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革新
【时间:2021/11/1 】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9期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940 次】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路径,大学语文本身也具备“学科交叉”的优势。在新文科建设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下,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深入且具体地研究大学语文的“形式与内容”问题,发挥大学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形成全学科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大学语文;学科交叉
 
2020年11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路径,大学语文本身也具备“学科交叉”的优势,因此,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具体研究大学语文的“形式与内容”问题,发挥其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形成全学科的语文教育。
 
“学科交叉”对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新文科建设指向的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因此,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文科教育秉持“文史哲不分”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格养成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着近代学科体系引入我国,分科教育的新学制逐步建立,当时主要包括理、工、农、医、文、法、商七科,学界称这个转变为“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四部”指的是“经史子集”,并不是严格的学科分类,只是传统书籍的分类。“七科”之中的“文”,指的就是文科。可见,中国古典的传统教育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而今天我们要建设“新文科”,绝不是要否定“老文科”,更不是要回到“文史哲不分”的传统教育,而是应该认真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实现更高层次的学科交融。
 
当前,推进新文科建设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机遇。一方面新文科深深根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更新与调适;另一方面,新文科同时也深深根植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各种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工程、虚拟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发展。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必然要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新一轮的学科交叉发展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大学语文在学科交叉发展中具有天然优势
 
如前文所述,中国古典的传统教育中,文史哲不分,文科教育整体上是“大语文”教育。因此,大学语文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在学科交叉发展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百多年前,西学东渐,中国引进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原有“大语文”里的内容,逐步发展成多个学科。1904年,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其《学务纲要》中提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这重点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现代学制之中,任何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科,都以语文作为基础,甚至连外语学科也不例外。
 
从学科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在新文科建设的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在现代大学里,学科划分与课程设置较为细致,尤其是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大学语文的任何主题单元,通识教育都能开出专门的课来。所以大学语文不能上成内容课,如果上成内容课,必然和其他专业课和通识课重复。在20世纪80年代,匡亚明等教育学家就撰文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包含文、史、哲、经、政等有关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学科。例如大学语文必须选修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但又不同于文学课。因为它不专门去探究文学课必须探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等等,主要只在于培养和提高应用文字作为表达思想工具的能力以及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又如大学语文必须选修一些代表性的史实、史论、人物评论等篇章,还要选修一些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品德修养、治学方法的篇章等等。总之,大学语文既以人文科学内容为主,也有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既以中国的为主,也有些国外的东西。其内容虽广泛,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线是可以培养、锻炼、提高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必要的阅读古文能力);另一条线是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品德端正、治学为人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用这两条线贯穿起来的内容广博的大学语文,确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边缘学科,必须按照它自身的规律作为独立学科存在、发展下去。”这段论述中的“边缘学科”,实际上是“交叉学科”的意思;这段论述也较为准确地体现了现代语文学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进大学语文教学革新的路径
 
根据学界的探讨,新文科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变革、国家重大战略对高级文科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等。因此,新文科视野下的学科交叉并不是简单的文理交叉,而是要精准对接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此为导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以突破传统的专业壁垒,消除学科发展障碍。在新文科建设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下,大学语文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教学革新。
 
第一,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学科交叉的宏观视野,现代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一直没有定论,语文课经常成为“内容课”,致使学科交叉变成了学科错位。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要厘清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明确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的“形式与内容”关系。国家可以通过确立重点项目进行招标立项,尽快填补学科理论方面的空白,完成《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等学科重点著作。
 
第二,深入研究大学语文的“形式与内容”问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们推进大学语文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要深入思考:引进这一内容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作用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例如,在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大学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并热爱高雅的文学语言,学会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状态。此外,大学语文还要研究自身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要深入思考对于《论语》来说,哲学课怎么讲,大学语文课怎么讲;对于《史记》来说,历史课怎么讲,大学语文课怎么讲;对于《诗经》来说,文学课怎么讲,大学语文课怎么讲。对此,我们要研究大学语文课如何凭借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从各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大学语文要成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工具。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不能只有文学的内容,还要引进其他各学科的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其他各学科服务。可以说,大学语文是大学各专业学习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必然要完成大中小学衔接,在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大学各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学科交叉不是单向的,在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其他各学科也都将形成学科交叉的理念,所有学科都将自觉承担起母语教育的责任,即“全学科的语文教育”。例如,原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曾提出“史源学的教学法”,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要求学生抄写一篇史学著作原文;第二步,进行断句、标点;第三步,找出文章中史料的来源,考证出文中人名和故事的出处;第四步,考释文章隐晦之处,或纠正史料引用中的错误;第五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文章,题为“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之类。这样的历史课,实际也就和语文学科发生了交叉,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作者何二元,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原载2021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李石纯  王弘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5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