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语文改革教学的调查报告(易敏)
【时间:2007/8/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4-20 】 【作者: 易敏】 【已经浏览8245 次】

《高等语文》期末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4.01
  调查对象:本科励耘实验班2003级学生(包括文、理科)
  调查目的:考察开设高等语文课程近一个学期以来,学生的收获与建议;聆听学生的心声;总结经验,也看到不足,以便今后不断改进与完善此课程。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有效份数:126份
  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道大题:(一).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下面分别就这两大方面进行整理分析。

  (一).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在126份问卷中,关于本学期学习这门课的最大收获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方面:
  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厌恶,“应试教育受到高考的制约,偏重于提高语文的解题能力,印象中的语文就是汉字、拼音、改病句、做阅读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语文原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和文学素养,接受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高级形态,领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的语文并不是死抠字眼与归纳中心思想,而是用心去解读作品,从中感悟人生。一名理科生明确指出:“最大收获———失而复得,我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但又失去了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2.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97人,约占77%(其中理科生、文科生各占50%)。高等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文学新视点的窗户,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纷繁多姿的世界。

  3.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63人,占50%(其中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为学生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透析今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从各位大师身上,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提炼观点,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我们将受益终生”。

  4.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76人,约占60%(其中理科生占53%,文科生占47%)。高等语文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在这里,学生们纠正了以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敢于质疑思辨的能力得到肯定,“真正学会欣赏文学、品味文学”。他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开始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意识到“名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人。人无完人,白璧也有微瑕”。还有学生指出,最大收获是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业方式———论文带来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查找、筛选及综合资料的能力,提升了语言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吃掉’并‘消化掉’的满足感,一笔挥就的酣畅感,令我乐于接受知识。”

  5.传承民族文化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8人,约占6%(其中理科生占62%,文科生占38%)。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整体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堂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思想的框架。“课程内容更专题化,学习更自主化,课堂更开放化。”带给学生的是欣赏、激动与智慧,“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课,所愿意上的语文课”。在126份问卷中,持上述观点的学生有125人(余下一人为理科生,觉得语文课闷),约占99%,由此可见,《高等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与讲授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令人振奋的。

  与开学初的调查结果作比较,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对语文课的态度上,还是在欣赏水平上、写作能力上,都显现出学生们积极乐观及进步的一面。一些学生别出心裁地将此次问卷设计成小论文形式,还配以优美词句为题,如“暗香”、“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不少学生重申深刻体会到高等语文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本国的精品文化都一问三不知,还谈什么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大学生,即使理科知识掌握得再好,没有文学底蕴和修养,也谈不上是一个现代的全面型人才。“高等语文课程是大学素质教育必需的部分。如果把其他学科因缺少文学血液而比喻成生锈的铁工具时,那么文学就是帮助它们解脱这种束缚的圣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对名师风范的敬仰。有50名学生明确表示本课程的最深感受是名师的魅力。五位任课老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旁征博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讲课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在朴实的语言中常常蕴涵哲理,让人豁然开朗。李山老师“讲课如天马行空且抑扬顿挫、大气恢宏”,一名学生谈到听了李山老师的课后,“才真正感叹于屈原的渊博和才华,领略到了‘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康震老师讲授的是唐诗宋词,他最大的特点是“开阔、流畅”,“出口成章,语言像李少红唯美的台词,朗诵如大明宫中传出的盛唐之音”,他在诗词中为学生们展现了精彩而深沉的唐宋时代。一些学生宣称“康震老师给了我一颗审美的心”。学生们反响较大的是对于鲁迅先生的重新认识。主讲“鲁迅”这一节内容的是杨联芬老师,她敢于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些黑暗和无知,富有激情,犀利而深刻,震撼人心。她的个性与独特的思想,“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王宁老师和蔼可亲,主要讲授《九章算术》,她讲课视角新颖,循循善诱,言辞精辟,讲解透彻,极富逻辑性。“王老师讲解一个简单的汉字往往可以引申出许多相关知识,常令我们咋舌不已。”“这就是大师风范”。最后一位是李振荣老师,他带给学生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翻译。他语言幽默,讲课独到而新颖,“平静而锋芒内敛,有理有据,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

  另外,也有学生指出,这门课程内容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有点太厚古薄今,厚中薄外”。还有不少学生提出,课时比较紧张,常常因为时间有限,老师们精彩的讲解被“缩水”,许多深刻的思想也未能被充分吸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觉老师讲课的速度像流星一样———瞬间即逝,没等他们更多地了解、体会,就转入下一话题。“才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

  2.建议
  (1)开课方式
  继续保持“一老师一专题”形式,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自然,更加系统、完整,以时间或内容作为一定的纬度排列,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老师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吃透作品,防止杂而不精。持这一观点的学生有56人,约占44%。有学生建议文理分班授课,“文科生理应比理科生学习的难些、深些”。一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希望今后能增开选修课,也是按照专题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专题。

  (2)课时
  在上述课程感受中,有70%的学生觉得一周的课时太少,其中有50名学生明确提出强烈要求增加高等语文的课时。一名理科生如是道“强烈建议增加大学语文课课时!”有一名文科生呼吁“恳请为下届文科实验班开设一至二学年的高等语文”。

  (3)课前准备
  开课前先对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话题进行问卷调查,据此开设相应专题。任课老师推荐必读书目,开学时印成读书计划,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如果不先看书,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则较容易被老师‘同化’。”持这一观点的学生有20人,约占16%。

  (4)课程题材
  有63名学生建议在原来课程基础上增加新的题材,占50%。
  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外国文学,有38人,约占60%。他们要求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可穿插外国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分时期分流派进行介绍。希望能共同探讨如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欧·亨利、莫泊桑、雨果等著名文学大师的作品。

  其次是贴近现代生活的作品。如当今研究热点简介,对现在一些文学现象的剖析,网络文学,渗入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如韩寒《三重门》,对现代青年的思维观念有强烈指导意义的书籍如《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学生们渴望了解老师们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持此观点的学生有25人,约占39%。

  再次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学生希望能介绍曹禺、茅盾、贾平凹、王朔、余秋雨等作家的作品。持此观点的学生有20人,约占30%。
  还有10名学生提到增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赏析,如先秦诸子百家、古代散文、魏晋风骨、《文心雕龙》、明清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鉴赏)等。

  此外,有8名学生提出希望开设文学创作的指导课,增强写作能力的培养。有7名学生提到一些非主流文化(如《菜根谭》)以及近代一些很有影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纳入正规教材的作家的作品,如梁实秋、钱锺书、徐志摩、张爱玲等。2名理科生提到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水经注》。还有个别学生提到农村题材(如《白鹿原》)与儿童文学。

  (5)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更灵活一些,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持此观点的学生有18人,约占14%。

  (6)师生互动
  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在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让学生有话能有地方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持此观点的学生有40人,约占31%。有5名学生明确提出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成立各小组,有相对的正式的课题,老师指导进行研究。

  (7)实践活动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如开展晨读活动,成立读书协会,把课堂搬到图书馆、文化现场,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持此观点的学生有25人,约占19%,其中辩论赛呼声最高,有10人提议。

  (8)作业与考核
  有2名学生提出,在作业设置上,希望老师们能设计一些需要经过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而不是那些可以在网上或其他书籍上抄袭的东西。约有65%的学生赞成继续采取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样既没有心理负担,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文字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鉴于学生之间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高等语文课程的收获也或大或小,显示出一定的差距。但总的来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觉是满意的,不少学生在问卷最后还送上衷心的祝愿。“希望这门精品课程长久地开展下去,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智慧的启迪!”

  编者按: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改革课堂的五位教师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李山教授、康震教授、杨联芬教授和李正荣教授。

  (本调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02级硕士研究生赵欢欢、黄献慧主笔。)
 

关于高等语文课程的两份调查报告
易  敏

   为期一个学期的第一轮高等语文课程结束了,学生们在期末调查问卷中普遍肯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回想起几个月前,即开学之初的调查问卷所显示的:同样的一群学生,只不过那时他们刚刚告别高中生活,而迈进大学校园不久,对于“大学语文”的态度是矛盾而犹疑的———他们一方面对新的高等语文课程充满着新奇和期待,渴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另一方面对高等语文课程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怀疑其将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而已。而今,期末调查问卷给了我们———学生与教师———一个令人乐观的答复。并且,这一轮实验的成功意味着高等语文课程建设已成为我们不容推卸的长期任务。

  把“大学语文”改造为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当全社会都在慨叹大学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急需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聆听来自这一群体自身的呼声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们渴望学会用独立思考的方法反思历史、理解现实,这正是人文教育课程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然而提及语文教育,大部分学生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流露出不同程度的遗憾,他们显然厌倦了对文学作品“五马分尸”式的解读。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培养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兴趣。通过高等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引导,学生们的这种新奇感不久便可能消失。近年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对大学的高等语文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摆脱了“高四”语文是高等语文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几年以后,高等语文将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强烈的反差取胜,而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

  这种时不我待的发展势头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参加这一轮高等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自文学院不同的专业,之前他们从未接触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这门课程也缺少关注,这可能是大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次新课程实验的定位、目标比较明确,我们对教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更增强了责任感,不再视高等语文教学为分外之事。我们认为,为了使高等语文课程长久不衰,应该坚持选送最优秀的教师轮流讲授,在教师中逐渐树立关心高等语文、以讲授高等语文为荣的风气。

  万事开头难,高等语文教育的改革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而刚过去的为期一学期的第一轮高等语文课程正是为之做了一次初步的尝试,成绩尚属可喜。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信任与共同努力之下,高等语文教育课程在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心目中,将一改其过去的面貌,发挥其应有之作用,而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随之指日可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41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