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邢宇皓等)
【时间:2008/10/28 】 【来源:光明日报 2004/02/13 】 【作者: 邢宇皓 夏欣 徐可】 【已经浏览6749 次】

    本期提示: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高校教学体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让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却不容乐观。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课的兴起,大学语文的未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学语文同人文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学语文课和学生的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大学语文教材?近日召开的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的吴天明教授一口气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问题看似突兀,实际上是有感而发。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而仅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也让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的逼近。

 

  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

 

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很多老师反映,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办公会上,他们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什么用?不仅是课程,教师也在被日益边缘化。“‘你怎么在教大学语文呢!’”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康松教授说,他的不少同学在听说他教大学语文课时,都普遍感到惊讶。惊讶的语气背后,潜台词不言自明。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同专业课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没有申报的希望。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无形中矮了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支撑。以湖北大学为例,郭康松表示,如果没有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大学语文的探索,该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大学语文是否有必要开设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记者。而当记者向其他老师求证时,他们表示,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估计差不多吧。随着高校扩招,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更加令老师们担忧,有的学生连假条都写不明白。”“难道仅凭几十个课时的大学语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老师质疑。那不正说明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吗?更多的老师反驳道。

 

  在绝大部分教师心中,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只是其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我们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鉴赏美,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说。她并不否认有些学校可能将大学语文上成了高四语文,但她认为,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中学语文的部分失误在于,教师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自主获取知识。同时,她认为,大学语文课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体悟。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耐挫折能力非常差。我们在讲授苏东坡诗词的时候会结合作家的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不屈不挠的人生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同样是一种人文教育。

 

  但是,也有老师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是湖北大学的王勇副教授认为,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或许正是如此,有的高校正在酝酿用更加细化的课程代替现有的大学语文课。据悉,武汉大学正在计划设计多达50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然而,杨建波认为,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由此不难看出,不仅大学语文教学圈外的人士对大学语文有诸多议论,即便从事此项教学的教师对它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许,这也正是大学语文遭遇的又一个尴尬吧。

 

  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任何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还距离目标很远。谈到这点,已年近七旬的武汉大学唐荣昆教授有些激动。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随后,他又引用了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补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一字一顿之间,溢满老人的殷殷之情。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遭遇尴尬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337096

凯迪社区BBS

沙  发  2004-2-20 8:12:56   

    我建议把大学语文取消,改教古典文学欣赏选修课。马列课部也全教选修课,以儒家道家为主,西方哲学及马列三个代表为辅(哪怕老师啥也不懂让学生自学也成)。不讲哲学史,专讲孔孟老庄的原著,让学生背。这样汉语水平绝对可以提高,也不会出现《中国革命史》或《大学语文》出几百种教材的情况。搞汉语四级八级考试切切使不得。英语四级六级如今是某些人发财求政绩的工具,对英语教学大体上起的是负面作用。学生身上的绳索已经够多了。
母语教学要改就从中学改起。大学语文课是在给中学语文擦屁股。

第 3 楼  2004-2-20 12:45:23   

    顶二楼!我们大学语文第一堂课,我几乎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那是个不知道广东何方的神圣人物,操着一口不知什么地方的“普通话”,从此大学语文就变成了我的逃课必选。考试也模仿高中的题目——选择、填空、阅读理解、作文,简直就是炒冷饭。还不如直接叫我们写写对某一作家或者作品的理解,那样多少也能逼迫同学们去一下图书馆找找资料,那才象大学。

第 4 楼  2004-2-20 15:43:07   

    大学为什么只学英文不学中文?中文也应该弄个几级考试,过不了不发学位证。

第 5 楼  2004-2-20 17:23:02   

    大学真的不该学语文,那是中学小学就应该解决的。过级之类除了让考试中心编习题集的阅卷的以及教务处辅导班发财,只会在学生身上多套一道枷锁。
    我们学校的四级考试据说是与学位挂钩的,但多年以来实施得并不严格。近两年学生扩招,拿不到学位的人多了不好交代,所以教务处自己搞了个校内的什么四级考试,考前两百块钱可以把原题弄出来,考场上监考老师唯恐学生不作弊。我有个前年毕业的插班生,连着三个学期英语没成绩,也就是说没有参加考试,毕业时“校内四级”考了78。他来找我要那三个学期的成绩,我找了几份很简单的试卷给他做,他考的都是三十几分。语法选择题只能答对十分之一(全部选a也可以答对四分之一),作文写对的单词都不多。就这位老兄专业课居然都过了,就等着我给的英语成绩拿学位了。他坦白说他是××的关系户。××以前是校长,现在到省里做厅长去了,以前学校用他们油田的气,所以就把他弄过来了。--后来出去开会,才知道这种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校内四级考试好些学校都有。
    大学该补补的中国文化的基础课,小学中学十几年母语搞不通,实在没有道理。让大学生选修学儒道原著,一则了解文化,二则增长智慧,三则学做人,四则附带学汉语,五则避免马列部教师继续成为学生憎恶的对象(其实也不能怪老师本人)。老师以前是哲学系毕业的,多少该懂一些中国文化、诸子思想,哪怕讲不好让学生自学都行,都比学那些政治教条浪费生命禁锢思维来得强。马列也可以继续开,但要取消闭卷考试,给老师发挥的自由度,取消研究生考试的政治科。马列课也可以讲得很活的。象新出的三个代表也有很好的东西。最关键的,现在完全废除马列课是不可能的。

第 6 楼  2004-2-20 18:00:15   

    四级考试: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问:我专业成绩很好,但学英语力不从心,四次参加四级考试都没有通过,眼看拿不到学士学位。我对现行教育体制充满了愤怒,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吗?
    答:说什么好呢?只有长叹而已!愤怒、仇恨都是无济于事的。本来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简拔人才的手段,但你们学校规定了通不过四级考试不发学位,那你有什么办法呢?四级考试的确对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刺激学生努力学英语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考试本身只应该是检测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考试不是教育的中心,读书、提高素质才是教育的中心。教育部从未明文规定四级证书与学士学位挂钩,这种规定是各高校自行制订的。在某些名校甚至四级通不过连毕业证书都不予颁发。工作以后可以返校再考四级争取补发学士学位,但毕业证书是永远也拿不到了。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具、工业产品一般来讲只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功用。人则不同,一个人某一门功课学得不好,某一份工作不能胜任,并不意味着他在别的方面一定也缺乏才能。谁也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是不是对每一个人,做每一份工作英语都那么重要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某些天赋甚高、学有专长、潜力甚大的好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一门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从此被踢进万丈深渊,永世不得超生。臧克家先生考大学时数学零分,作文只有三句话。苏步青先生上小学时三个学期成绩都是全班倒数第一。(《光明日报》2003年6月4日)钱钟书先生当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有15分,国文和历史是满分。如果不是当时清华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慧眼识金,力排众议将他录取,也许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会重新改写。吴晗先生是大历史学家,他考清华时数学是零分,如果未被录取,也许他将被永远隔绝在学术的殿堂之外。四级考60分便是人才,59分便不是人才;甚至找了枪手替考没被抓住就是人才,凭良心做事、没有找枪手便不是人才,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各大学开设的本科课程数以百计,为什么单单英语要全国统考并设个什么标准来卡学生?起林语堂先生、梁实秋先生于地下,他们的英语该考几级?英语过四级、六级,我们的母语是不是该过十级二十级?
    四级这样的考试,试题是否能真正客观、公正地衡量学生的水平呢?阅卷所依据的所谓标准答案,其准确性是否能绝无争议呢?《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曾经引用过一个例子,某大学一个工友,完全没有学过英语,做四级考试题除去作文85分居然得了47分。据报载,某美籍教师做中国高考英语试题,语法选择题居然不能及格。这当然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却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余杰先生曾经谈到,每年高考的语文试卷都有分值不低的题目答案有误。四六级考试的答案何尝又能避免讹误呢?一个语法选择题,根据词典的解释明明有两个选项都讲得通,但“正确”选项只有一个。阅读理解题答案错一个学生便会损失两分。命题者是权威,即使他们错了学生也无话可说。
    一次考试的结果,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组织管理工作是否得力,阅卷评分是否完全合理,还有考生应试时的健康状况、答题速度等等,都会影响到考生最终的得分。枪手满天飞现在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一再声明严肃考纪,实际上不过每次抓几个杀鸡给猴看,多半的枪手都从容脱险。据一所著名大学的外语学院的领导向我介绍,英语专业的四级八级考试,某些学校为了提高通过率,由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作弊。
    我参加过几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阅卷,平心而论其工作还是严谨有序的。但严谨有序避免不了不公平评分的产生。同一篇作文,满分15分,不同阅卷者的评分可能相差七分之多。口语考试的歧见更多,2000年我接受过PET考试口语考官培训,相当多的受训老师评分与专家的标准评分相差一个甚至两个等级(共分A、B、C、D四等)。我还参加过研究生考试英语科的阅卷,为节约工时(换句话说就是节约阅卷开支),作文评分往往在一、二十秒钟内完成。一、二十秒钟,他们评定的分数一定能真实反映考生的水平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重大误差。据我了解,某些省市高考阅卷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研究生考试、高考关系到考生的身家性命、前程未来,多年艰辛的汗水就这样因为阅卷的误差可能在顷刻间化为泡影。
    据我所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总体生源之优,是其他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但多年以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最高的并不是北大、清华二校,二校也不以此为耻。为什么许多学校不惜代价、不顾教育规律如此重视四级通过率呢?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某些领导的“政绩”和脸面。科研、体制的建设问题复杂,投入多而见效慢。四级考试则不同,校方一纸令下,学生性命所系,敢不悬梁刺股,抱着模拟题、考试大全日夜苦读?抓四级投入较少,而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某些非重点大学,科研、硬件上不去,却要求本校的四级通过率向生源优良的名牌大学看齐。某著名工科大学,1996级学生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低于本地一所非重点大学,该校的领导立刻坐不住了,该校1997级学生二年级下学期便全部用来做强化训练。在当年六月的四级考试中,该校终于争回了面子。
    严师出高徒,教学考试的管理是应该严格,但光管理严格、学生听话出不了人才。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关怀和呵护的孩子。法理不离人情,更不能违背人道、悖逆人性。何况某些规定、纪律本身就不合理。规定、纪律一旦成为某些人树立形象、求取政绩的工具,便会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甚至会扼杀人才,戕害生命,给他人带来惨酷的灾难。如果这个学生是个济世经邦之才,那么他个人的灾难便是社会的重大损失。
    2002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某省一处考点一名考生迟到数分钟被禁止入场,当时考生急得要跳楼,而监考人员不为所动。在同一考点,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应考,迟到片刻而不被允许入场,该母亲当即对监考者下跪哀求,后者无动于衷。2003年考研,某市又出现考生从1000多公里远的外地坐飞机赶回考试,比提前入场时限迟到两分钟而被迫放弃的情况。迟到两分钟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不涉及此考生道德的好坏,也不至于影响他人答题。迟到,也许只是因为碰到了交通阻塞。就因为这两分钟,考生一年的青春可能就被白白地葬送了。或许制定或执行规定者可以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我想如果是他们自己的子女,他们至于这样冷酷无情吗?
    某些大学规定学生考试一门不及格不发毕业证、学位证。校方有自己的难处,校领导出此政策的初衷,也许意在保证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规定却可能给一些无辜的好学生造成灭顶之灾。如果是大学最后一个学期考不及格,没有重修的机会,这个学生就再也拿不到毕业证了。一门不及格,绝不意味着这个学生总体上达不到学士的水平,意味着他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或者是不能做一个有益社会的公民。而拿不到毕业证,他的前途可能就毁掉了。(有人把这叫“挫折教育”,既然是为了教育学生就不能逼得他无路可走,最后还是应该给他机会;事实上是某些人只希望别人“挫折”,自己从来不肯“挫折”,别人“挫折”,他的教育事迹就上了报。)现在大学生要学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要考四级证、六级证、计算机证以及五花八门之证,四年中穷于应付,手脚被捆得死死的,固然可以学个门门及格,却也难以避免样样稀松。在这种体制之下,培养有创造力、有个性的人才从何谈起!
    学生一门不及格,也许是因为他身体不好,或者一段时间内颓废悲观、不能自拔,也许是因为他未能与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要么是试题本身设计欠合理。事实上一般人都清楚,大学里的某些课程除了考试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有时开一门课不过是给某些人找份事做,凑足工作量而已。学校本身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应试体制摧残了学生的身心,临到头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却有某些人摆出一幅大公无私的铁面孔,对学生百般苛责,甚至不让他们正常毕业。不教而诛,莫此为甚。
    问题还在于,规章制度有时是只针对没有背景的平头百姓的。1999年本科生第一次大规模扩招,明文规定按正取线下调40分作调档线,有考生交了8万元钱,差100分也被录取。学生毕业时取成绩单,只要交一点钱不及格可以改成及格。我有一位好友,北方某老牌名校毕业,大二时参加体育达标考试,当时他踝骨扭伤不能跑步,到校医院开具了证明,老师还是不允许他缺考,现在落下终身残疾。而他的同班同学,某位前领导、名学者的孙子,身体并无大碍,就可以大摇大摆不参加测试,照样达标。
    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在的教育好比是大机器生产。广告上不是说纯净水经过了28层净化,制衬衣经过了137道工序吗?大学生上了70门课,得到140个学分,就好比经过了70道工序;发毕业证那一天盖个戳,某年某月某日签发,算是出厂的合格证。工业产品的检测是公正、客观的,应试体制下的大学教育则存在太多不公正、不人道的现象。
    作者附记:我国长期以来考试记分实行的百分制,把人才分为100等(孙绍振先生语),是全世界记分制最为细致的一种。这种“一百品中正制”(古时抡选人才有九品中正制)实在非常荒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俄罗斯的五分制或美国的ABCD四级分制呢?


第 7 楼  2004-2-20 19:44:55   

    大学语文可以废了。

第 8 楼  2004-2-21 2:55:08   

    不亚于八股文. 教材编写者估计从来不反思自己年青时候的思想.
    让他们学语文,还不如让他们多学些爱国教育的.

第 9 楼  2004-2-24 23:47:11   

    全面开放自由选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6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