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潘宇:救救语文 救救文化——写在大学四六级考试来临之际
【时间:2009/3/28 】 【来源:海之子网站 2007-12-11 】 【作者: 潘宇】 【已经浏览2770 次】

    “牙医建议:至少三个月换一次牙刷……”这是某牙刷包装纸上的一句小贴士。
    A同学疑惑到:“三个月换一次?一把牙刷能用三个月?哪儿有牙刷那么耐用?”一旁的B同学听后打趣地说:“没文化了吧?这句话是说,三月内至少换一次牙刷,而不是四五个月才换……”
    “不,是至少四五个月!”
    “错了,是三个月以内!”
    ……

    包装纸上的句子居然有歧义?不要以为记者在跟你开玩笑,这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且早已屡见不鲜。不仅在包装纸上,巨型条幅、广告牌甚至于重大会议现场这些极为醒目的地方和严肃的场合,歧义句、病句、错别字等在光天化日之下频频作祟,严重影响着社会形象。汉语的使用极不规范,汉字、汉语流传面临着巨大威胁。

    英语热席卷而来,语文岌岌可危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西方各国争相开辟中国市场,为了能与外国人熟练交流,外语和计算机逐渐成为热门学科,社会上也刮起“英语热”和“计算机潮”。“新东方”“王迈迈”“李阳”等均因为能够帮助人们熟练掌握英语而成为时代的宠儿,名利双收,英语热潮居高不下。社会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国人手不释卷,但可惜的是,“卷”已经不再是《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而是几乎一个汉字都没有的外语书籍,不知几千年前创造这个成语的老先生有没有想过这个字会变味,外语学习热潮可见一斑。

    在大学校园中这种现象更是见怪不怪。几乎100%早起的人诵读的是英语,图书馆里的四六级辅导书也成了“香饽饽”,而鲁迅、王蒙等文坛巨匠的作品则鲜有人问津。甚至于还存在着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中文系,新闻系的学生早上居然经常只读英语!而他们的专业课——汉语等相关课程则退而求其次了,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深思。

    而在每年的四六考试来临之际,这种疯狂简直达到极限。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睡觉前还嘴里振振有“词”,就连说话也用英语,彻底抛弃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汉语。

    我们都是怎么了?尽管教育部有关专家反复强调: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会用就行,而没必要上升到如此高度。的确,一个连自己母语都讲不好的人,怎么去奢望他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难道每一个人将来都要出国?

    当众多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错字连篇,辞不达意,吃尽苦头时方才幡然醒悟:原来我连汉语都说不好。一位著名教授对全民学习英语也表示十分反感:“整天读英语,整天学习英语,可你们有谁在我面前用英语写的论文能够通过的?”

    大学课程改革,要求重开语文课

    近日,新民网及人民网相继发出《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语文课》和《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的文章。第一篇文章中说: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第二篇文章接着说: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此外,文章中还有这样的报道:各著名大学招生办都强调“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

    消息一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国就炸开了锅,众说纷纭。赞扬与支持,愤怒与埋怨,各种情绪掺杂在一起,激烈的思想碰撞一触即发。

    某理工科小王同学说:“大学确实应该开设语文课。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都在学语文和英语,但高考过后,大家基本就完全抛弃语文专攻英语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本国语言所花时间居然还比不上英语,我们的母语实在是太可怜了。”法学的小张也表示:“对于我们偏文专业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些仅靠自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文学大师的指点,我觉得应该开设语文课。”

    而某电子类专业同学则对此显得不以为然:“有用吗?开这样的课只会使课堂更加无聊,逃课率也会再创新高。而且对于我们这个专业而言,学好语文除了写论文有些帮助,其余的可能根本用不上。”据悉,持此种观点的同学还着实不少,他们表示,如果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仅靠照搬高中语文教学的话,只会使同学们怨声载道。

    记者以为,大学开设语文课十分必要,但其教学方式不能再如同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课一样纯粹“念课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必须在教学手段及技巧上进行改革创新。比如考核成绩的形式可以改成文学鉴赏,而非字词考试。同时,各大学应该尽量引进文坛巨匠或文学大师给予引导,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在于教给你一些招数,而是能够点石成金,让你感受到语文和文学的无限魅力,最终达到举一反三,无师自通的境界。

    语文与英语,鱼与熊掌还是二者可得兼?

    既然大学开设语文课了,那么必然有部分同学在语文课上花些时间,这样会不会影响英语成绩呢?能不能实现语文课与英语互相促进,互相进步,实现双赢呢?

    “新东方”某著名教师罗永浩(“老罗”)在给学生讲课时义愤填膺:“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还能指望他说好英语?”语文与英语均属于语言类,是靠大脑左半球记忆,学好语文有利于左半球开发,对英语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海大英语教师张宜波也表示,英语同语文不应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应该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语言类的学习有很多东西还是相通的。他还表示,语文是“语”和“文”,即汉语和文化,学好语文并不代表仅学好汉字,学好中文,还要学习好中国的灿烂文化,这一点则是最重要的。

    或许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一些英语词汇翻译成中文还是不明白,或者有些汉语很难用英语恰当翻译出来,而且这样的词语还着实不少。那么既然连自己的母语都难以表达或者理解清楚,又怎么可能指望去用英语理解?学好语文,应该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英语讲得再好,也比不过美国卖菜的农民,但到头来连自己的母语也讲不好,则有些“邯郸学步”的味道了。同样,一个中国人对本国文化都不了解,仅仅会说该国语言,那么他还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吗?他又能比美国卖菜的农民好到哪儿去?

    从这点上说,学好语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抛开语文只学英语则有些本末倒置了。

    汉文化、汉字——我们的根

    五千年华夏文化,悠悠灿烂的汉字文明,我们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汉语也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日本、朝鲜,韩国及新加坡等东亚主要国家文字里都含有汉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汉文化给了我们充分的荣耀,但我们呢?我们却怎么对待她呢?

    当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特有的端午节被东亚近邻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端午节、中秋节时我们只知道吃粽子和月饼,扪心自问,我们知道它们的由来吗?你能讲清楚这个节日的真正含义吗?就在这样模棱两可的的思考中,汉文化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弃,也在渐渐消逝。

    方块字,戏曲,这些典型的汉文化是我们的根,没有这些我们谈何历史?一个连本国历史都不知道,连自己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又怎能指望其“师夷长技以自强”,复兴中华的重任又怎能担得起?

    救救语文,救救文化,救救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95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