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吴浩然:从大学语文“选修”看国文教育
【时间:2008/4/6 】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作者: 吴浩然】 【已经浏览2833 次】

2008-01-02

    沸沸扬扬的又一轮选课热潮已平息,作为第一次参加选课的大一学生,我在九月刚领到新书时就问学班,为什么没有语文或者类似的课程,她告诉我语文是选修课。当时甚是不解;现如今,好一阵折腾后终于进入选课页面,见到“大学语文”赫赫然摆在“通识教育”的案头,仍按捺不下心中的不解与不平。
 
    “千万不要选大学语文,要背好多东西的。考试前累死你!”学姐百般叮咛。

    “选那些容易过的,只要交论文就行的那种课——不然你会后悔的!”学长万般嘱咐。
 
    原本在选课前就摩拳擦掌,发誓不选语文心不死的我,在这些以“选课要实际”为主题的劝告面前渐渐动摇起来,最终与大学语文擦肩而过。
 
    我的“选课风波”只是大学语文尴尬的一点缩影,在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师教学成绩越来越追求实际成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啊,想说爱你真的没那么容易。
 
    外语必修,国文变选修

   
    旭日东升时,狮子山广场、教学区周围的草坪上便三三两两聚满读书人,周末放假也不例外。有默默吟读者,聚精会神眉头微蹙;有仰头高诵者慨然之貌不输当年李阳。再看看他们手中的书:《新视野大学英语》、《星火英语六级词汇》、《新概念英语》……再进入书店,各种英语辅导书扑面而来,大有泰山压顶之势;相比之下,纯文艺作品占有的空间小得可怜。图书馆里,借出最多的还是各式英语类书籍,英语专柜总也摆不整齐……
   
    轰轰烈烈的英语狂潮似乎永远不会有消怠之时。那些千百年来令读者齿颊留香的唐诗宋词元曲呢?曾影响几代人的优美散文巨作呢?难道在这个冠以“大”字的校园里,我们的母语——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以其深奥复杂而骄傲——居然仅仅用于日常生活,或者,瑟缩在寥寥三十人的小课堂里?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位专家坦言,“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近年来,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许多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但本国语文教育却可有可无。
   
    英语坦坦然坐拥课表上及学生意识中的重要位置,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足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吗?是因为大学生真的可以用“学不学均可”的态度对待语文吗?恐怕事实并非如此。校园里的通知广告上语法错误屡见不鲜,不少同学连写一张请假条也要抓耳挠腮好半天,如果要写申请书这类东西更是恨不得找人捉刀代笔——面对此景,大学语文真是好钢用不到刀刃上。
   
    不仅在课堂上我们的母语被英语甚至法语日语毫无悬念地打败,生活中语文又何尝不是被冷落的“选修课”。有时间时我们去逛街、去打球、去包夜、去和爱人卿卿我我,就是不肯和书中的大师打个招呼;就是看书,也是报纸传媒大肆宣扬的快餐文学、网络文学、“博得亚洲千万少年眼泪”的所谓爱情小说——还有几个学生愿意“青灯照壁”地研读诗词、细品经典!

    大学语文不济该怪谁

    作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承载着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充实文化内涵的重要责任,如今却落到了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爱学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教学体制的问题。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现在教育界风气不好,很浮躁,所有的大学都在奔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语文教的再好,也很难竞争职称。所以教员往往不愿意教语文。
   
    第二,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只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不降低,学生就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在这种大潮流下,学校在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上作了远远优于语文的安排也是不足为奇的。无论是否乐意,学生都对英语、计算机学习表现出相当的热情,要求不那么严格的语文便被搁置一边。
   
    第三,中学时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倒了学语文的胃口。大家都是从高考走过来的,高中的语文教学不言自明。中学的语文试卷常常让语文能力强的常得不到高分,得高分的又常是极其一般的,学生所谓的学字学阅读学写作,其实都是脱离了实际语言美的机械文字工作,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对语文产生兴趣。
   
    第四,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还是沿袭了中学语文的格式,选一些名著名篇,作些阅读提示,然后是问题与答案,大学语文变成了“高四语文”,难怪学生没有兴趣了。大学语文立足于中小学十几年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在字词句段篇章的深化学习下侧重语文思想的领悟。“只有把语言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高级情感交往、文体的感染能力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母语能力的教育。大学语文要立足于汉语、立足于汉语的审美、立足于汉语的感染来进行。”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博士说。
 
    见微知著,语文教育面临观念危机
   
    定位不明、教材混乱、师资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这些都是促进大学语文融入学生所必须要解决的。种种棘手问题,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也是大同小异。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批驳当代语文教育,指出时下学生的语文基础差、作文用词生涩、语法错误连篇,甚而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英文运用水平。然而学生并不是没有在语文上下工夫,我们都还记得初三、高三时的语文教育,完全就是题山题海,老师学生抱怨连天却又不得不为。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那样的见解层出不穷,但是未能有力度地进行一针见血论的论争,未能对语文教育实践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其实语文教育并非一直让人如此头疼。70年代末,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郑重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情况严重,急需改变。此后,语文教改之风兴盛,在文与道、语与文、语文讲练与思维训练关系认识上取得不小的进展。然而许多做法还来不及开展充分的实践,许多课题还来不及上升到理论上作科学探讨,这股清新的语文之风就被席卷各门课程的“标准化题” 所阻隔。
   
    也许我们认为是高考扭曲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这种责怪并不十分公平。升学考试是指挥棒,在数学物理等其它学科也是如此,国外也如此。能让整个国家的语文教育被牵着鼻子走的,是语文教育观念。    
   
    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支配。从语文教育性质到目的任务、教材教法、师生作用、质量评估、考试方法、课外教育……归根究底都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观念附着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脑中,形成心理定势,教学行为因此逐渐变形,功利性、工具性压过了人文性。
   
    就拿阅读题来说,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分词摘段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题目做完了就扔到一边,学生在思想意义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作文也是如此,由于作文综合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阅读视野,短期的训练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套路,在考试时就不会拖后腿,时下许多学校,一个学期里让学生真正动手的作文训练不过三四次甚至只有一两次,反而是种种所谓的快速作文法、满分作文秘籍之类的东西大行其道。
   
    这种功利性、工具性进入大学,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鉴赏应用方面的人文课程被学生青睐,传统的语文课乏人问津。鉴赏应用写作类课程只能说是语文的一小部分,并不能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博大精神的内涵。
 
    大学语文,任重而道远
   
    要改变大学语文乃至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社会位置,提高它们在现在及今后的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是改改课程表、换换试卷类型便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所学校、一个城市进行教改尝试就会有所改观的。它要求整个国家的语文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提高。
   
    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熹的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要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真正兴趣,这不是指各种各样热热闹闹的读书活动、读书大赛——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深潭,顶多是水面的文化泡沫。我们需要的,是纯净的语言环境,宁静的语文氛围,谦逊的文化导向。
 
    相信做到了这些,大学语文终将站在它本该占据的位置上,继续行使它育人于无形的渗透作用。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希望有那么一天,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看到这句话时,不会面红耳赤。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  吕红
    《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   杨叔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94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