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薛惠芝:让大学语文课在改革中绽放光彩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薛惠芝】 【已经浏览2880 次】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大学语文师资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语言文字载体;审美意识


    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1952年以前,这门课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名称是大一国文。1952年院系调整,全盘搬用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我国高等学校取消开设大一国文课。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使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大学语文课,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恢复开设,其教学目的有以下四点:

    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提升精神文明;
    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此后,大学语文被确定为各类高等学校“基础性的公共课”。大学语文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的现状

    作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在国内高等学校几乎都在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课程,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长期以来,许多大学不够重视这门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将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有的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的学时数减了又减,学生也不很欢迎这门课程。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大学语文课,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课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他们的汉语水平却没有任何要求。这看起来有点荒唐,但却是事实。作为高等学校基础性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2、大学语文课,与后续的专业课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也不高。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的公共课,与后续的专业课有密切联系。学习这类课程有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目的,学生比较重视这类课程,也比较有兴趣。

    3、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很难取得像样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教师老是教大学语文课,在科研上没有成果,也就很难晋升职称。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课教学,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去教大学语文课,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课作为过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岗的优秀教师讲授《大学语文》课,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地支撑。

    4、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初衷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就比较偏科,汉语的读、写能力都较差,就想通过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大学语文课在个80年代初为112学时,现在只有30多学时,还不到英语课的八分之一,仅靠这门课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大学语文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好学坏都不要紧,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

    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课的改革,首先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和任务进行正确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也不是为了培养革命家、思想家。我认为: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等特性。只有对大学语文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表现为其教材的基本内容都是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文学具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容易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的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教育课不能代替的。因此,大学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课堂。

    大学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语言文字不仅是大学语文的载体,更是表达人类思维的载体。任何发明、创造、学说、理论,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要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大学语文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运用这一工具更好地进行读、写、听、说。

    大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具有艺术特征。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品味过程,这一过程自然而然地就体现了大学语文的审美性。

    因此,大学语文的任务,首先要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服务,第二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服务,第三要为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服务。(本站按:语文课自身的任务成了第二位)
 
    三、大学语文课的改革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大学语文的内容、方法、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主要有以下体会:
 
    1、首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崇高的天职,并能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享受到人生乐趣。

    2、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按照中学语文的路子来讲授,也不能按照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程来讲授。大学语文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侧重文学熏陶。

    大学生学习语文如果再像中学时期那样受高考的制约,只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就会使学生厌烦,变成“高四语文”。大学生学习语文课,应当比中学的基础语文更广阔、更深入、更活泼、更开放。大学语文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和要求。教材和教学内容,要打破惯用的文选讲解的模式,将大学语文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讲授,除分析课文外,还要配合课文讲授一些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和如何写作,使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3、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教师要努力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方法。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采用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诱导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了解和使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环境。此外,配合大学语文的教学,还举办了专题讨论、文化艺术讲座、文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影视欣赏等活动。

    过去学生对学习大学语文往往兴趣不大,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习惯于根据教材对课文进行机械的分析。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有了兴趣,学习就主动,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兴趣,学习就被动,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穿插一些有趣的“传说”、“寓言”、“典故”和“故事”,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将美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是艺术品,在教学过程中将它们逐一展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如何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教师讲课时要力争做到“语言美”。“语言美”包括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语言、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音。严密的逻辑是指语言表达概念的确定性、不自相矛盾,语言明确、不含糊其词,遵循逻辑方法来论证思想。规范的语言是指合乎语法规范的语言表达,要避免语序颠倒、词语搭配不当、省略不得要领。生动的语句是指语言能引起人的美感,形象的手法、幽默的方式都可以使语言生动。优美的语音是指音质圆润悦耳、音量饱满,音调高低适度、抑扬顿挫,咬字清晰可辨、不带口头语,发音正确标准、避免南腔北调。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眼光和品位的培养。要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使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4、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的语文知识,储存和传递更多的教学信息,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为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为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通过相关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为诗词创设意境,为散文创设情境,再现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例如在讲授张孝祥的词《念奴娇·过洞庭》时,“多媒体课件”展现了明月照耀下的光洁、明镜的洞庭湖湖面,把学生带入到湖光月色的意境中。“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多媒体课件”教学,取得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意想不到教学效果,将语文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代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5、大学语文的考试,过去一般是由任课老师自行出题,题型一般比较固定,如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分析字词句篇章结构、作文。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不能真正检测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近几年来,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闭卷为文体知识、分析词句、篇章结构;开卷为读、说、写。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使他们过于疲惫,并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多读几本书,多查阅些资料。这种考试方式和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变死记硬背知识为灵活运用知识,真正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技能。

    6、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就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著名学者要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都讲授过大一国文课,大教育家陈垣教授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也讲授过大一国文课;二是正在从事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应当把自己塑造成为著名学者作为努力方向。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广博,要通晓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相关知识。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光是教师努力无济于事,是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校、院、系各级领导都要关注大学语文课教学与改革,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有力的支持;教师应是大学语文改革的主体,学生也要对大学语文改革给予配合。

    高水平的大学语文课,可以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寻求光明,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可以唤醒学生唾弃愚昧自私,凶恶残暴,与庸俗卑鄙行为决裂。让大学语文课在改革中绽放光彩。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63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