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李晓梅: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之探索
【时间:2007/7/20 】 【来源:无 】 【作者: 四川警察学院 李晓梅】 【已经浏览3177 次】

2006-5-20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探索

概要: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其重要性在理论上,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上却屡屡遭遇尴尬,举步维艰,如何定位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采取何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语文教师目前应着力探索的重要问题,在此,将提出本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认识、作法和体会,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于大学语文培养目标的定位

1、关于"大学"的定位

原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言:"所谓大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教育者,学生于中学毕业以后,所更进一级之教育也"。

在这里,我非常赞同蔡元培先生所定位的"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就是应有一种平等、民主、科学的学术气氛,师生之间也应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大家在此一方面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并洋为中用,在其之上生出符合我国实情的创见来;一方面继承中华文化精华,并重新审视传统,辨识真伪,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国粹,开拓新路。

2、关于"大学精神"的重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永恒地传承和更新人类文化,而大学处于这一使命的核心地位,虽然由于高校扩招,大学已非精英教育,但建设我国未来的精英却大都出自大学,或者说经过大学熔炉冶炼的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机率成为中国之脊梁。为了履行这个神圣的使命,需要相应的制度、物质、精神传统等各种条件的配合和保证,更需要大学精神的自我重建。审视一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知识阶层,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大灾难面前,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面前,实在没有多少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个人的尊严,这种精神状况的根源归根到底是愚昧,是对人类文明的误解和无知,我们的大学精神不仅来自于对当下处境的焦虑,也来自于对历史上各种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反思。

"精神"指向更宽阔的领域:它不仅是文学的,更主要是理性的;它不仅是人文的,也是信仰的。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话语方式上,汉语思想都需要一种超越"文学思维"、"道德语录"之上的表现形式,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主要的"理性"和"信仰"。

大学语文在大学精神的重建上,应起着挑大梁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塑造现代人格上发挥特殊的功能。人的现代化,主要是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

3、大学语文的目的与任务

(1)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即不经由阅读,我们就无法获得一种人之为人的意识,而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比死更令人难堪的状态。对人类而言,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记忆来定义的。而书正是一种最有力的记忆手段,阅读则是唤醒记忆的魔术。书籍是人类关于文明的记忆,也是每一个文明民族作为种族的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死去的民族,一个不善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对每一个人类个体来说,阅读既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发现丰富完善自我的过程。阅读在我们和人类的优秀份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最亲切的关系,它帮助我们从人类最富于智慧的个体,充满个性的思想和经验中,不断发现我们自身潜藏的品质和能力,由此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自我。另外,阅读所具有的超越时间的能力,总是倾向于将我们引向未来--它把我们自身和时间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引导我们不断走向它所指的未来。

当然,我们说开卷有益,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益无害的。书籍是人类关于文明的记忆,也是人性的角斗场。这里有真诚、美好、善良和智慧,也有欺骗、丑恶、贪婪和蠢行。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阅读。

真正的阅读要求我们投入全部的心智和热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这样的阅读中,一种适当的批评意识是始终不可或缺的。读者的力量就是思考的力量,这样的阅读就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轻松的阅读,把阅读当成了闲暇的消遣。这种阅读根本不可能使我们获得一种人之为人的清醒的意识,还会对这样一种意识形成一种遮蔽,这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

"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人们真正需要的书法后将令人犹如遭遇晴天霹雳的打击,像失去至爱,或犹如被放逐到荒郊野面对无边的孤寂,像自杀过一回。"(卡夫卡)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观,它们展开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前者造就芸芸众生,后者造就伟大的人。学会阅读,不仅指课内作品的阅读,更是指健康有益的各种知识的涉猎,尤其是蕴含人生哲理的社会哲学,帮助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全心智的书籍,在青年时期更应多读,并认真体味,以夯实文化底蕴。

(2)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国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0日《着力提高国民素质》社论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可以说,任何一次失败与失误,低下的国民素质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原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久。

我们的国民与现代人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国民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上: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公德意识薄弱,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失落,忽视心理健康等。而这种情况的改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阅读的审美教育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就应该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精神,人格力量,陶情养性,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召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让学生得到感悟启迪。

同时,大学语文还应有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使学生养成审视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思维,对名家名篇学习鉴赏时,能看到其不足和传统认识评价的偏颇,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专业特色,提高职业素养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总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对象、专业培养目标来实施教学。

比如,作为警察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就应明确一名当代中国公安干警肩负的使命与职责,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意识品质、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方面进行熏陶。教师自身应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特征,深刻领会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深入思考"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应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政型机关的时代召唤,将先进的理念正确的导向融会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明确警察这一特殊职业对综合素质的整体要求,处理好警察职能与健全人格的关系,树立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在日趋复杂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对象面前始终做文明执法服务民众的忠诚卫士。

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

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语文与政治、哲学、心理学及其他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侧重点,也有不同的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大学语文与非中文专业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它通过阅读这一审美活动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行为,因而更多的要从语言艺术的接受美学角度完成学生的审美教育。

1、关于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大学语文教材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从文学史角度建构知识体系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按作品的思想内容题材类编排的华师大出版社出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笔者先后使用了这两种版本的教材,感受是:南大教材确实更具有学术性,对文学史知识较为看重,更倾向于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对教师的文学史知识要求也更高,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材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学生所了解的知识也更多,但由于学时有限,往往事与愿违,无法真正实现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量的教学预期。尤其是不少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对完整建构文学史知识体系兴趣不高,教师有点曲高和寡;华东师大教材相对来讲更为浅显轻便,更容易达到有重点地培养人文精神、增强人格力量的目的,并且教师也可以灵活自如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有较深厚的文学史知识,仍将有些作家作品按时代、流派、体裁相对集中进行比较式讲解,有的教师语言学功底较好,则充分利用"美文"进行朗读教学,进行美文语感培养和赏析,有的教师则利用教材相对集中的题材类型进行专题性人文教育,将课文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情操陶冶,使学生关注社会,加深对社会的洞析瞻望,对人生纵向横向、微观宏观的多方位领悟,以启发学生思维超越局限。

对教材每一单元课文的处理,由于课时局限(授课实际只有五十余课时),笔者对教材提供篇目进一步选择,按精读、泛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进行安排,有主有次有重有轻地组织课堂教学,并综合南京大学华东师大两种教材,适当增删选择,并借鉴其他文学史、论、鉴赏、轶事趣谈等弥补内容的不足。新近接触到的另一大学语文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试图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的原则来制定编辑理念,整合框架结构,划分单元设置和遴选典范文章,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具有新的理念,让学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熏陶中获益更多,这也成为我们借鉴和推崇的较好版本。

2、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理论讲授、朗读教学、讨论延伸三种主要方法,注意精讲多读,多思多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针对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a.朗读背诵。①组织两次全班性比赛并评奖给予鼓励。②每单元的精品诗文要求背诵,教师检查学习委员并对全班进行抽查,学习委员对小组长进行检查,小组长对组员进行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b.课前口语即兴表达(每次上语文课前十多分钟抽四名同学依次上台用普通话即兴表达,可抒发感慨,讲轶闻趣事,也可推荐品评美文,每人次时间不低于2分钟)。

c.专题讨论。针对单元教学主题进行有准备的课堂讨论,要求每个人要形成书面文章,自动上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学完第一单元《品格胸怀》后搞一次主题为"人格、精神、自由"的课堂讨论,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讨论的主题,针对文本,分论题,提出讨论的目的,安排讨论步骤)。

d.鉴赏精品掩卷长思。(写读后感和赏析,对有启迪作用、哲学韵味的作品写读后感,对千古名篇美文写赏析,体验艺术佳境。)

目标:
a.提高精神境界,增强人格力量,训练思考能力,养成思考习惯。
b.提高当众使用普通话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意见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站着思维,用
普通话思维和表达。
c.提高学生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d.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提高艺术品位。

三、教学实践及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学对教师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笔者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悟到最能提高教学成效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对职业的了解和热爱

教师对教师这种特殊职业责任的明确,相关专业知识的贯通,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激情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而自身在知识阅历、人生体会、教学经验方面应有较深厚的储备,当然这种储备是伴随着为师者的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而与日俱增的。教师应该是合格的引路人,在教师做好充分准备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预见走进应该达到的空间,在适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探讨。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发现的乐趣,享受探索的美妙,叹服知识的神奇力量。如果只让学生随意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就失去控制,很可能会一个劲地在没有很好的引导下做出根本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教师的廉价鼓励,虽然让学生充满自信,但这种没有底气的盲目自信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好的作用。当然,教师又不能自以为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应当是倾听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还应该真诚热情平和地教学,与学生沟通交流,心灵的相通使师生拥有了共同语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氛围就变得生动、民主、合作,完成预设的目标。

2、大学语文中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大体分为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语言素养既是指教师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也指语言的准确、优美、生动、贴切和朗读教学的能力,不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史(含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的了解、文学理论的基础,阅读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也不可能使语文课活色生香。有的教师在讲大学语文时过多地讲趣闻轶事和文学史知识,而使文本的教学偏于荒废,有的教师又只将作品作简单的朗读处理,这都是不当的。

当然,要根据作品本身的特质,有所倾斜,重要的作家流派文学现象要作提示,优美生动便于朗读的作品应多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这些都不能忘了主题的思想倾向,不失时机适度含蓄地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社会,以培养人文精神。

3、克服职业倦怠

现在有一种流行病:"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可能开始的几节课师生都有一种新鲜感,效果还不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觉得枯燥乏味,不过如此而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有的学生还认为中学老师还讲得细一些、深透一些,更觉得没有了兴趣。让师生都从这种倦怠中走出来,是不易的事。

首先,要用心感悟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而且要用心感悟每一个日子,每一节语文课。不要千篇一律大而化之,不要陈词滥调、空话连篇,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重点、主题、特殊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有不同的特色、风格、亮点,每一个日子有每个日子的师生的心情、关注的焦点,每节课有每节课的韵味,每班学生甚至每个学生都有其需要特别关注留意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课前口语表达、授课中,学生讨论、练习、朗读中发现其契机,使语文课变得有声有色,有针对性、有活力。

其次,带着快乐上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才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才会亲近你、喜欢你。在课堂、生活中与你互动交流,才能逐步构建合作、探究的自主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是神圣力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不友善的心灵的一种危险疾病,既影响心脏,也影响神经。"有时学生的表现不佳,很可能让教师窝火,进而影响情绪,影响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师生情感的疏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低落。要知道如果学生的心灵出了毛病,那么这邪恶首先要靠善良来驱走,所谓"仁者无敌"。

再则,营造宽松的软环境。和谐的人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深刻的内省有关。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来自于工作的成就感不足,大学语文在高校是"豆芽"学科,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考查课,学生把它作为休闲课,而且教大学语文的老师在科研成果和职称评定方面都不如其他专业课和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老师那么容易,因为太"滥贱"了。其实,不是一个非常优秀、渊博、完善的人是上不好大学语文课的,而且,大学语文带给学生的虽不是唾手可得的好处,却是影响一生受益一生的财富。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将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作为学校培养人才"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重点来抓,学校学生处也应配合大学语文教学以砺炼学生的素养,成立"普通话协会"、"书法协会"、"演讲协会"、文学社,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诗文创作比赛、辩论赛,进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等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作为教师也应不只埋头教学,还应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进行思考,实行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之乐,教师应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多读书、勤学习,培养出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为缓解工作不良情绪创造一个休养和营养的平台。

4、进一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改进教学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也似乎成了"游戏的一代"。信息的便捷与丰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而且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体系的积极性锐减,因为任何东西好像只要打开电脑即可获得,甚至连说话写字都可省了。布置一个讨论话题,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询、下载资料,而自己静下来独立思考,自己写自己所感所悟的时候少了。这种严重的依赖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退化。另外,学生最感兴趣的似乎就是上网,上网时间最多的也就是聊天和打游戏,为此可以废寝忘食。学生的味口也变了,似乎只对荒诞滑稽调侃性的话题和语调感兴趣,而"崇高"、"高尚"传统文化里引以为荣的东西在其心目中却往往失去了光环,变成"假打"。面对这种情况,教政治课的老师犯难,教大学语文的老师也头痛。其实,在这种"游戏人生"、"无聊空虚"的背后是学生信仰的缺失,理性的淡化。同时,也是我们社会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必然影响,这也给大学语文课提出了挑战。没有孤独空虚的体验就不会走向思考和成熟,因此,做教师的应真正了解、理解、关心学生,明确他们的真正问题所在和关系其人生的重要话题,让学生参与这种反思和觉悟过程,让他们早日走出迷惘和空虚混沌,感悟生命的意义,弄清真正应该学什么。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就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让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感受到社会赋予的责任和自身的使命、生命的真谛,其次才是培养语文素养。因此,应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翻阅相关书籍、报刊,如《大学精神档案》、《人的现代化》、《青年文摘》等,首先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再研究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这样大学语文就成了一种开放型学科。既与师生的心灵世界相通,又与社会现实相连;既重文本研究,又重课外延伸。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12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