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李香珠:阻碍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问题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李香珠】 【已经浏览3123 次】

    内容提要:高校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修课,理应在高校得到大家的重视。而今大学语文教学的情形却不容乐观。笔者以为阻碍大学语文发展的,主要是现行的教学体制、学科定位以及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等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大学语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体制;学科定位;师资队伍

    
    一、大学语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语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上世纪20—50年代初期是大学语文的辉煌时期。全国各地大学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了作为基础公共必修课的“大一国文”(意义同今之大学语文),不仅如此,而且师资力量极为雄厚,如当年的西南联大,知名度相当高的教授,像清华的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北大的罗庸、游国恩、沈从文等都无条件地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50年代则因接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各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专业调整,文理开始分家,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大学语文在高校讲坛上被迫长期中断;而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多年,随着高考的恢复以及众多知名学者的呼吁、倡导,高校陆续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期间又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受社会转型期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观念以及大学语文开设过程中所日渐显现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曾一度停滞,直到90年代中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人们乐观地称之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复兴时期”。

    令专家们“纳闷”的是:到了新世纪,经过十多年全面复兴的大学语文教育,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本该早就解决好的问题如今无可奈何地又成了备受瞩目的问题,在2005年初《文史知识》的“特别关注”栏目里它又被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北大、北师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学者纷纷发表意见。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名牌大学抑或是普通的大学,大学语文还是面临着一种难以摆脱的边缘之境,有的甚至出现了存亡的危机。这的确是耐人寻味。
    
    二、制约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所在及对策

    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入全面复兴的大学语文一直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在经历了一定时间又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后,就又重新凸显出来,影响了其自身的稳步、健康的发展,成为制约、限制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审视目前国内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制约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是教育体制问题

    教育体制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语文》的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时,强调困扰大学语文的首要问题也就是体制问题。他指出: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1],其原因是现在教育界“风气不太好,很浮躁,所有的大学都在奔科研成果指标,基础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更是受到挤压;科研有‘显示度’,就都奔科研去了,教学好坏无关紧要……”。[2]一个教师如果老是教大学语文,是很可能没有出路的,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所以大家的心就不会在大学语文教学上”。因而可以说,体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要想走出尴尬的处境,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体制是“指挥棒”,有利于大学语文发展的政策才能为大学语文保驾护航。因此,决策者制定政策时应对大学语文有一定的“倾斜”,做到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两手都要硬。政策优惠了,体制健全了,才能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因此才能带来大学语文的真正复兴,使之真正承担起它应有的素质教育的重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历史已经早有实践在先:在回顾50年代西南联大等老校的一些做法时,现已86岁高龄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吴小如先生,对当年的名校做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当年众多名教授无条件地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是学校领导和决策人重视的结果,值得大书特书。而去年北师大大学语文教改试验的成功同样令人鼓舞,也再次昭示:决策者予以充分重视并在政策上予以“保驾护航”,是大学语文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的首要保证。

    (二)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

    政策有保证之后,该如何激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疲软状态的大学语文教育,使之呈现出它应有的蓬勃生机呢?这就涉及到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这也是制约大学语文发展的第二个“瓶颈”。关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强调它的语言知识性的,有主张是文学欣赏课的,还有认为它应该是写作技能课,不一而足。也因为定位的不准确,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语文经常被上成“高四语文”,从教材的编写、教法上都延续了高中语文的特点,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有的则将其当作文学课,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渴求;有的则干脆上成写作课,专讲作文技法,显得单调,而忽视其人文性……,使其不能在大学生中赢得良好的声誉。

    现下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多已经意识到它所应当承担起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但许多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或失之片面,或失于笼统,未能给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笔者认为,倡导并主持了北师大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改革试验的王宁教授在对大学语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了准确的定位。她首先否定了“高四语文”补课说,她认为大学语文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首先是让大学生有一个人文修养上的跨越,要让他们成为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在这儿,王宁教授强调的首先是它的跨越性而非补课性——是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过渡,一个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不止是进一个门与出一个门的简单不同,而是一种本质上的跨越;其次,是它的人文性——是第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追求的也是人文素质上的跨越;第三,母语性——它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基础课,在强化母语尤其是大学高级母语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此为桥梁实现人文素养上的跨越。母语性是基础,跨越性和人文性是在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目的,明乎此,我们才能明确学科的性质、任务及目的,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好内容、把握好方向。

    笔者以为,基于这样的一种学科定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其知识的广博性和交融性,而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学讲授或课文分析或作文技法的传授。

    (三)师资问题

    要开好一门课,外部的大环境很重要,而教师则应该是决定课程开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因。由于长期以来体制、定位等问题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也就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问题。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上大学语文课的一般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或者是那些在专业上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水平较低的教师。有的学校中文系有大学语文教研室,但也处在边缘位置。有的……不设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岗位,要开课了就临时从各个教研室找老师来讲……”。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已经开出的大学语文课在大学生中声誉不好,学生觉得开与不开一个样。要挽回声誉,让刚进校的大学生喜欢它又能认真地对待它并能在人文素养上有所提升、跨越,就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

    大学语文在高校的普遍境遇是如此,许多的个案也充分表明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吴小如教授当年的一位学生在多年后谈到大学语文课时,说过这样的话:大学语文“有用也没有用,要看是谁教课”。王宁教授在对北师大新生的一次调查中也发现,学生“要学,想学,就看老师怎么教”,平平常常的话说明教师的好差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声誉,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该由谁来教呢?北师大成功的大学语文教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能胜任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必须是一批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一是要责任心强的,二要有专业特长的,三是要求知识结构宽的,另外还要是深入浅出讲课效果好的,这些是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最基本条件。

    当政策上予以有利支持之后,经过上下的努力终将能形成中文系老师人人以能上大学语文为荣的氛围,让大学语文成为中文系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

    (四)教法问题

    社会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大学教师最清闲,从来不讲教法研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结论是大学教师教法陈旧。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客观、正确,但多少说出了时下大学教师的通行问题,虽说教学的对象不同了、内容也大不一样,不重视教法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一般大学语文的讲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一位教师上完一门课;另一种是由多个教师分块、分专题教授。前者的好处是前后连贯,但存在教师知识储备欠缺,知识面不宽、教学吃力等问题;后者的好处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便于优势互补,不足是分散,不便于统一。

    笔者以为第二种的优势更加明显,更能体现知识的广博性与交融性。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更能发挥教师特长,容易做到深入浅出,且与专业课教学不冲突。而其不足是容易避免的,即通过统一备课,整体安排,明确课程的定位、教学的目的,备课、上课始终围绕课程的这一定位、教学的目标即不会偏离大的方向。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还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不会对教大学语文课的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研究造成负担。

    2.教学方法研究。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其实,大学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更是一畦无与伦比的进行创新教育的土壤。而教法的研究,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教学方法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手段,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要本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显现人的个性,以人的能动性为本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因此教学的目的便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建构,其关键就是要促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因此,教学语言的富于启发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等等都有助于学习的主动与深入,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起点,成为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的桥梁,并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余论
    
    虽然阻碍大学语文发展的因素很多,解决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但笔者仍然乐观地坚信:经过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努力,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子会越走越宽,会在青年学生中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并最终会成为他们终身自觉学习的起点。因为大学语文不仅是大学的必修课,它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J].文史知识,2005,(2).
    [2]王宁.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文史知识,2005,(1).
    
    李香珠,女,1968年10月出生,浙江丽水人,丽水学院人文学院高级讲师
    联系地址:丽水学院人文学院办公室    邮编:323000
    电话:13884385225 0578-2112492(宅) 0578-2299392(办)
    邮箱:sylxz1968@yahoo.com.cn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44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