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观点碰撞

王呈伟:也说“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
【时间:2007/8/8 】 【来源:光明网 2007年06月02日 】 【作者: 王呈伟】 【已经浏览3039 次】

    5月14日广州日报刊载《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一文,开篇即谈“老子、孔子还有李太白、杜工部乃至曹雪芹,都没有学过大学语文。他们的语言文字水平不是大学老师通过分析课本得来的,也不是背诵圣人名篇格言得以提升而成为文化巨人的”。言外之意,大学设置语文课对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并无太大意义。

    笔者觉得大学在自己的校园里通过设置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营造出大学生读文学作品的氛围,这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但此举一出即招来社会广泛关注,足见人们对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以及由此生出的弊端已经积怨很久了。

    可是我们不能用积怨来解决现有问题,也不能用另一种急功近利来应对已有的急功近利。就如本文作者开篇就迫不及待地把老子、孔子、李白、杜甫和曹雪芹一气都搬出来,好像我们大学语文课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这些文学巨人一样。悠悠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华民族不就出了这么几位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而我们的大学语文只不过是在一个四年制学校教育里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只不过要完善公共教育中该做的基础工作。为什么要拿如此大的目标来吓唬人?文化言必提经典,文学言必举泰斗,话说得太重本身就脱离了大学公共教育的育人宗旨。

    退一步讲,倘若我们的大学讲台站着的是老子、孔子这样的教授,是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是曹雪芹这样伟大的小说家;那么在他们的指点下,不见得就产生不了大学者、大诗人、大文学家。正所谓“大学,大师之谓也”,在这样的文学摇篮里走出几个学者、诗人或作家又算得了什么?这其实才真正切中问题的要害,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措施还只停留在形式的变化上,项目的增减上,停留在系统工程的起步阶段。就比如前段时间各大学校争相设置国学课,据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也未成气候。我想问题不是出在选的作品不好,而是师资不强,是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们没有把学子引入国学之门!莘莘学子倘连“国学门”都未入,何谈登堂入室的境界?

    要知道先有文学素养的普及,才会有名家的脱颖而出;所以大学语文课的设置不妨先看作是文学“土壤”的培养。老子、孔子的出场正值百家纷起的时代,李白、杜甫的出世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也只有到了明清时代,才有中国小说的繁荣发展。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先要把基础事情做好,有了这份人文关怀,至于优秀人物的胜出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的本身含义应是告诫学生不可止于课本所读,不要限于先生所教,不应囿于学校所学。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基础上,更要从学校教育中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站链接】

    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89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