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王丽梅: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
【时间:2008/11/17 】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09 】 【作者: 浙江工商大学 王丽梅】 【已经浏览3771 次】

    摘要:文章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为研究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思想上的误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提出《大学语文》教学要普及与专业相结合,文学史与文化史、文论史相结合,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以改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术化、欣赏化的误区,采用“读写议”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变成能力,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实践中,具有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广泛性。

    关键词:史论结合;人文精神;读写议


  《大学语文》是综合性院校公共课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为弥补非中文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所做的必要补充。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对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事实上,在实际的课时设置时,《大学语文》往往课时比较少,而且无论是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还是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往往都比较忽视这门本来相当重要的课程。学生们抱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单调、枯燥,对《大学语文》课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学生迟到早退甚至不来者有之,课堂上看其他专业课书者、做其他事情者有之,甚至睡觉者亦有之;教师们责备学生基础差、不上进、不努力,面对学生的无所谓,教师也相应地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可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多数教师只得以随机点名的方法来保证课堂出席人数,但是单纯依靠点名来维持课堂学生的人数根本无法保证充分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存在着的这种教师不积极、学生无所谓的现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反思《大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上的误区以及改进、完善的途径,对于改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具有非常急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综合性高校非中文专业的普遍设立,《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积极、学生无所谓的现状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引发了担任《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教师的广泛思考,因此,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术论文数量十分多,许多论文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但是这些论文都集中在具体操作方法的革新、多媒体手段的介入等操作性的问题上,而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思想中存在学术化、欣赏化的误区却很少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在澄清了《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思想误区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经过对现行《大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形成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枯燥、单调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思想有误区,教学方法有偏差。部分教师把《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混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侧重学术研究的观点的介绍、学术研究的视野,偏离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导致了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以专业化的方法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从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来说,在时间的分配上本身就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如果单纯责怪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在教师的思想中就存在着不了解实际情况,背离大纲的误区。事实上,《大学语文》的教学并非是越专业越好,而是越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越好,既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现象、社会现象,也能使他们学会以社会的、人生的、逻辑的观念分析这些人生和社会的大问题,使他们脱离只关注名利地位这种形而下的生活状态,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初衷。同时,部分教师畏于艰深的专业化教学内容,选择走轻松赏析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材所选作品进行欣赏,把《大学语文》教学当成了鉴赏课程,形成了一系列的诗歌欣赏、小说欣赏课。诚然,学习文学没有最初的欣赏是无法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文学意义、美学意义、思想意义的,但是这种脱离人生实践的欣赏和深厚的人生内容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可有可无,因此,对于正处于人生成长最迷茫最困惑的阶段大学生来说,这种欣赏似乎太苍白了些。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随着社会上家庭教育的日益升级,新教材的大力改革,《大学语文》所选择的有些作品已经是学生们所熟知的,因此,这种欣赏式的教学就形成了对中学教育的一种重复,这种局面势必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导致学生逃课或上课时“人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状况。因此,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以《大学语文》教材为出发点进行从作品到人生、社会的升华,既具有教学内容上的拓展性,又能培养学生“忧天下”“乐天下”的情怀,摆脱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形而下这一精神困境的痼疾。

    当然,学生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在应试制度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人文基础的薄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学生考试的作文中出现了非常离奇的文学史常识错误,居然把《诗经》当作了屈原的作品,让庄子生活在魏晋时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以为这是人为杜撰丑化大学生的戏谈。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让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是本民族的文化,割裂自己的民族文化,覆盖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面对这种状况每每让人痛心疾首。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经济对人文的覆盖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学生们面临着考试和就业两大压力,因此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就业选择专业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种压力下学习的大学生已经无法体会“大学”的真正内涵。当然蕴涵在大学生心目中对人生的向往、对内心的关注也一点不比以往少。许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幼稚、庸俗,殊不知透过以血型、星座、手相来了解自己现状和未来这些表面的现象,我们仍可以看出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热烈追寻,他们就像一群失路的小羊,内心的激情、内心的思考都像没有定点发射的冲击波,散乱而又有威力,如果不加以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的规范引导,民族精神的沦落、学生们的平庸化在所难免,难以成为我们民族的未来。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把学生们引导到关心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形而上问题的生存状态上去,获得人生的一次脱胎换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精英。以此为出发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普及与专业相结合,与文学史、文化史、文论史相结合,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以改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术化、欣赏化的误区,实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的宗旨。

    以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为教学指导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读写议”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是对教材的拓宽与补充,“写”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手段,“议”是拓展学生辩论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读”“写”“议”三位一体,能够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变成能力,将课堂知识延伸到
实践中,具有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广泛性。

    在“读写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科研感受、人生体会,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以及科研感受与“读写议”的“写”结合,把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与学生的“议”结合,使“读写议”成为自己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自己的特长与“读写议”的优势结合起来,使课堂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充分体现“读写议”的作用,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力图保证教学中信息量充足,内容丰富,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深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和网址介绍给学生,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知识的来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推荐学生们阅读《读书》、《书屋》、《书摘》、《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杂志报纸,介绍“中国诗歌网”、“朗诵素材网”、“国学网”等等比较有特色的网站,并推荐他们阅读古今中外具有人文关怀观念的书籍、影片,培养他们的人文眼光,使得他们摆脱目前只关注考试、证书、就业等功利浮躁心态,力图使得学生们具有“忧天下”、“乐天下”的情怀。

    在课堂讲解时,随着内容的深入逐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论文写作方法,这包括写作问题的提出,文献的搜集、阅读和把握,问题的修正,问题的解决等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发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或题目,例如,学习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时,给学生们介绍了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引发对党锢之祸的讨论,并由此升发到对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大讨论。学习陶渊明的诗歌时,给学生们介绍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等等。在课堂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们学会以发展的逻辑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社会,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前留出五到六分钟的时间,针对所学内容及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在下一堂课的前五分钟随机请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命题演讲。例如,讲授顾城诗歌时,在前一堂课结束时就已经交代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如了解顾城的生平,阅读顾城的诗歌,让学生带着对顾城的部分了解开始一堂课的学习。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就直接进入顾城诗歌的介绍,并针对重点诗歌进行赏析。为了理解顾城的这些诗歌的特定意象、特定情感,与同学们讨论顾城之死,分析顾城与谢烨、李英儿的情感纠葛。同时,在每次课堂的提问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这些准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广义的“议”,是在广义的“读”基础上的“议”。在进入写作阶段前,列出一些相关的讨论题目,使学生摆脱不知道如何选题而造成的茫然无措心态,并帮助他们分析选题的意义、价值,从而避免无效选题和重复选题,讲解论文写作的规范,如摘要的写法、参考文献的运用等等写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到写作过程,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写出较有深度、具有理性精神的论文。

    在具体把握“读写议”过程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首先要列举有意义、有针对性的参考书目。选择读书的范围就是选择知识结构,《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广泛,从人物传记、文学作品、杂文时论到诗词曲赋、音乐电影,然而对于所教的学生来说,因为大学语文本身并非专业课程,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的阅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有相对针对性的书目,要求书目设置既有可读性,又要有理念的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基于此,尽量选择与教材相关章节有关的书籍、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其他书籍,如《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集释》、《唐诗三百首》、《徐志摩诗选》、《朦胧诗选》、《中外爱情诗选》、《鲁迅作品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文精神寻思录》、《人类精神的高地——20世纪人文大师心灵随笔》、《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等。在这些书中,《论语》《孟子》等所提出的理念与中国人的人格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人精神的脊梁,学生可以充分体会我们民族的人格精神,对培养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同时,其他书籍所提出对人生、爱情、自我、生命等等理念的思考是一个人成长最内在、最本质的追寻,具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为了保证所列书目的有效阅读,需要学生交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随机提问,这既可以保证学生真正地进行阅读,也可以促使学生将所读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其次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与考试又有联系的话题进行讨论,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需求。如讲解《诗经》的时候,可以讨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讲解《楚辞》的时候,可以“风骚与艳情”为观察视角探讨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在讲解《庄子》的时候,可以分析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格精神的构建,并且引申出中国知识分子从“志于道”的人生宿命到职业化、庸俗化这种人生轨迹的转变,关注有关人文精神失落的话题;讲解《史记·刺客列传》时,可以探讨中国的侠义小说、武打小说,并分析其中的人性追求;在讲解陶渊明时,分析“归去来兮”这一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在论魏晋风度时,指出魏晋时期文人的爱与痛、病与酒、诗歌与艺术这诸多极致对立情感的社会根源;在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时,从人物和作品审美品格引申到作品的男性立场,从而探讨迷漫于全球的男权中心问题,唤起学生对性别生存状态的反省。在讲解朦胧诗时,分析朦胧诗人剧痛背后的人文追求等等,这些题目仅供参考,学生也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针对学生的选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同时针对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帮助他们进行论证,使他们掌握言之成理的表达方式。

    “读写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读写议”工作,它能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实现预期的目标。“读写议”工作从读书到写作再到议论,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何保证这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进行,是整个过程成败的必要因素。教师是“读写议”工作的主动方面,教师的工作做得越细致深入,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教师是保证“读写议”工作圆满完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列出切合实际的参考书目,不单纯追求100万或200万字数的阅读量,不浮夸、不做空事,尽量根据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列举有意义有价值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不列举学生不可能阅读、无法阅读的书目,同时,可以采取检查读书笔记的方式确保学生对这些书进行了阅读,避免列书目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另外,还要重视写作指导这一环节,让学生不仅学会一篇论文的写作,而且还要掌握论文写作的规范,真正做到敢写、能写、会写,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对讨论程序环节也不可忽视。学生读了很多的书,并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了论文的写作,在论文中整合了自己读书时获得的信息,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以专业性的分析表述出来。一般来说,似乎专题的学习已经结束,其实不然。学生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还有很多偏颇的地方,在与同学们的争论中可以发现分歧的焦点,有分歧就要讨论。在多方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做到或深化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或坚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改进自己不足的地方,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讨论不仅是重要的,而且还是必须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讨论时,学生由于知识背景、文化积淀、专业信息等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讨论时不能做到客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全局把握,确保讨论时有序有效,最终得出正确的客观的结论,一定要避免出现学生散漫讨论,没有最终结论的现象。

    人文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的承续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大问题,不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能负载得了的,但无论如何,希望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能以此思想为宗旨,不断地向这个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洪军〕

    作者简介:王丽梅,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514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