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文化传统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时间:2007/9/22 】 【来源:[青海博客]扎汤格舞 2007-05-15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717 次】

    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自1981年起,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倡议,在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这门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大学生的重视。目前,全国各普通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课程设置目的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培育人文精神以及增强人格力量等几个方面。然而,就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目的依然不清晰。实质上,要实现上述几个课程设置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依赖于文化传统教育。

    人不是普通动物,而是以文化装备起来的动物,没有文化就没有人。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对于人至关重要,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至关重要。无可置疑,是人创造了文化。然而,反过来,文化又创造了人。“我们首先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是,由于一种反作用的结果,文化也生产了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因果循环系统’中,我们决定了文化,而反过来也体验到文化对我们的‘塑造’。”[1]

    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存在。“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产物,被文化所塑造。这也表明了作为文化存在的人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自由是指人能通过创造力去确定文化的形式,必然是指人为所生存的文化世界决定。”[2]

    可见,人与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人不能独立于文化而存在。

    就一个民族来说,之所以成为与其他民族有显著区别的群体,关键是她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了民族的不同。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传统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本土化的问题通过族群、语言、阶级、性别、地域、年龄、宗教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尖锐。既是全球化,又是本土化,造成了当代文明内部的一种矛盾和张力。”[3]

    杜维明先生强调的本土化,就是指本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古有今的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有非常强的继承性。然而,近百年来的中国人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情形令人担忧。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急速转化的社会,文化能力正在消弱,伦理的素质不断被减杀,文化传统被冷落,这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危险的。鉴于此,学者们及时提出了文化中国的观点,这清晰地说明了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让他们领略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实旨,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通过一些人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了较深认识。但就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来说,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从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情况看,编写的教材基本上是选取本民族和国家历代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深藏民族和国家精神,而且体现和传承着文化。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或国家优秀文化传统信息。新时期以来,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高校组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几十种。但基本范式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从中国历代人文典籍中选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一般都是从《诗经》开始选起,经诸子百家、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一直到当代文学以致外国文学,甚至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目十有九同。这充分说明这些篇目经过历史的检验,已成为精品,成为承载文化传统的载体。

    在当前使用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中,都选取了诸子语录,因为诸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谈诸子思想,则中国文化传统无从谈起。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易传·文言》),这些儒家的经典论说,表现出极强的天与人的和谐关系,即“天人合一”观念。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则从情感表达方式和处理事务的原则出发,指出了儒家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主张,即中庸之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些论说又强调了德行对于人与社会的重要性,儒家视德为人之生命之根本,失去仁德即是失去生命之根本。仁德观念也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两个命题,也将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与人格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儒家的“刚健”意识和儒家对君子刚直不阿品格的赞美和颂扬。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家思想从汉代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以后,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思想主体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就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这些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诸子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应该以讲解其语句的简单含义为目的,而应该着重讲透其语句背后所深藏的文化传统内涵。

    再如,大多数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苏轼的《前赤壁赋》。这两篇文章虽然一篇属诗歌,一篇属散文,各自记述和抒发的情感差异很大,但其写作手法却很相似。即写作结构上均是按发现自然景观、描写景观、生情(由所见景观而引起发)、写情的顺序来写。实质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或者说是最为重要的写作模式,完全符合人们的思维结构。这何尝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呢?只要教师能把握住这一点,那么在讲解大多数中国文学作品时就能避轻就重,讲出文学作品的实旨,从而也能使学生把握中国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传统。

    总之,从目前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情况来看,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视野,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但忽视了这门课程所蕴藏的重要富矿——文化传统。鉴于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文化传统的讲授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35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