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刘贡求:百科之母,切勿轻视——浅谈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
【时间:2008/10/30 】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3月 】 【作者: 中南大学 刘贡求】 【已经浏览3608 次】

    大学语文课,自1981年起便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教材四易其版后,现已修订成一本凡73篇32印张330千字内容空前充实厚重的《大学语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首脑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在全国全日制高校开设语文课程,具林到各级各类高校,具体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如果存在问题又该怎样面对与解决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一 部分理工类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领导重视不够

    有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大学,前不久曾有过拟取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动议,当有人问及该校的某位领导同志时,该领导同志的答复是“我们原来读大学时也没开过‘大学语文’课”,据悉,该领导同志曾就读于上海交大.说来也巧,该校负贵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也是上海交大早年的毕业生.由此便可得出一个结论,该所学校的“前不久”以及上海交大的“早年”均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是有其“一脉相承”的渊源的(这里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渊源”,指的是这两所学校均有过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其原因都能或直接或间接归究于领导的不重视,且有“后人”沿袭“前人”之嫌).其实,就全国范围而言,就新中国半个世纪来漫长的教育历史而言,远不只两所学校的有关领导不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据有关资料透露:“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仅在理、工、农、法、商、医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少数保存下来的的文理合校的院系也已没有了踪迹”;1981年后,虽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与之配合呼吁、争取“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开设的也不过“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分大学的同志们;现在,虽然“大学语文”课程从名义上普及到了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但“(有关高校的有关领导)对这门课程的(实际)重视程度还是很不够的”.由此可见,横亘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落实工作中的头号障碍与难题便是领导重视的“很不够”.本来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不重视失去了“决定的因素”,“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落实又何从谈起呢?

    2 师资缺乏

    一般地说,理工类高校,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都很难将文科,特别是语文教学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虽然从理性的角度而言,这其中不但找不到什么必然的联系,且应将这种颠倒的作法再颠倒过来,但事实便是事实,尽管“大学语文”是人所必开的公共课,纵观各单一性理工或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人数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何等的少!

    座落在长沙市南郊的某高校,仅普教生便有6320人,而汉语教研室只有6位教师,仅占全校872名专职教学人员的0.7%,且这6位教师实际只有两三位承担了《大学语文》教学.座落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的一所大学,拥有各类在校学生近2万人,而在1千余人的任课教师队伍中,实际上担任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只有5、6人,且夜大、函授的语文课占了相当的比重.实际上,像上述两所高校这种《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奇缺的现象在单一性理工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几乎比比皆是,很带普遍性.“大学语文”课师资严重缺乏,又怎么能指望“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全面开设下去,并真正教学到位呢?

    3 教学敷衍

    由于领导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重视不够,势必导致“大学语文”课师资缺乏,导致“大学语文”的开设与教学的敷衍塞责.这种简单的因果演绎是完全可以用事实来验证的.

    例如,上面所列举的两所高校,由于《大学语文》、教师人数相对在校学生人数而言构成了极大的悬殊比例,故在校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便只能如此分类处理:

    一类,文科性较强的如英语专业等,学生有《大学语文》教材,学校有课时安排,上课有专职老师进课堂,但总课时数欠缺,厚厚一本《大学语文》,常常实际教授不了三分之一的课文.

    二类,文科性不太强,但迫于某种考虑又不能不从名义上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便采取教材人手一册,课时相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更少的办法变通处理;

    三类,那些纯理工类专业,干脆不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由于这两所学校均是以理工为主的高校,纯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戒大,故像这种根本无缘相识《大学语文》者,无论专业数与人数,都占了绝大多数.怪谁呢,偌大一所学校,各类在校学生上万名,甚至万余名,就只三五个教师实际登上讲台教授《大学语文》!

    笔者对湖南省范围内的单一性理工类或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作了一次基本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且真正教学到位的没有几所,而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没有真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开设了却形同虚设、半虚设的却占绝大多数,我国高校非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数衍至此,可以窥见一斑.

    二 加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单一性理工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情况缘何如此糟糕?诚如著名的汉语言学者徐中玉先生19%年4月23日在新编《大学语文》正式出版时撰写的《编写说明》中所言:“根本的原因还在观念上,即对各类高等学校中普遍开设这门公共必修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存在着认识的不足.”为此,笔者拟从如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在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语文乃百科之母

    “语文乃百科之母”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但却是知识教学领域中一条永不过时的至理名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无论学文学理、事农经商、为官为民,也无论地处天南海北、身为男女老幼,凡须为生存活命、经世立业而学者,均须首先、且贯穿始终地重视对自己国家、民族语言的学习;否则,不但无法学到别的更多的知识,甚至连简单的生存活命都感到困难.因为语文(语言文宇)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学习世界上除语文以外一切知识本领的至关重要的基础与工具.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正如一株树苗长大以后需要更多的基肥,供给它更好地吸收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一样,大学生,学问越往广处、探处做,语文功力便应相应地愈往大处长,否则,渴望博学多才,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奢望.用事实说话,当今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有多少学子,甚至有多少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既舍得花时间,也舍得下功夫,可就是难得出成果,具体表现在论文作不好,或压根写不出来.问题何在呢?症结就在于语文功力差,不善用语言归纳总结,不善用语言叙述表达,不善用语言阐述论证;以致于有学生因论文水平不高而拿不到学位,有教师因论文水平不高而上不了职称.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语文是百科之基础,之母科.因此,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无论本科、专科,“大学语文”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纵观世界各国,凡高校,没有不设置本国语言这一必修课程的.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更无理由不在高等教育中特别看重“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精魂.

    2 《大学语文》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大学语文”教材,国内外大体都是选择本国过去和现代名家的各类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探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辩析,导引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现能力.

    学好“大学语文”这类基础课程,可以产生下列一些重要作用:

    ① 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能成为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焦点,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有助于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② 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我国的物质文明需要充分发展,“人”的作用很大,伟大人格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视.见利不可忘义,金钱决不是万能的.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应是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善于理解人,团结人,同周围的各种人打交道,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一道前进.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它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管理、应变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颇有道理,值得借鉴.

    ③ 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老用一种思维方式,易成定势,观念布动准改变,对新事物每多距离.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具体生动,能表现复杂变化的现象,而且都带感情,容易深人人心.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同样有帮助,很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都说不时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意外启发与推动.学好本国语言,爱读优秀文学作品,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能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

    ④ 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为人们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对复杂的脑力劳动者来说,交替欣赏一些专业以外的高雅艺术品,往往还能从中消除疲劳,得到一些轻松、休息.现在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国际联系更加重要,中西文化既有撞击,又待融会,大学生需要吸取全人类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对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则更应有广泛的了解和理解,并加以发扬光大.知识领域里现在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显然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断交叉的结果.j犷有宽厚的人文根底,肯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理工类大学的学生尤其应加强语文学习

    理工类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存在语文知识先天不足的缺陷.这是因为,一方面,不少学生主观上过早地萌发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以至于高中,甚至初中期间便开始不好好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导致语文水平严重“贫血”;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学生高二下学期便开始被学校硬性地一刀切至“理科班”而从此与“语文”这门课程从“感情”上更加疏远,致使部分本来语文根底亏欠的学生更降至了雪上加霜的先天严重不足程度.对于语文功夫严重先天不足的那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几乎无一例外不是靠了数理化的相对高分好不容易才凑足了总分.

    如果说,高中毕业上大学,学子们还能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式地堤内损失堤外补,用各科所得总分来掩盖语文功力不足的缺陷;进人大学后,学子们面对的知识领域宽多了、深多了,别说语文功力不足的人最终毕业论文难作,就是平时的学习涉猎也寸步难行.因为大学,主要靠自己广泛涉猎,刻苦自学,没有广泛的文科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要想在大学阶段学有所成,简直是不可能的.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曾这样告诫过轻视文科的理工科学生:“一个人对文科和社会科学所知太少,如对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一点都没有,他那个‘理’学了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既然无论文理科学生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都需要有深厚的以语文为主的文科知识
基础,而理工科学生一般都存在文科、特别是语文知识先天不足的缺陷,那么加强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就理所当然地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如何加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类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

    既然在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如此特别重要的意义,而现在各类高校,特别是单一性理工,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又普遍存在敷衍塞责,甚至干脆不予开设的严重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在各类高校,特别是单一性理工,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必修课,便成了当前高教战线一个重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提出如下三点肤浅想法,权当引玉之砖.

    1 主管教学的领导理当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且力求文理兼通

    一般地说,凡在大学工作的领导,均应是博学多才的教育行家,在大力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高校中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理应是文理兼通的博学者.否则,一个只有单一的理工“头脑”而文科学术造诣欠缺,甚至奇缺的领导,怎么能指望他去重视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科教学,并不折不扣地见诸计划,付诸行动呢?对此,笔者在剖析当前部分高校轻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原因时已经列举了几所高校的事实.其实,印证此说的大量不胜枚举的事实还存在于全国各地各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类高校的现实之中.事实上哪一位下令不予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校领导、教务部门领导不是自身本来就缺少了那么一点“语文”修养,抑或缺乏对“语文”这门必修课“必修”的认识呢?人们应当特别推崇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的那些特别重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专家们的包容大度胸怀.早在1980年,当时正在上海复旦大学任职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在“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作过如此富有鼓动性的发言,他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的前任校长杨叔子先生主要从事的是“机械制造”的研究与教学,却一贯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启思他当校长时不但高度重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体实施时,还将“大学语文拓展开去,加设了一门“古典诗词”课.成文山先生在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时,特别重视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学生的“人文”启迪,身体力行,不仅在他所任职的湖南大学勉力为之,还游说了长沙市其他高校.

    这也难怪,上述各位,哪一位不是学贯文理,且著作等身的博学之士!诚望非文科类高校更多一些通晓中文、重视中文教学的领导、专家学者.

    2 要达成广泛共识

    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一所高校,对于某一门必修课程的设置并实施到位,是一件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相关人士通力合作的事情.具体除了需要主管教学的领导高度重视外,书记、校长及各系(二级学院)的书记、主任(院长),甚至包括分管财务的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应格尽职守.这是因为,纵观各地高校,某一门或几门必修课程设置流产,究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如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有的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也曾郑重其事地将其提出过,在具体讨论研究的时候,却由于多数领导不赞成而遭否决.否决的“理由”是很多的:有的借口师资不够,欲补充调人又觉于“理,’(学校主要开设的是理工专业)不容;有的考虑经济效益,唯恐增加课程相应增加课时津贴支出;有的根本说不出理由,就因为领导中多数人对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也并非领导不重视,课程拟予开设,课时津贴支出多少也不在乎,师资配备也不算少(有的成立了中文系,有的成立了汉语教研室),可就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上讲台.原因在于理当承担教学任务的人不愿,甚至拒不接受教学任务,而乐意,或执意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人在个人快出成果的“科研”上。

    为此,笔者认为,要在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中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且真正实施到位,关键在于上述人员能够真正形成诸如“语文乃百科之母”、“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理工科学生尤其应当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之类的共识.共识形成了才能力往一处使.高校的各级领导、全体任课教师都致力为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哪有不能普遍开设之理?

    3 课程设里必须处处到位

    此处议论的实际上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确定设置后的一个具体的操作性问题.所谓“必须处处到位”,“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l) 教学时数必须到位.鉴于教材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实际教学时数拟多于36课时;

    (2) 教学环节必须到位.教学中至少应采取“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主要指为了消化所学的每一篇课文应做的作业)”、“阅读、写作练习”、“结业考试(或论文)”等环节;

    (3) 教学内容必须到位.《大学语文》所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作了明确规定.对于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的学生而言至少应该在文体知识(包括文言文与白话文、诗歌与散文、记叙文与议论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操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加强.

    (注:本文援引了汉语言大师徐中玉先生的文章的有关文字)


    作者简介:刘贡求(1949-),男,湖南湘阴人,中南大学高级编辑.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71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