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张磊:王羲之书风
【时间:2007/7/18 】 【来源:网络 】 【作者: 张磊】 【已经浏览6359 次】

    王书尽管有大量墨本、刻本传世,既多残章,又无真迹,有人认为王书难以作分期阐释,但仔细分析便可略见端倪。其一可以做体态和类型的分析与归纳,其二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收录了一些南朝书论家的文章,细心阅读这些文献,就可以找到关于王书分期的资料,南北朝离羲之不远,又是当时热门话题,自然可信。

    虞和《论书表》:"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多是末年遒美之时。""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所取"。"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瘐翼、郗忄音,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尚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里所谓"少年临川时迹",指王羲之在临川时的作品。《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引《中兴书》记载:"羲之自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若羲之有这段经历,应在二十八至三十岁之间。庾翼见到王羲之章草答庾亮书,当在庾亮出镇武昌的晋成帝咸和九年的秋天,这时候王羲之三十二岁。

    按虞和这种说法,王羲之早年书"未有奇殊"、"既不足观、亦无所取","不胜庾翼、郗忄音"。到三十二岁时,进步飞速,崭露头角,他的草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至晚年,"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王僧虔《论书》:"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这段文字告诉人们,王书的后进事实,庾翼《与都下书》写于出镇荆州之际,当时王羲之在三十八岁到四十一岁间。正是这三四年间,王羲之书法开始受到普遍欢迎。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对羲之晚年书迹别有一番见解:"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为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年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也,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相似。"王书"好迹"都写于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告灵不仕"以前的十许年间,正是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间,则"好迹"皆是中晚年作品,即虞和所说羲之"末年遒美之时"。

    虞和和陶弘景谈论王羲之书法,都说及"末年",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古人那里五十岁就标志人生已进入晚年。陶弘景特别划出了一条永和十一年三月王羲之誓墓去官的界限,认为此前王书是真笔,其后皆使一人代笔,因此,陶氏所说的"末年"与虞和的"末年"不是一回事,出现晚年请人代笔情况,可能与王羲之健康状况有关,右军喜服食。服食当时是一种追求精神超脱、长生不老的时髦风气,今天看来犹如吸毒,所以王羲之晚年病弱,书简中多有表露:"吾胛痛剧"、"吾疾患迟速无常"、"吾故羸乏"、"吾乏劣",冬季的情形更为难堪。尽管身体状况颓败羸弱,但书简中还能见到"自力数字"。因此诚有请人代笔,也未必全部。

    由上综述便可得出王书五期说:

    第一期:"启蒙到二十岁,初学卫夫人,大约十五岁后学王。
    第二期:二十岁到三十岁,书法不足观。
    第三期:三十岁到四十岁,初露头角,庾翼赞其"焕若神明"。《豹奴》、《姨母》当是此时作品。
    第四期:四十岁到五十三岁,名声大振,自成一家之法,朝野竞相仿效。这是王羲之的高峰时期,《兰亭》、《袁生》等遒美之作,大多写于此期。
    第五期:五十三岁到五十九岁去世,为笔迹"缓异"的"末年书"时期,应多是代笔人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50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