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支持关于大学语文的问题(学生)
【时间:2007/8/8 】 【来源:博客中国 2007-03-15 】 【作者: 啬狼】 【已经浏览3826 次】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狂呼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以及效果看来,与我们所提倡的文化素质教育相距甚远。作为在校大学生,我看到的是当今高等院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而语文教育则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过级,似乎事关重大,而母语是否达标,却不被看成问题。

    应该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本质上并不是要培养文学家(当然可以培养就最好),而是通过某些文学作品以把握汉语的阅读和写作技能的一种手段。这一点,仅仅依靠当下某些“应用写作大全”是绝对无法抵达的。从这一点来说,语文应是大学的必修课。这里先要说的并不是什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类的大道理,当然我们不反对这些议论的存在。

    这里暂且把那些千秋大业的高论搁置一边,先关注一下现实问题。在这个被形容为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我想摆出一个最为实在、最为眼前的事实——我的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但同学中有不少找我帮忙写或修改文章的人。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这一代的语文教育之失败,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我曾替一位学中文的写过毕业论文,那时还在读高中。那个请我写的人,其水平可想而知。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个案。今年暑假,几位同学转弯抹角的请我帮忙,都是名牌大学的。其中有一篇,实在无法修改下去。她竟然将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观点假扮成自己的想法,表达得煞有介事,咋一看好像一篇雄文,其实全是狗屁不通的东西。

    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我很明白,这种写作已成公式,只是对于任何严肃对待文字的人来说,这是对写作和为人的双重背叛,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最后我把几千字的篇幅删到200多字,再给补上。

    还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确有着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却苦于无法表达。我手不能写我口,是人生一大痛苦,一些有主见的同学宁愿放弃自己独特的想法,而选择借助一些形式化的行文方式或者干脆在网上拉来并并凑凑。如果非要这些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保证只有一部分勉强可以做到清晰,更别说写出具文采、意蕴和个性风格并存的优秀文字了。1980年代可谓天才作家辈出,可是个别文学天才的存在,并不能抵消总体性危机的蔓延。

    大学语文教育走到今日的地步,是知识工具化产生的畸形文化氛围,折射着整个社会对母语教育的漠视。大学之前的纯粹应试教育就不必说太多了,那些分段写大意的教学方法简直是对文学作品的强奸。一名牌大学的同学跟我说,他们班正在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大学的语文”,好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取消。对于这些讨论,完全可以猜到结果,那就是不能取消——中国教育界敢于搞英语过级考试和学位挂钩,敢于进行教育产业化,敢于乱点鸳鸯普搞大学合并,但还是有点理性的,绝不至于胆敢取消大学语文。

    但“语文”竟然被拿出来讨论“要不要”,无论讨论的结果如何,都说明了当今大学对语文的漠视。我无意过渡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英语和中国语文并不对立。但要在本国内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母语的使用能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我们非要去强调,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对中国学生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要求一个幼儿园虽小朋友到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研究生都必修英语且必须过级,语文反而可以被置于一个“要不要”的地位,那还有什么好说呢?要征服一个民族,只要消灭它的文字就可以了。难道我们愿意只懂得“学外语,吃洋饭”而不能“月下联诗惊浴女,花前赏境闻娇喘”么?

    不妨从历史的角度问题:自“五四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以来,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而且,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灾难最深的总是那些喜欢舞弄文字指点江山的人,比文字狱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今呢,文理分科时,往往是理科差得不行的学生才跑去学文科。再加上大学英语“霸权主义”的姿态,使得不少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差不多没有深入了解的机会,还有什么感情可言?我爱咱们的大国,爱咱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啊,可是谁来爱我呢,我总得升学吧?这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轻自贱。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也明确指出:不能停留于强调其重要性,还要正视一些困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首先就是教学体制上的问题。“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加上现在的大学风气不是很好,很浮躁,所有的大学都在奔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所以大家的心就不会放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这是非常实际的。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果“大学语文”不属于必选,如果再加上老面孔,学生不会有兴趣学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教训不是没有,徐中玉就说到:在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建国初在我国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课程随即不再开设,并从此中断了三十年。正常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教训极其惨痛和深刻!

    当代施行素质教育,提倡所谓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不知道八十年代之前的教育算是什么教育(“文革”和“整风运动”前后几年除外),总之,那几代的大学生的知识之宽广,使用文字能力之强,实在是我辈望尘莫及,尤其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去年听社会科学院的杨匡汉先生演讲,他说到,那时的理科生,要是写起文章来,也令他万分敬佩。是啊,如果说那时的大学生都是精英阶层,那我辈最少也应该有将文字用得通顺的能力吧?为何连中文系的学生都让那些教授感叹文字使用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关于这一点,根本不是什么“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风气问题,而今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还有多少?

    有一则消息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解决之道:旅美学者沈睿在描述美国“大学语文”的具体操作之后评价美国的课程设置:大学的教育主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所以,大学中任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或科学的课程,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训练都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都非常强调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学生不但在各种文学课上学写文学批评和分析,在科学课上,也学写科学论文。比如天文学课,学生要写天文观察报告等等。大学四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间断的写作训练过程。并不是学完了一门大学写作课就了事的。

    我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其实先辈们早就示范给我们看了,现在很多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西南联大启示录》,然后要学生写感想。我很明白学校的意思,无非是想要学生感叹什么“以前的环境那么艰苦,先辈们还那么努力,我们条件好多了,在明亮洁净的教室中更要努力”云云。其实这根本就是在舍本取末。真正了解西南联大的人应该很清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自由,大学独立,没有行政治校,老师无须非要按照那些什么标准进行教学,教授深谙“自由思想”之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今日的大学,思想自由是奢想,没有思想可能还“自由”些。

    语文讲究的是灵性,教育讲究的是领悟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培养领悟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们对科学上的思想观念要有追根问底的极大欲望。根据这个标准检验一下,当下的语文教育方法其实比古时的私塾老先生的背诵古法还要差劲!

    《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在体制上创造思想独立的条件,因材施教,才会有“知不足,知困”。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陈序经、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王力、刘崇鋐、雷海宗、姚从吾、毛准、傅斯年、钱穆、王信忠、邵循正、皮名举、向达、张荫麟、蔡维藩、葛邦福、吴晗等等等等前辈们让我明白,教学独立、自由思想,才是大学教育最好的出路。不然的话,别说大学语文,全部都要告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34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