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马银华:《大学语文》视域下李清照文化品格的现代性启示
【时间:2018/5/17 】 【来源:浙闽年会 】 【作者: 马银华 郭伟宏 王爱侠 李志浩(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已经浏览5365 次】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代词宗”李清照可谓是一枝奇葩。她不仅贡献出了一大批千古传诵的优秀诗词作品,还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启迪着一代代中华女性的精神成长。其词作不仅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而且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品格和道德的感召力。我们可将其作为实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典范对象,结合当下大学生思想文化语境,使其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文化品格的有益元素

关键词:大学语文;李清照文化品格;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代词宗”李清照可谓是一枝奇葩。她不仅贡献出了一大批千古传诵的优秀诗词作品,还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启迪着一代代中华女性的精神成长。其许多名篇佳作不仅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而且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品格和道德的感召力。受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她,同时又以独特的文化品格丰富并构建着中华传统文化

一、志趣相投、情意相通——李清照爱情观的现代性启示

在新世纪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大学生的爱情观念常常受到世俗社会信息的影响,甚至有出现“在宝马车中哭泣”的选择,而当我们阅读李清照诗词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佳作时,才会发现,真正幸福的爱情在于志趣相投、情意相通,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中,爱情双方的琴瑟和鸣正是人生幸福所在,这种幸福与人的品格息息相关,却并不一定与财富相联。

李清照不仅找到一个爱她疼她欣赏她的如意郎君,更重要的她与她的如意郎君赵明诚都热爱文化事业,热爱古籍书画,“夫妇擅朋友之胜”两人志趣相投,一起整理金石古籍,致力于古籍文化的传承。赵明诚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身上并没有沾染一般纨绔子弟的浮浪习性,而是一位勤奋好学、情趣高雅的有志青年,“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脱衣市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1]。这爱好与博学多才、从小饱读诗书典籍的李清照自然一拍即和,相得益彰。与一般柴米油盐式世俗夫妻不同,他们两人可谓是一对情趣高雅、志同道合的事业型文化伴侣。特别是在山东老家青州归来堂十年中,他们排除外界种种干扰,摒除杂念,专心致志,同心协力,致力于喜爱的金石文物事业。每得到一部古书碑刻,他们都会兴奋不已,两人一起共同校勘,核对,登记,入册,一直忙到深夜,乐此不疲。

李清照的博学与才情赢了得赵明诚的真心敬爱。在朋友为李清照31岁所绘小像背面,赵明诚郑重题写了“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的十六字金言。这一题词,可说是赵明诚对李清照人品才华的充分肯定,李清照出众的才情与端庄高雅的情趣,使赵明诚内心充满了欣赏与厚爱之情,从心底里把李清照视为自己归隐生活中的最佳伴侣。而得到这种欣赏和厚爱的李清照,反过来又助成了赵明诚的学术事业。她不仅与赵明诚共同整理、校勘那些堆积如山的金石书史,还以自己博闻强记的知识学养协助赵明诚别疑辨伪,以出色的文字功底,为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行“笔削之功”。《金石录》一书是赵明诚的学术著作,同时也凝聚着李清照的心血,可说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协作的爱情结晶,他们是生活中柴米油盐夫妻,更是携手并肩、志趣相投的事业伴侣。正如宋代学者洪迈所说:“东武赵明诚德甫……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2]明代江之淮也特别提到:“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3]

李清照的爱情生活充满着高雅的文化气息。李清照对丈夫之爱,专一而又真诚,由此爱心生成的情爱之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更具有纯洁的情感美和高尚的人格美、伦理美。我们知道,相互理解、信任和体贴,是真诚爱情的基本内核。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不仅志趣相投,而且情意相通、心有灵犀。在分居的日子里,她在忍受着对丈夫思念之苦时,也分明感觉到丈夫同样忍受着思念之情的煎熬: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深婉的相思词,怅然若失的神情,显示出她为离情别思所苦的心怀。她相信赵明诚与自己一样承受着这种相思愁苦,他们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共怀一种相思,同在两处忧愁。她对彼此的相爱,怀着无条件的信赖。在这里,词人把自己相思愁写得灵动鲜活,犹如会游动的精灵,赶不走,驱不散。难怪后人激赏此词有“有吹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这除了叹赏其意象选择的芳洁幽雅,也含有对其纯粹情感品质的赞美。

二、突破传统、力争上游的人生追求——李清照事业观的现代性启示

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曾借《伤逝》一文表达了子君在没有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的状况下走向死亡的悲剧,我们可以把这篇小说当作现代女性的警示录:事业的追求是一个人特别是女性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

当我们回顾近千年之前的李清照人生足迹时,我们更加理解了她的精神追求,并深深懂得了这样的一个人生真谛: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源头来源于一个人对于事业的追求。

清照身上没有封建时代一般女性的卑弱柔顺、低眉顺眼,而是充满自信,不甘服输,散发着锋芒毕露、力争上游的英风豪气。清代学者沈曾植曾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4]

(一)闺阁之外的“鲲鹏之志”

李清照的生活空间虽然只能局限于家庭闺房之内,但她的胸怀志向却在闺阁之外。她有一股齐鲁人特有的豪爽之气,可与苏轼、辛弃疾一样的豪迈词人比美,没有秦观、柳永这样婉约词人的钗粉气。这丈夫气与“鲲鹏之志”在《渔家傲》一词中有很好的展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在这里化用屈原、杜甫、庄子等人的词句比喻自己不凡的志向抱负。用屈原“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抒发自己热烈追求理想的博大胸怀;用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表明自己并不仅仅满足作几句惊人的诗句,而是有更远的追求与抱负;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表示自己像背负青天、志存天地的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远举的“鲲鹏之志”。确实,这首词意象阔大,境界高远,没有一般闺情词的钗粉气。若没有这样的胸襟怀抱,应是写不出这样豪迈大气的词作。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就非常推崇李清照这首词,认为这首词充分表示了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5]明代学者杨慎读完这首词作后也曾感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6]认为李清照词可与秦观、黄庭坚这样的大词人争雄。

(二)志向高远 月旦名家

古人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李清照把诗文创作“立言”作为人生的志趣追求。为此,她精益求精,处处争先,押险韵,求奇句,“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形成独特不俗的易安体。如《如梦令》中“绿肥红瘦”,《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不易得的佳句,也是她不断推敲琢磨、精心构思的结果。宋代周辉在《清波杂志》一书曾对李清照雪天循城觅诗的故事有详细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形象展示了她这种专注求精的性格特点。

“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7]李清照突破传统、力争上游的创作追求还表现在《词论》一文中。《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词学论文,充满了质疑名家、挑战权威、自立学说的锐气和胆识。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对北宋词坛诸位名家之作,一一进行点评,并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创作的缺点和不足。如评论柳永是“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评论苏轼虽“学际天人”,但是所作歌词却“不协音律”,“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批评晏几道“无铺叙”、秦观“少故实”等等。挑战词坛前辈权威,不可谓不大胆,所指缺点,击中要害,不可谓不敏慧。从宋词词体发展角度看,在当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论断,大有舍我其谁的词坛革新之胆识与勇气。为此,引发清代一男性学者裴畅的大为不满:“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8]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李清照这种“以乐府名家”的“狂妄”想法,也恰恰说明她对自我创作才能的高度自信,展示了其身上常人所不具备的创新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心理品质。

三、坚守自我、顽强通达——李清照苦难意识的现代性启示

人们常常把现代生活喻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确,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生活的不断变换与更新,对于大学生来说,迎接挑战并且积极发展自己成为他们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阅读李清照,我们会发现她虽然生活在近千年之前,但是在这位女词人的精神世界中,从来都有一种直面生活的强大勇气和敢于挑战苦难的过人胆识,她面对困难时“坚守自我、顽强通达”的优秀品质,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楷模。她做事不受社会礼俗约束,不为社会舆论左右,敢于挑战传统,超越礼俗,坚守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突出表现在赵明诚去世后再嫁张汝舟以及又与之离异一事上。

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事故之后,想再嫁一个知心人,为自己寻找后半生的情感归宿,也符合李清照性格:遵从内心情感需求,不受传统文化“好女不嫁二夫”约束。而一旦发现张汝舟品行不端、只是贪念她手中的金石文物并对她时常实施家庭暴力时,心高气傲的李清照便表现出特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气,决心与张汝舟决裂。即使对簿公堂、为此坐牢、吃官司,她也毫不苟且软弱:“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9]

也许她根本就不考虑什么名声影响,她只尊重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意愿,活得真实、本色。这件事充分显示了李清照不同常人的奇特之处,坚守自己情感追求,不压抑个性,不苟且偷生。

更令人惊叹称奇的是,李清照这位奇女子,在经历这次纷纷扬扬的再婚、离异的人生变故后,并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一蹶不振,更没有自轻自贱,自甘沉沦。在大病一场后,她强忍悲痛以顽强的毅力活下去,并打起精神继续整理曾经与赵明诚共同从事的金石事业,最终完成《金石录》全书并上表朝廷。

不仅如此,这位历经了一系列人生磨难而志不屈的女性,对人生的穷达得失已了悟于心,思想变得更加通达而睿智。特别是对于一生殚精竭虑、视之为生命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流失殆尽一事,并未产生小儿女般的患得患失与斤斤计较:“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10]此时词人犹如一位得道的智者,“心无挂碍”,淡然达观,以前视若生命的所谓贵重文物在她眼中已变得无关紧要。

“凤凰涅槃”的词人晚年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生活着,并努力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她力所能及地尽一个文化人之责,做着文化传承的事业。出于一个文物收藏家的责任,她在67岁高龄时(1150年),先后两次去拜访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请他为她手中所拥有的两幅米芾的字帖题跋:“易安李清照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临顾,中有先子留题,拜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句,比黄金千两耳。”[11]

李清照也曾想授徒,把平生积累的诗词创作经验传授给有慧质的后学晚辈,使文学文化事业薪火相传,可惜她看好的那位孙姓小女拒绝了她的好意,并说出一番让她无可奈何的话语:“才藻非女子之事也。”[12]而大文学家陆游在记载这段言行时居然也用赞赏的口吻,可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这也从另一侧面进一步印证了李清照这位奇女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是多么的超前与超越凡俗。

台湾学者钟玲先生说得好:“李清照的诗、词、文、赋呈现各种面貌:时而豪放、时而妍婉、时而锐利、时而典重。她的为人当然有时可能娇柔温婉,但根据宋人有关她的描写,她却是位刚强、好胜、活力充沛的女子。”[13]

四、关注社会、心系社稷——李清照家国情怀的现代性启示

一个人能否具有家国情怀,是其胸襟格局阔大与否的最好证明。有大格局,方能有大作为,才可更具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把服务于家国天下当作一个有修为的人的终极追求。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小我”观念盛行之时,对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大格局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李清照就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有大格局的人。靖康之变改变了宋朝的历史格局,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后半生。国破、家亡、夫死、财散的悲催体验,漂泊江南、流离失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苦难经历,磨砺锤炼了这位奇女子的坚韧意志,玉成了一个胸怀天下、关心国是、达观睿智的文人李清照。

“凤凰涅槃”的词人超越了一己的悲苦,不再有小儿女的顾影自怜、患得患失,而具有了历史上文人士大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大爱与家国情怀,这正是李清照深受齐鲁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影响的结果。心系社稷、志在恢复的李清照,自己虽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报国,就用诗文的形式,通过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来表达她心中的爱国情怀。如《夏日绝句》中通过歌咏“盖世英雄”项羽的凛然气节,来讽刺南宋政权的苟且偷生、不思进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打马赋》可谓是千古奇文,通过歌咏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以寄托她上战场报国杀敌的理想。在这里,作者借博弈之事,引用了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勇壮之举,热情地赞颂了桓温、谢安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结句“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14],更是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感慨。

公元1133年,即宋高宗绍兴三年,宋金战事稍息,建都临安(今杭州市)的南宋朝廷欲与金国讲和,此时51岁高龄的李清照听说朝廷派大臣韩肖胄作为外交使节前往金国,有感于北方家乡的领土失陷,朝廷奉行投降主义,一味逃跑,便写下了两首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诗作《上枢密韩肖胄》,以寄托自己像男儿一样驰骋疆场、抗金复国的雄心。在诗中,李清照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表示了关切和怀念与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15]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是当时历史的受难者:“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平民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难民的生活情感的代表。她虽说没有直接表现当日的现实事件,但她所表现的却是当日千千万万的国破家亡的民众的痛苦精神。”[16]一个人若不经历生活的锤练、磨折,就很难从本质意义上认识人生与世界;反过来说,一个词人只有在历经苦难后而依然精神不垮、人格挺立,才可称得上是词坛大家、一代词宗。

李清照作为历史的受难者,生命苦难的体验者,超越并战胜个人一己之苦难,不仅创作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蕴含社会价值与人生悲剧美的佳作,而且以独立人格展现了中华儿女忧国忧民、关怀国家命运的文化品格。这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17]“奇女子”,她身上那高雅的志趣、不俗的见识以及顽强的生命意志、心系国家社稷的阔大胸怀,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世的文人学者憧憬怀想。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素养。因此,对于中华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文学大家及其经典作品的解读,便成为这门课程进行大学生品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李清照可谓是一枝超凡脱俗的奇葩,她一生爱花惜花,常常用花来寄托她那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和人格精神,以花喻志。她笔下出现最多的是象征君子高洁品格的梅花、菊花、桂花等。花品即人品,花的清雅象征人的不俗。无论“花中第一流”的桂花,还是“不与群花比”的梅花,正是李清照这枝“女人花”超越凡俗、情趣高雅形象的生动写照。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不世出的女性创作奇才与文化学者,其身上所展现出俊逸洒脱、高雅不俗的个性品格,突破传统、力争上游的创作追求,坚守自我而又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关注社会、心系社稷的家国情怀等等,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她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格,也是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取益典范,对今天大学生道德示范与健全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品格塑造的有益教育元素

 

参考文献:

[1][10]李清照.金石录后序[A].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09,211.

[2][3][4][6][8][11][12][17]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4:9,56,158,35,87,8,10.97.

[5]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83.

[7]李清照.打马赋序[A].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51.

[9]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A].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29.

[13]钟玲.李清照人格之形成[A].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李清照研究[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19.

[14]李清照.打马赋[A].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59.

[15]李清照.上枢密韩佗胄[A].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93.

[1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46.

 

作者简介:马银华(1965--),女,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郭伟宏(1979--),女,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爱侠(1968--),女,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志浩(1989--),女,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丁香路3500号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8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