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王雪梅:高校学生语文素质缺失浅探
【时间:2009/4/27 】 【来源:文学教育 2007.09 】 【作者: 王雪梅】 【已经浏览2569 次】

    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已有时日,被人们唾骂为“误尽苍生”的语文课也在积极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得直面:目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令人堪忧。有关高校学生语文素质的调查不断见诸报端,其中的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令人汗颜。笔者从事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年头了,对此深有感触。让我战战兢兢的不仅仅是学生不会写文章,不会讲话,错别字连篇……我所痛心疾首的是学生们普遍没有阅读的习惯、欲望和激情,更没有主动写作的传统、想法和热望。没有这些,就意味着不可能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素质,也就不可能完成语文的人文性赋予的人格力量的提升。如此一来,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必将失去有效的途径。

    本文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还会继续下滑。我们认为高校学生语文素质下滑,有着深层的缘由。

    一、语言文字在读图时代、视频时代的边缘处境

    探究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些孩子成长的环境。目前就读于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图画的氛围里长大的。他们自小接受的是卡通动画的形象,阅读的是图文并茂的书籍。文字对他们来说,不是唯一的倾诉媒介,也不是重要的视觉对象。今天的学生中许多是从“看书”而不是从“读书”步入大学课堂的。他们熟悉朱德庸,熟悉日本漫画,但是却不一定读过鲁迅的作品,不一定读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让人忧虑的变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这显然是当前“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一种必然映射。“快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浅阅读”盛行。有着这种阅读习惯的青少年,对图像产生了依赖心理,从而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了运用文字能力的大幅度下降。

    面对这个背景下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对文字产生感情,这已经不是单凭语文教师所能解决的问题了。我们的出版界、新闻界、视频媒介都应该作些反思。

    二、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尴尬状态

    尽管有人批评当前素质教育产生的唯一效果就是给学生“减负”,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恰恰是可以通过学生的减负来完成语文素质的提高的。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写作,没有时间展开对某些作品的讨论、分析,所以我们把中文系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小说,物理系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统统归结为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是遗憾的是,当学生被“减负”有了时间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顺应情势,语文教师没有适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拱手把“黄金”时段让位于英语、美术、舞蹈、音乐。而利用闲暇时间培养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让他们自由地感受多彩人生,体验纯真心灵,摒弃单调、乏味的生活,真正感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终产生“我想读书”、“我要读书”的冲动,可能是语文教育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形成自我的语文素质。“我们学习语文是从第一个汉字起,但语文能力的形成,性格的陶冶却是从读书开始”①社会学家常常告诫我们,一个社会较理想的人文状态应该是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他们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如果连语文教育的底线——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都无法达到,那么何以谈及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给予他们良好的人文塑形,促进他们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前语文教材所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引起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致?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这些,教师讲授正如鲁迅所言是“职业性的讲解”,学生阅读是“职业性的读书”,对文章的读解有着标准的解构,标准的答案。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不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培根《论读书》)要知道,真正的阅读是非常个人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恰恰是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倘若能够达到对文学作品的“乐”,那么个体的语文素质应该是已经具备了。当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深入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努力创造相互激励、相互给予的学习氛围,这个阅读的“乐”是能够被学生感悟的。

    有人总结语文教育应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这话不假。我们过去语文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忽略了课外这个空间。这就意味着我们抛弃了想象,抛弃了创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语文教育的创造性才会显现。

    三、语文素质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导向面前的苍白

    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国文科,咱们要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概括地说,就是两项,一项是阅读,另一项是写作。……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别人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流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接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为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也最为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的专责。”②先生对国文科的这段论述大约能够说明什么是语文素质。但是语文教学在高考和就业双截棍的棒打之下,阅读与写作似乎已经变成非常奢侈的事情。那些爱好读书和写作的学生在校园里被揄为“文学青年”,显然已经成为另类。

    且不论高考指挥棒的功绩,单就大学课堂的语文教育来看,我们也不难寻找到高校学生语文素质下滑的直接缘由。我们知道高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提供语文教育,主要是开设“大学语文”课。这门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但是总体而言,“大学语文”课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已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有些学校干脆让“大学语文”下课。原因何在?就业导向在掌舵。因为找工作是不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所以学校可以不重视,不少学校只将“大学语文”设置为考察课,课时一般也只是30至50学时;所以教师可以不重视,“大学语文”多被作为初登大学讲台的青年教师的实习基地,“大学语文”课堂鲜有博学的满头华发的老教授的;所以学生也必然地对这门
可有可无的课不会有太多关注。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语文了?抑或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将语文学通了?那些调查数据告知我们,那些笔下的文字告诉我们,我们的语文素质在不断下滑,我们的语文能力亟待提高。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要用发展观或持续发展观来看教育。而对待语文教育,多少年来也没有摆脱处心积虑、急功近利的被动局面。

    四、语文教师语文素质的缺失

    在职教师中相当数量的人自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品”,他们就是在接受灌输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机械地接受知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使用知识的僵化。笔者也如是。这种背景使得语文教师在独立阅读与评赏能力以及写作实践与作文能力上都存在缺失。当前相当语文教师不是博览群书,而是凭借一本参考书走遍天下。直接的结果是教师自身不会读书,不能写作。虽然许多教师忙于撰写专业论文,但鲜有人搞创作,因为对教师影响较大的职称评定中,文学创作是不能作为个人成果的。于是创作被束之高阁。“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叶圣陶)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失的素质。

    不仅如此,曾经热及一时的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效果不佳的结果足以说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当我们把好的教学方法“拿来”后,我们发现,教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所以几次搞下来后觉得还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师固守着自己的专业,其他方面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

    所有这一切其实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的中文教育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五、语文素质提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语文素质的提高应是全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这话在时下是句套话,但是它确实如此。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语文素质就应在语文课堂形成,社会不承担任何职责。其实,回想过去,文艺沙龙的激情碰撞,文学社团的创作交流,少年宫的读书活动,家庭里的讲故事等等都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好场所、好方法。而今我们多已忘却。少年宫只负责音、体、美的培训,讲故事也让位于电视、电脑的游戏。每个人都在忙,谁还有时间在文艺上驻足?偶尔停下来的脚步也只为了“艺”,为了明星的各种新闻。

    实际上,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关涉到个人的社会立足,她还滋养着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的大家对语文的语重心长。我们应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推动之下,冷静地思考语文素质的培养。


    注释:

    ①《教育论据手册》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年88页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8-89页

    王雪梅,女,河北廊坊中国人民武警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1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