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上海4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被指学科歧视
【时间:2010/3/21 】 【来源:2010年01月25日11:01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943 次】

  近日,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考生人数逾万。六所高校中,有四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都不考语文。有人认为,只考英语不考语文有“学科歧视”嫌疑。
 
  对此,相关高校招生负责人回应称,“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高中毕业生的学业考,不需要面面俱到,更强调选拔适合学校的人才。”
 
  >>自主招生
 
  四所学校不考语文
 
  23日上午,在同济大学考点前,一名考生抱怨说:“为什么不考语文?”该考生要加试物理,但语文也是她的拿手科目。陪同她前来考试的父亲也有些奇怪:“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据了解,在上周末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东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进行了文理分科,两校测试科目相同,英语和数学是文理科的共同科目,文科生加考语文,理科生加考物理或化学,不考语文。华东理工大学的测试科目只有数学、英语、物理或化学,上海财大的文化测试科目则只有数学和英语两科,均不考语文。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语文的“学科歧视”。
 
  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
 
  “其实相比较几年前,这个情况已经大为好转。”虹口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说,早在三四年前,复旦和交大两所名校自主招生理科测试也都不考语文,现在文理科生则均须参加,“这可能和他们抓通识教育,强调考生基本人文素养有关,希望其他高校也能向这两所高校学习。”
 
  >>高校回应
 
  【同济】  都考会增加学生负担
 
  在23日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学校中,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的理科生不需要考语文。
 
  对此,同济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说,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文科考语文,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我们不是什么都要考,那样会把自主招生考试弄得相当复杂,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我们想突出自己想测试的内容,选拔我们需要的学生。”
 
  一位高校招办老师也说,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加之有高考这一最后环节把关,高校相信,最终能被录取的考生,其语文能力远远超过“工具”这一层面。
 
  【上财】  考外语能考查语文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说,“我们确实不考语文,但这不代表歧视。我们也不考物理、化学、生物,难道这也是歧视吗?这不是高中毕业的学业考试,不是要面面俱到,我们只需要选拔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另外,我认为,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而外语则是外国语言文学。外语的测试中,已经涵盖了对语文的测试,它们都包括写作、词汇、语法等内容。在考外语的过程中,除了考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还考了他的外语水平。我认为,一个学不好语文的人,肯定学不好外语。我们有把握,那些外语能考好的人一定也能学好语文,否则我们肯定会考语文。”
 
  >>网友反应
 
  加剧重英语轻语文倾向
 
  考英语不考语文引起了诸多网友的质疑,有网友在博客发文分析和阐释不考语文的恶果,言辞犀利。
 
  网友“窗前的向日葵”在博客中写道:“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一次高素质性的低能行为。”这名网友认为,理科负责人们对语文有错误的认识,语文绝不仅仅是语言科目那么简单,它是母语,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其中涉及一个大学生的自身修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德育发展素质,“剔除了语文就等于背叛了祖国文化”。
 
  还有网友认为,这一现象将导致“进一步加剧高校重英语轻语文的倾向”“把初高中语文教学逼入更加尴尬的死角”等多重恶果。
 
  许多网友跟帖表示赞同上述观点,感慨高校对于母语的轻视。“考英语而不考语文,我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也感到心痛。”一网友说。
 
  对此,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一位专家说,“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现在的确有连论文都写不顺溜的大学生。网友所提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但如果期待通过“考”来解决,恐怕更有问题。此外,从学生到家长,乃至各类学校,也有重视英语超过重视语文的嫌疑。
 
  >>相 关
 
  华师大语文考试仅有写作
 
  华师大自主招生考试结束后,市北中学学生李丽和同学说:“写得手都酸死了。”李丽说,华师大的语文试题很“新奇”,“整个试卷就是两篇作文,第一篇是分析龙应台的作品《十七岁》,六百字;第二篇是根据庄子的一句话,‘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写一篇一千字的作文。”
 
  两篇作文“定乾坤”,让不少考生大喊意外。一位考生说:“考试之前,我还专门研究了往年的题型,没想到今年试题变化这么大,把其他题型都取消了,只剩作文题。”
 
  据《新闻晚报》《青年报》《天天新报》报道

    (责任编辑:李铮(实习))

 

大学不学语文,苦了谁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01-26

戎国强

    “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这是新浪网上一条新闻的标题。这个标题尽显语文(中文)教学的弱势地位:“不考语文”,已经是不把语文当一会事了,“学科歧视”的不平之声,又让人觉得是教语文的人急了,要为自己争地位(地盘),于是更显其弱。地盘之争,总是能吸引眼球的,但关键问题,即语文到底该不该考,考和不考有什么区别,好像不重要了。标题党的害处莫过于此。

    其实问题不在考不考语文,而在学不学语文。现在大部分高校,除了中文、新闻等少数专业,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学“大学语文”了,理工科学生不学语文是理所当然,现在连外语专业也不学语文了,就叫人怀疑教育决策者是不是真懂教育了。

    曾经听大学俄语专业的一位学生说,刚入学时,不学中文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学得深了,中文基础差的影响就显露出来了。比如翻译,中文基础不好,碰上比较复杂的句子,写出中文句子来就比较吃力,勉强写出来,也传达不出原文的文采。这位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的是,中文底子薄,就无法感受、把握优秀外语作品的精髓。如同欣赏音乐需要懂音乐的耳朵一样,一个外语学习者,要感受到并掌握外语作品的语言风格、节奏、用词的技巧——通称为“语感”吧,是需要本国语言的语感积累的,没有本国语言的“耳朵”,要听懂外国语言的精髓是不可能的。这些本来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教育愈来愈急功近利,都顾不上了。这次自主招生的上海六校中,就有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闻晚报》的报道说,六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而考英文,受到了一些质疑。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英语有利学生的学科发展是不假,但是“查阅国外资料”时,中文不好就有前途了?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反映,即使是在博士生、硕士生当中,写起论文来文理不通的也大有人在,问题还是中文底子差。高中毕业以后就不上语文课了,中文底子能好吗?当然,少数有语言天分者除外。

    去年10月21日的《中国教育报》第3版《切实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力》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既要解决学生具体问题,满足学生个体现实发展需要,又要重视具体工作背后最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个体价值中的确认和延伸。”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即“又要”打头的这个句子,谁吃得消读?本文作者是一位博士研究生——即使不是读中文的,一个博士生,也不应该写出这么折磨人的句子来吧?

   这样的博士生培养出来,吃苦头的是整个社会和学生自己;学校反正把学费赚到手了,管你论文写不写得通顺。

 

大学校长谈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新华网 2010-01-29

季明 许晓青

    今年1月,同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

    作为国内所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语文,为何遭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拒绝”?只考数学英语不考语文的高校,究竟想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带着社会公众的关切和舆论的质疑,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上海市“两会”上追踪采访了同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和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

    不考语文是不是“学科歧视”?

    记者: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不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更为重要?这其中有没有“学科歧视”的因素?

    谈敏:上海财经大学今年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只考了英语、数学两门课程。之所以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其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而且还有高考可以帮我们把关。

    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即使考生已经通过了上海财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也必须要在高考中至少通过一本线后才能被录取,因此语文基础过差的学生是不可能进入上海财大的。同样的,因为高考还要考语文,所以考生们也不会因为自主招生考试的缘故而放弃语文学习。

    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引发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不应该纠缠到学科重要性上来。如果因为语文重要就一定要考语文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历史、地理同样重要,那么是否也应该一并列入考试科目呢?如果从知识全面性的角度来要求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那就会与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俞立中:可能因为华东师范大学今年正好与上海其他高校同时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因此有些媒体就在报道中把我们给弄混了。实际上,华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笔试并未取消语文考试,而且不分文理专业,均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的笔试,其中数学是150分,语文和英语均为120分。

    徐明稚:东华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也没有考语文,但认为不考语文就是“学科歧视”,是鼓励“学好数理化英,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减少考试科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不能让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另一场高考,学校也能通过自己的选材标准和思路发现人才,这绝对不是对语文的“学科歧视”。

    不考语文能否减轻学生负担?

    记者:既然是为学生减负,为何在所有学科中率先削减语文考试?不考语文就能达到减负效果了吗?

    徐明稚:同为“工具”,为何不考语文却还要考英语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考生存在着这样的现实情况:如果单看高考成绩,他们的英语成绩往往要好于语文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汉语水平远远高于英语水平。自主招生考试保留英语测试,就是要避免“哑巴英语”,测出他们真实的英语水平;而对于中文而言,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上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俞立中:即使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了,事实上也不能达到“减负”的初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考以外再增加任何的笔试都有违减负本身的理念。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情商更重要,因此包括师范类自主招生在内,华东师大近年来一直注重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考核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健康和稳定性等。

    一种较为理想的自主招生模式,应当是完全取消笔试,而通过学生个人在中学阶段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由所在中学的教师、学校推荐。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我们能多发现一些奇才,而增加笔试这样的形式本身,对选拔特殊人才而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谈敏:现在有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考题设计雷同,有的科目繁多,根本不是减负而是“增负”,简化考试应当是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两年多的自主招生考试探索,上海财大也在对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表现进行积累总结,以形成自主招生的诚信体系,希望未来能够把自主招生看作参考项目,而主要依靠中学推荐。

    不考语文会不会导致“语文边缘化”?

    记者: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是否会导致“语文边缘化”?关于语文是否该考的争论是否会影响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谈敏:几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居然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这同时也是好事,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也在不断上升,汉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正因如此,我想大家不必担心,仅仅几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不考语文,应当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引导效应,更不会导致“语文边缘化”。

    无论此次争论的结果如何,我认为高校在自主招生权上的“自主权”必须得到保证,因为这是对“一考定终身”制度的完善。相比较高校自主招生要不要考语文的争议,当前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现行自主招生体制的实际效果问题,说得直接些就是高校自主招生不能沦为国内大学之间的“生源大战”。

    徐明稚:其实国内部分高校对自主招生的心态也相当复杂。下决心自主招生吧,花费了人力物力不算,真正看中想录取的学生最终往往被其它“名牌大学”提前录取;完全不搞那就更加没戏。于是自主招生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已经成为“抢生源”的合法政策,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则是“鸡肋”,构成了高校招生在起点上的不公平。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之策是解决目前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问题,而当前可行的办法包括在制度上允许每个学生可申请多所学校,也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

 

上海政协委员痛斥高招不考语文

人民网 2010-01-2

包蹇

    “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上海市政协委员胡光律师说,他1月26日中午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李承、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胡苏云、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等委员联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对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提出意见。到记者发稿时,联合署名的政协委员总数已经有31名。

    针对此前某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不考“语文”是为给考生“减负”的说法,胡光律师说,“减负”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因此而排除对语文科目的考查,做法草率、短视,且与宪法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他说,这些法律规定,意在明确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需要大力促进和发展。

    该提案指出,任意取消语文考试,不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还将严重误导中小学的教育方向。“自主”的真义应体现为高校在人才选拔上的主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而绝不意味着对自身所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漠视与放弃。如果公然暗示或明示“语文”可以牺牲,无疑向学生、家长、社会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将不仅贻害基础教育,也会对目前社会上“重理轻文”、“重英文轻中文”推波助澜。

    同时,从素质教育本身的方向与内容来看,舍弃“语文”也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绝非简单地认字写字,它还包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锤炼逻辑思维、塑造文学审美和情趣、丰富人格情操等。

    该提案认为,部分高校忽略对语文水平的要求,过分强调英文在对外交流中的实用性,实质是一种功利的短视行为。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忽略了对母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未能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期望的效果,最后不免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莘莘学子需要社会为他们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但不是简单地裁减考试科目,而且是裁减语文科目。这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协调与统一高考的关系,如何更科学地设置考题,如何在招生考试中贯彻对素质的考核,等等。

    这些委员郑重呼吁,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考“语文”的做法,应立即予以纠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12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