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杨建波:捍卫我们的母语教育阵地
【时间:2011/7/9 】 【来源:作者赐稿 】 【作者: 湖北大学 杨建波】 【已经浏览3959 次】

  摘要:建国后我们的母语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我们必须要认清母语即汉语对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及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是提高全民母语运用水平的主要途径。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实现终极关怀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它泛文化课程、应用性课程都不具备这种语言育人的属性,都不承担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汉语文化的责任,因此都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关键词:母语;汉语; 大学语文

  1949年之后我们的母语处境一直非常尴尬,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前三十年的语言是单一化、概念化、公式化的,人们说的写的都是套话、空话、假话、鬼话、神话。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使一切口头语和书面语都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斗争味。一切文化典籍和表现美好人性、抒发真实感情的语言都被斥之为“封资修”而必须剔除干净。高校没有大学语文课程,中学语文也鲜有文言文,鲜有文质兼具、陶情怡性的美文,强烈的政治色彩淹没了语文的特色。社会革命、经济革命、意识形态革命在将许多历史悠久的词汇开除出汉语语系的同时,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政治词汇和术语。那是一个在党八股统帅下,语言僵化,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三十年。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交际媒介,堕落成宣扬个人崇拜和编织文字狱的工具。后三十年几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汉语在充满个性、活力、创造力的同时,又一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持人嘴里经常说不通顺的句子,电视屏幕上屡屡出现错别字,堂堂清华校长不认得古诗词里一个普通的汉字,口语侵入书面语的现象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境地。人们的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普遍丧失。语言使用过于随意,有时完全不管语法、语序、词性、搭配、标点和语言的褒贬色彩,致使语言常常失去了合理性、判断性、是非性、明晰性、逻辑性。网络语言以其戏谑化、调侃化与游戏化的特性,消解了汉语固有的文化含义和严肃性,并且生出许多岐义,使之变得糊里糊涂与似是而非。英文的过分不当使用在造成阅读障碍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摧残了国人对汉语的信心和认同感。语文教育在英语的冲击下显得脆弱无力,大学语文虽然走过了三十年历程,但在许多院校仍处在严重缺失状态,致使能独立阅读文化经典、能写“半文半白”文章的人愈来愈少。以上种种究其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一切都急于求成,还管什么语言规范、词义褒贬和横撇坚捺,根本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道德体系与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汉语恐将会因国民母语能力的普遍低下而面临退化危险,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国际传播也势必因继承者、传播者语言能力不足和载体衰变而受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文化软实力也将成为空话。

  语言是构成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主要是靠汉语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今天和未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也得依靠汉语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而语言就是文化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语言的工具属性去看待汉语存在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的资源属性、从语言的情感属性、从语言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去考虑问题。语言观非常重要。汉语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标志,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国若欲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彰显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竞争力,必须提升国民对汉语文化的认同感、追求感、自豪感,必须加倍珍惜爱护汉语,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与运用环境,提高整个民族的汉语水平。国内没有浓烈的母语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没有强大的母语力量的支撑,国外再办多少孔子学院也是没有地基的沙地高楼。

  母语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汉语能力”即语文能力,这种能力既有外显的又有内蕴的。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写得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写得无懈可击,这就是外显的能力。而支撑这外显能力的基础则是文化、思想、修养这些内在的东西。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一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文化浅薄说话作文必定苍白无力、言之无物;思想滞后说话作文必定嗯嗯啊啊、空洞抽象。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思想的人注定只能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文化与思想尤其是思想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由生物层面进入人文层面的主要因素。而人文素质又是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登上自己生命制高点的特别重要的因素。诸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办事能力、社交能力、乃至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等等大多是汉语能力也即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扩展或者与语文能力有关。一个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语文能力的人必定比只有专业知识而语文能力低下的人在事业上更有发展,因为这种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之外的潜力和才智,因而也更能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在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把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当作重点公共课程来开设是防止汉语退化、提高全民族汉语水平、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与手段。这些年,大学里开设了很多通识课程,大多都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但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通过提高驾驭母语、品味母语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文化品格的课程恐怕非大学语文莫属了。其他课程只强调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只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唯有大学语文强调语言。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一门通识教育课。遗憾的是眼下许多学校的领导都不懂大学语文课程的这个属性和特点,都不知语文对民族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他们的认识水平比起民国时期来差得老远。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是一门非常受重视的课,只有资深教师或知名学者才有资格讲授此门课程。而今天有些校领导、院领导和教务处长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大学语文有什么用啊”?他们从实用的观点出发,以为学生已经学了十二年语文,尽管水平有高低,但并无大碍,中国人还能不会说中国话吗?再把时间花在语文上,对学生就业有什么用?在他们心目中,“有用”是第一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学校不开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或曾经开设后来又取消了;即使现在仍在开设的学校也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大力压缩课时,或把其由必修改为选修,由三个学分减为两个学分。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制定出的教学计划必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从长远的观点看也不利于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别的课程可以是传授一种技能,学了之后可打工、可干活儿,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其实诸如行业写作、科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写作、公文写作等以传授技巧为主的课程都不能与大学语文同日而语,都不能替代大学语文。你有了厚实的文化根底,又能娴熟地运用和驾驭语言,那些具体的写作规则、写作技巧自然可以无师自通,还用得着专门开一门课吗?问一问这些课程的执教老师,哪一个是专门学过这些课程的?中国传统哲学不是讲“无用”是最大的“用”吗?语文就是这“无用之用”。语文是灵魂的依靠,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至于历史、法学、哲学、传媒一类的泛文化课程,甚至包括音乐、美术一类的艺术课程,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也都不具备语言育人的属性和功能,都不承担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汉语文化的责任。间或以唐宋诗词或古代经典来取代大学语文,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类语文”课程的侧重点都在“知识”、在“史”,而不在“语言”和语文能力。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可用运用语言(汉语)、品味语言(汉语)八个字来概括。运用是基础,品味是提高;运用是工具层面的,品味是审美层面的。从运用语言的层面来说,大学语文是功利的、实用的;从品味语言的层面来说,大学语文是“无用”的、审美的。大学语文应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母语叙事、状景、抒情;熟练地运用母语说明问题、阐释思想、表达观点;熟练地运用母语交流感情,表达诉求,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大学语文还要教会学生领悟、欣赏、品味语言。品味与诠释是不一样的,诠释说的是语言本身的意义,就其原始意义或《辞海》意义而言,仍停留在实用层面;品味说的是语言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指的是语言的审美意义。品味语言是大学语文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侧重点。试看何立伟《白色鸟》中的一段文字: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
  生生的小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哎呀,要是把弹弓带过来,几多好!然而立即又不
  敢这么想。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实在整个的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声喘了。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的亮。水草的绿
  与水鸟的白,于是叫人感动。
    “要捉住就好咧,养起它来天天看个饱。”黝黑的少年悄声道。
    “嗯——”
    “你不喜欢?”
    “比你喜欢得多咧!”
    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疖子隐隐地痛。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着
  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织就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相化的图画。这幅画是那么美,美得让人不忍心去破坏它——即便是一支弹弓的意念,都是不允许的。仔细品味,便会悟出其中的言外之意,看到这画中的象外之象。作者尽力渲染那种呈原始状态的人性美、自然美,并且用“白色鸟”将这种美推向极致,最后以象征文化大革命的锣鼓声惊飞了白色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揭示主题,表达作者对丑恶事物的强烈憎恨。在这里,学生要品味的是黑白少年、绿绿的水草、白白的水鸟这些语言的虚拟意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情感意义、文学意义、文化意义,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以及由这些语言营造的情调氛围和描绘的理想境界,唯其如此,学习才能进入审美的领域。大学语文要做的就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把学生领入审美的领域,进而进入人文的领域。审美,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与人格得到提升。在原生态的美之前,一支弹弓的意念都是邪恶的,更何谈斗争锣鼓之类的别的!这就是语文这门课程在塑造人培养人方面得天独厚的、别的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种优势和魅力靠的是语言!

  衔接语言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是语言的文化性。汉语(包括汉字)除了音的意义外还具有形和意的意义,形与意的特点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象形文字,成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一切拼音文字在汉语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意的结合体,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世界。比如“舟”是船的象形字,于是与船有关的字全以舟为偏旁,通过船、艨、艟、舵、舢、艇、艚、舰这些字可以看出古代水上交通和水上战争的发展水平。比如古诗词中常用的“春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不仅仅指自然界生长的春草。《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出成典,“春草”由是成为文人笔下思人怀人的借用语,承载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思归”文化。比如赵树理小说《传家宝》中,李成娘常挂在口边的“女人有女人的活,男人有男人的活”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这位老太太浓厚的封建思想。“女”,是一个女人盘腿而坐的形象,“男”是说男人在田里出力气。“男”、“女”两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再比如以上引用的《白色鸟》,一白一黑两个少年、白生生的水鸟、绿茵茵的水草、河滩、船帆、芦苇这些语言织就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图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破坏了天人合一也就破坏了中国人心中的真善美,因此必然是罪恶的。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工具的语言还是给人提供审美想象的语言,都离不开悠久的华夏文化,而且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剔除了汉语(汉字)的文化性,其工具性与审美性都必然大打折扣。由是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与其它人文课程的异同,同在于它们都以文化塑造人,异在于大学语文的文化育人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或者可以说它是以语言育人的;由是也可以看出,轻视大学语文课程,也就是轻视与中华民族同在的母语,也就是轻视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创造力。

  就这些年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驾驭自己的母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亟待加强。能思路清晰又没有错别字地写篇千字文,能有条有理不重复无语病地说三分钟话的人委实不多。品味语言的能力就更差了。由此衍生出大学生精神生活粗糙化、粗鄙化,审美情趣庸俗化、(周星驰们的)“大话”化,对语言、文化没有感悟力,情感意志薄弱,校园中母语文化主流地位丧失,流行文化大行其道,鉴于这种状况,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捍卫和严守高校这块唯一的母语教育阵地。即使在被边缘、被轻视的状态下也没有理由退缩、转业,因为大学语文教师肩负的是用汉语文化振兴年轻一代民族精神的重任。要认清大学语文课程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的要求比别的教师更高,教好大学语文比教好专业课更难,因此必须加倍努力,争做一流的老师、创一流的课堂,绝不能给人以“不受欢迎”和“效果不好”的口实,并且逐渐建立起大学语文的学科体系,赋予它应有的学科尊严。只有大学语文成为校园里有口皆碑、普遍受欢迎的课程,同时又能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在高校的学科群里,大学语文教师就能够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去争自己的权力。

  翻开中文教育有关报刊,危机、边缘、拯救、悲哀、失落、失宠,这些“好尴尬”的字眼,统统说的是大学语文和母语教育。在这些字眼面前,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难道不感到愧疚吗?我们急切地呼吁为大学语文“立法”,只有给大学语文以政策的支持和法定的地位,使“有条件”也得开,“无条件”也得开,对课时与学分作出相应的规定,并且大力扶持大学语文由课程向学科迈进,某些轻慢母语教育的学校领导才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对之砍杀与削减,大学语文教师才能获得与专业课、英语课教师同等的地位,大学生的母语水平才能跟上飞跃发展的经济形势。解放前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汉语尚且可以享受与英语同样的六个学分,在迅速崛起的新中国自己办的高校里,有什么理由让汉语自惭形秽呢?

                                                                             2010年4月28日-6月19日

  作者简介:杨建波,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430012,027 82355558   13397111971

本站链接: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杨建波)

叩问影响学术公正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艰的原因

大学语文,如何抓住发展良机?

大学语文教材的理模式与基本原则

追踪首届大生征文赛

杨建波:三种间社团

杨建波:在2011年湖北汉地区第九届大学语文年会上的讲话

大学语文《光明日》访谈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

捍卫我们的语教育阵地

大学语文的感育人功能

热烈祝贺江苏省大语文研究会成立

谈谈湖北风格的大语文研究特色

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对大学语文程现化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的化育人模式

大学语文的文育人作用

湖北大学大学课程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24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