更加逼近它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原生形态,也标志着文学研究更加细致深刻,更加有助于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的把握。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话题以外,还有有关文献勘误、文献解释和其他方面的论文。如姚小鸥教授的《关于〈巾舞歌辞〉的角色辨识字问题》,张树国教授的《论上古乐奏形态与〈诗经〉乐歌之原始关联》,马银琴的《论“二南”音乐的社会性质与〈诗经〉“二南”的时代》以及舒大清的《识曲听其音——音乐与吉凶预言、非乐论》和钱志富教授的《诗歌的音乐意境简论》等等,这些论文都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此外,本次会议还有个特点,就是有经验丰富的著名歌唱家李元华女士和姜嘉锵先生直接参与了会议的讨论和会后的艺术表演。他们结合各自的演唱经历,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音乐、文学、声腔表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希望通过文化沙龙、大学巡演等形式促进古典诗词曲唱的广泛开展与传播。11日晚上的中国古典诗词曲唱联谊会,不仅使研讨会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让人们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官欣赏和心理愉悦。

    在两天紧张的会议中,时有音乐界人士的即兴表演,时有与会代表的质疑和辩论,使会议始终在既热烈又活泼而又不失其严肃性的氛围中进行。最后,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对会议的总体情况、讨论的问题作了全面的总结,谈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并提出了诗歌中心下一步的想法:希望以后这样的会议能继续办下去,给音乐界和文学界的学者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准备创造条件将提交会议的论文编成论文集出版。同时还向与会代表、主办协办单位和艺术家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文学界与音乐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中国文学与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将这些渴望交流的学者们再一次召集在一起,不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而且为文学与音乐的研究更加深入化,达到深层次的合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与会代表们对此次会议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此次会议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学术价值很高。此外,他们还建议会议议题更加广泛,增加现代诗歌和民间诗歌的讨论,音乐界和文学界能真正合作起来,进一步促进文学与音乐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附:“中国文学与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名单
            赵宋光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赵伯陶 《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
            陈孝英 北京华百年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岳 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赵 辉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李昌集 扬洲大学文学院
            刘新文 福建漳州师院中文系
            徐文武 河北大学古籍所
            刘怀荣 青岛大学文学院
            张树国 青岛大学文学院
            李连生 中山大学文学院
            仁广世 中山大学文学院
            刘再生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杨成秀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范子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刘明澜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赵晓岚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文新 武汉大学中文系
            吴广正 武汉大学中文系
            钱志富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郑祖襄 中央音乐学院
            姚小鸥 北京广播学院
            薄洁萍 光明日报
            李炳海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马银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秦 序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 玫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小盾 清华大学中文系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方 铭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徐建顺 中央民族大学
            王小宁 人民政协报
            路应昆 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冷卫国 中华书局
            李元华 中国歌剧舞剧院
            姜嘉锵 中央民族乐团
            尹 虹 华百年传媒投资有限公司
            杨 黎 华百年传媒投资有限公司
            朱 琳 国家一级演员
            郑乾龙 中国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孙晓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雍繁星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檀作文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尹文涓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许继起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何 涛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舒大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30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