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大学语文”大家谈
【时间:2008/12/8 】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5 】 【作者: 本刊记者 桑哲】 【已经浏览3353 次】

语文百家访谈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大学语文》这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语文》课,从开设到取消,到再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在哪里?这门课是否应该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一套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具有哪些特点?编好一套《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有怎样的一支编写队伍才比较合理?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教授(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有一批跟语文学科相关的,从事学科前沿研究的专家参与。有语言学的、现当代文学的、古代文学的、外国文学的专家参与,否则视野不会开阔,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其次要有中小学语文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参与,三者共同参与,才能编写出合格的大学语文教材。

    ●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注重人文素养是时代的需要。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够理想,整个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相对不高,这是不正常的。对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全,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语文的工具性考虑,说开设《大学语文》是为大学生补高中语文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有道理的。但总的来说,开设《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水平都比较高,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学科背景,讲授《大学语文》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也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由中文专业教师讲授,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好处的。现在大学语文研究会呼吁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部计划把《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我个人认为,《大学语文》的开设要立足本土,要突出文化色彩

    ● 何满子(文艺理论家):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应学习《大学语文》课。母语教育应该贯彻教育的始终,绝不能忽视。已故的语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大学里也开设过这门课。我认为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都应该学习《大学语文》,都应该重视母语学习。

    ● 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先生和我一起携手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这一干就是20多年。我曾经两次去过美国,发现在美国也有同样性质的课程,它以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也收录别的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当时,《大学语文》出版后,很多高校都开了这门课,但后来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不开了。最近,这门课重新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里,规定《大学语文》将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开一学年,这也反映出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理工等科的学生应该懂一些人文知识,《大学语文》因此而开,这决定了它的性质。《大学语文》选文以国内的优秀文学作品为重点,体现出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大学语文》实施人文熏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进步是很有帮助的,但不能把它作为一门思想课、政治课来开,要注重它在人文方面的价值,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学语文》从积极开设到退出部分大学的课堂,我认为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师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要在所有系科里开这门公共课,感到困难。二是一些教师对《大学语文》有偏见,认为讲授这门课不利于自己进一步发展,因而不愿意教。第三,初开《大学语文》的时候,有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讲授,对它的学科性质没有很好地定位,忽略了它文理交叉的意义。第四,有些学校的《大学语文》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教师讲得枯燥乏味,既没有考虑到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没有考虑到大学语文与时俱进的特点,因而造成了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门公共课,《大学语文》是应该考试的。我们以前做了不少努力,最终使《大学语文》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中非中文专业的必考课。这门课的考试目的是要引导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对于语文这门课,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被动学习一定学不好,这一点我们都比较清楚。但要在全国上千所高校进行统一考试,这又涉及到师资的问题,也涉及到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大学语文》在普通高校是否要考试和怎样考,由初步讨论到落实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

    教材选文一定要选精品,所选作品,既要有文学性,又要兼顾哲学、史学等方面的文章。在我国古代,文史哲是相通的,如《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学语文》不是新的思想课、政治课,不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是要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语文教材选文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在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母语写作的现象非常突出,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了解不多,文化品位、人文精神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人文意识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我觉得在大学中文系之外甚至包括中文系,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 王光东(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认为,综合性大学应该考虑怎样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目前国内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误区是忽视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比人文教育设置的课时多、学分高。《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贯穿人文教育,纯粹作为知识传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多的人文方面的交流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重要。据我所知,上海大学非常重视人文教育,该校中文系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把课程体系改得更加完善,压缩了文学概论课的课时,增加了经典精读课,如《论语》《庄子》《红楼梦》等,在选修课上也增加了阅读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有效地接受人文方面的教育。

    大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更主要的是应回到对文学作品、经典名著的阅读和鉴赏中去,让学生直接面对原创作品,这或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好处。


    (桑哲,全国中语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3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