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董洁等:大学语文遭冷遇的背后
【时间:2009/3/28 】 【来源:信息导刊 2005年第50期 】 【作者: 董洁 傅晟】 【已经浏览2722 次】

    最近从几所高校传出消息:一直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课要被改为选修课(本站按:弄反了),这一消息让多年来遭受冷遇的大学语文教育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被边缘化的课程

    说到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状态,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十分忧虑:“‘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地位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表示,有一些高校院系压缩、停开课程,首选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课。如今的高校非常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却大都认为语文教育可有可无。

    大学语文教育日渐式微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大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在逐渐萎缩。不少老师反映,大学生的论文中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观点表述不清的绝不在少数。

    “我在学校也经常批评学中文的一些研究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中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交上来的论文,错别字连篇,条理不顺,典故乱用更是司空见惯。”重庆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张育仁说,“汉语教学确实到了非拯救不可的时候了!但事实如何呢?一方面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削弱;另一方面,英语霸权却在侵略性扩张。所谓的英语能力,都是泡沫性的。现在的大学生,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学英语上,剩下的一点时间用来敷衍专业课。结果,绝大多数人不但汉语没学好,就连说的英语,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

    在张育仁看来,英语的霸权地位割裂了中国传统的纽带,产生了一大批母语写作能力低下、对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情感的一代人。“母语和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根和灵魂,没有它不可能有现代化,也不可能受到世界尊重。大学生应当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不少高校教师都感觉到,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品格的塑造,在这一代大学生当中正在慢慢丧失。

    关于理工科学校的语文教育现状,重庆工学院中文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刘利深有感触。刘从事大学语文教育已有20年了,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之初,是该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那时,国家刚从十年浩劫中恢复过来,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而近几年,语文教育已经被压缩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刘利说,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到2003级时,该校的大学语文已经沦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选修课的概念是什么?”刘老师称,“就是什么事都可以冲击它,学生们为了一场球赛就可以找个借口选而不修!”

    重庆工学院中文教研室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还是挂靠在英语教研室的名下。最多时有8名教师负责中文教研工作,后来这些教师有的被借调,有的考公务员走了,“师资队伍很涣散。”刘一脸苦笑说。

    让刘更感到忧心的,除了学校对人文学科建设的忽视,还有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漠然。“比如说讲到徐志摩,学生们更喜欢听的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史,而对于徐志摩的创作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大多数学生毫无兴趣。”

    大学语文的“鸡肋”现象

    大学语文走到今天的尴尬境地,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与语文教学的体制有关。

    温儒敏说,现在很多大学都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老师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这样一来,大家的心自然不会放在教学上。

    有专家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结构设置也不合理。教材内容不新鲜,效果难以评估,没有教师资质审核的大学语文谁都能教,教学质量难以把握。另外,大学语文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受重视,教员们又怎么可能愿意教呢?

    北京学者丁东则认为,是语文教材束缚了“大学语文”。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品种不少,但都摆脱不了一个套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这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复。这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大学语文甚至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的尴尬状况只是母语教育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对母语教育的漠视。正如北京一位大学教师所说,大学生写作能力、表达水平低下且对语文失去兴趣的最根本原因是: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育漠视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育严重失效导致的可怕空缺,不是一年半年的“大学语文”所能弥补的。”“现在国家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就是对人文品质的塑造和磨练,理工科学生毕业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副教授认为,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把“败坏”的“胃口”调过来

    大学语文教学一般只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因此温儒敏认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他说:“我们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教授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同时,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

    专家认为,大学语文应当还是“语文”,不过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要让他们有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961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