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杨志岐:大学语文必修论
【时间:2008/10/22 】 【来源: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1995年第4期 】 【作者: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杨志岐】 【已经浏览3220 次】

    目前,全国多数高校已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都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我们主张这门课应作为必修课,在全国所有高校开设。理由是:

    一、时代的需要

    在当今高智力、高技术的信息化社会,什么是人才智力的最重要成分呢?笔者以为尽快吸收和更好输出信息的能力。即听、读(吸收信息)、说、写(输出信息)的语文能力。所以杨振宁教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美国所有的大学生都要上英国文学课,我认为中国所有大学一年级的同学,也都要开中文课。”杨振宁教授讲的“中文课”即我们讲的“大学语文课”,他强调的是“中国所有大学”正同我们意见不谋而合。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看,越来越趋于整体化。文理渗透、文工贯通、文医联袂、文农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和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流。尽管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但仍属第二文化。它的第一位载体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第一文化。第一文化是第二文化的基础,没有第一文化也就没有第二文化。所以,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预言下个世纪的五件大事中,第三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所以我们说,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开设,实在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天生重要

    华罗庚早在1982年6月20日答《语文报》记者问时,说“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

    为何说大学语文对大学生来说“天生重要”呢?因为大学语文即中文,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国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文化的结晶。语文即语言。语言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还包括辅助语言(以人为信息物质载体的身体语言、神态语言、服饰语言及类语言等)和信号语言(以物为信息物质载体的烽火、旗语、红绿灯、图象、音响、电子语言等)。语文,既可理解为语言文字,也可以理解为语言文章,还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以至理解为语言文化、语言文明。大学语文既是古今中外文学梢品的荟萃与结晶,也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荟萃与结晶。

    人类知识成宝塔型,基础是语言知识。中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科知识。顶部是各科前沿的尖端知识。如果基础不牢,宝塔就难以成熟,即使成就了也会坍塌。

    所以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理工科只能给人以知识;人文学才能给人以智慧。大学语文及其写作是培养大学生智慧的科学,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工具科。

    三、培养通才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人才,一句话,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文理贯通、能说会做的通才。

    大学语文在通才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担负德育重任。从诗经、楚辞、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古代文学到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从文学名著到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等等,无不是用语言文学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潜移墨化思想教育的形象化教材。

    这种极富渗透作用、极富感染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如遵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梯、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等)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担负智育重任。大学语文教材,不仅再现了古今中外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展现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三教九流、社会习俗等广阔的生存教育所必需的社会生活知识。对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大学的智能,都是极生动、极深刻的好教材。根据有关专家研究,科技人才的基本智能有六个方面: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和大学语文相关联。

    3.担负美育重任。我上大学语文,开宗明义就讲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能力。”史—文—美”,以史(文学史)带文(文学名篇),透文赏美,既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顺序,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如讲诗歌,就讲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哲理美、含蓄美、建筑美、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等。尽管对什么是美的回答是容易的,但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是难的;但我仍然按自己对美的理解,将对美的鉴赏落实到美的创造上:让学生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人所有共见中见其不见,用独具的智慧去发现美、表现美。

    总之,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认为,必须将大学语文作为通才教育断不可少的必修课来开设。

    以上我们从时代迫切需要、大语本身重要、通过教育必要三方面,论述了为何要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来开设,下面再就如何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来开设,略陈己见:

    一要更新观念。不更新重理轻文、重硬轻软(指软科学)、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诸多偏颇观念,就不能端正对大学语文的看法。有些人由于看不到大学语文在建构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然忽视大学语文的教学,致使出现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畸形现象:研究生不会写研究论文,大学生不会写大众实用文体。香港大学向传媒界发出的一则电传稿,短短30。余字,意见有十多个错别字,连他们的较长“王赓武博,’5个字也写错了4个。这不是“重理轻文”、“重英轻中”错误观念,所酿造的又一个恶果吗?所以确立“必修”思想,首先必须更新观念。

    二要定位立法。我们要从纵观历史、横向比较中,找到大学语文的定位坐标。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语文的教育。中国尤其如此。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就是以中国语文为其载体和传播工具的。从孔子至今几千年,中国就是通过教学中国语文,来学习、掌握、应用和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本国母语、本国语文的教学的。这种优良传统,我们岂可废于一旦?!

    大学语文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些大学开设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宿,如朱自清、闻一多、冰心、沈从文、王力等为其执教。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门课程还在继续。郭绍虞、章靳以等先生为其编撰新教材。叶圣陶先生为其写《序》:“大学国文的目标就在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1953年后,这门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被完全取消了。直至1977年这门课方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得以恢复,逐渐有几百所高校相继开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规定了大学语文为公共必考课之一。

    大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之所以这样曲曲折折、断断续续,皆因没有给大学语文定位、立法。记得1987年,我到北京参加的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光明日报》提出:“二百多名学者认为大学语文应尽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虽然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学语文仍未尽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这倒启发我们,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才算给大学语文作了正确的定位和必要的立法。

    三要形成制度。诸如:制定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作为大一必修课开两个学期两个学分,或一个学期一个学分。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语文不及格,不能进大学的门;语文不及格,也不能出大学的门。这也是一个可供考虑的建立必要把关制度的建议。

    今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有人还提出大学语文的考核,要像英语那样具体量化、分级过关。专科的英语要过3级,本科的英语要过4级,研究生的英语要过6级。大学语文的考试,也应按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级别的不同要求,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建立必要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既有统死的——统一规定、统一实施;也有放活的。诸如:课程的设置,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实行一元为主、多元并举的办法。如我校,本科一年级统一开大学语文(只是目前,除科技法语专业是必修的以外,其他专业统统是任选的)。在涉外工业管理专业,我们开的是公关语言与写作。在研究生中,我们开的是中国文学与文艺赏析。另外,我们还在各种各类的不同专业,开过汉语与各种写作课,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科技写作、实用写作、文秘写作、应用写作等。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要给广大高校及其“大语”教师,留下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的空间。

    这些设想是耶非耶,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986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