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课文赏析

姚桃娟:以《诗经》选读教学为例谈医药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时间:2018/5/17 】 【来源:浙闽年会 】 【作者: 姚桃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已经浏览2831 次】

本文摘要:以《诗经》选读教学为例,探讨了医药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认为:从“读”和“说”两方面来设定《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通过读说结合,锻炼培养大学生“说”的勇气与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通过读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对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素质目标;结合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

关键词: 《诗经》选读  《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产生的时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最早的诗歌距今约3000年。孔子这样评价《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经》的意义和价值。《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有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比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早,在本草学研究中常被引用作为佐证。因此在以医药为专业特色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诗经》选读是作为语文与药学结合的最佳点来设计展开的,由此再思考探索医药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诗经》选读的诗歌有《芣苢》《采葛》《黍离》《蓼莪》《七月流火》。课堂教学以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的名字出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由,引出欣赏《诗经》中名句,接着简要介绍《诗经》产生的时间、区域、篇数以及孔子的评价,突出《诗经》“愈古老,愈美丽”,强调现代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能读懂三千岁诗歌,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引以为自豪的;再进行具体篇目的教学赏读,交流如何朗读欣赏《诗经》。

诗歌与本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诗歌是生动、美丽的,而本草则是美且有用的,两者珠联璧合,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民族性的国药文化载体。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突出“左手是诗经,右手是本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的朗读,欣赏《诗经》的文学美、人情美、人文美,学习体会《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人与草木的紧密关系,学习其中所包含的本草文化。如《芣苢》一诗,这是一首劳动的歌谣。通过朗读,体会古老歌谣的韵律美、节奏感,认识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劳动情景。同时从本草角度理解此诗,增加诗歌朗读欣赏的生活真实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读懂诗的情感抒写。“芣苢”即车前草,车前草叶子为基生,从“采之”“掇之”“捋之”等几个表示采摘动作的动词分析中可见,古人所采的是车前草的籽儿,而并非是车前草的叶子,由此增加了生活的真实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由诗篇可以认识到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采集、利用车前草。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古今人类情感、价值的相通,基本生活内容、生活体验的相同,淡化对难字难词的着力,从而建立起引发情感共鸣的平台,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唤起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同时让学生体会掌握读懂、欣赏诗歌的方法及应有的态度。最后布置学生课外手绘《诗经》里的植物,要求抄写相关的诗句;课内讲解《诗经》里的植物,要求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著作的引用。

《诗经》选读教学设计教师导《诗经》,学生读《诗经》,绘《诗经》,讲《诗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方法,唤起大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起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通过读说结合,锻炼培养大学生“说”的勇气与能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运用恰当,学生喜闻乐“读”,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由《诗经》选读教学案例,笔者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作了再思考。

《大学语文》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看似不成问题,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还是存在问题,尤其是“为什么教?”的问题模糊不清,影响着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影响着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总体及单元设计,也影响着教师对课程教学规律的总结把握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得课程教学成为缺少方向目标或方向目标不明的一种活动。

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经过基础教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停留在浅表的层面,理解感受不深不切。

二、机械阅读,“答题式”阅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审美体验,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趣味比较低级。

三、基础教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缺少在一定场合的口头表达训练,在表达的主旨、条理、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欠缺,相应地影响了语文写作能力。

四、《大学语文》教学时数的缺少,一般只有一学期,每周二课时。

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既要有隐性的目标,更要有显性的目标,只有笼通的隐性的目标,课程教学的目标过于“虚化”,课程教学就显得“大而无当”,可有可无。那么《大学语文》教学显性的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是围绕着“读”、“说”来确定,“读”、“说”是语文这门课程教学的两个关键词、也是语文教学定位的标杆。而《大学语文》中“读”的教学着力点并不在于提高其“读”的能力,却在于优化大学生“读”的态度、方法,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其“读”的兴趣。再则,通过读说结合,促进大学生的阅读、内化和呈现,并补上“口说”这一课,提高在一定场合进行口头表达呈现的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夫子指出了学习三个递进的层次:知之;好之;乐之。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优化学生“读”的态度、方法,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其“读”的兴趣?《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等特点,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课程的特点、优势,回归诗文朗读传统的“原生态”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门课的文化魅力,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从而“好”这门课,“乐”这门课。以所选诗文本身所固有的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等特点,教师用心用情设计教学模式、方法,完全能吸引大学生做到这一点,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和态度。

第一、突现课文的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创造性等特点。通过学生直接的朗读,直观地感知诗文打动人心、教化人心的特殊力量,以诗文本身所固有的人文性、文学性、美学性即活泼泼的生命力、丰富真切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朗读是学习诗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朗读,体验重温诗文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并通过课堂朗诵呈现,使朗诵者和欣赏者从心里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让学生自然感觉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起阅读兴趣,如《诗经》的朗读。

其次,以各种形式呈现诗文,增加诗文的“美值”。在课文阅读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手段,配上画面、音乐、自制视频;或以漫画、课本剧、自编歌曲等多种形式,解读诗文、呈现诗文,增加诗文的“美值”,丰富视听感受。在此过程中,课本就成为学生再创造、再呈现的“脚本”,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和呈现。这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对诗文的再创造、再呈现,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丰富了诗文所包含的意义,增加诗文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享受和教育。

第三、读说结合,课堂上让学生解说呈现课文,锻炼大学生说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由学生组织、学生主持、学生呈现、师生共同分享、评分,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贴近性。如布置开展“晒一晒《诗经》里的植物”讲解活动,读说结全,提升学生上讲台“说”的自信和勇气,提高学生上讲台“说”的能力。学生能说出来,呈现出来,往往表明对诗文的阅读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到位。而对重点、难点,教师再加以点拨性讲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在口头表达训练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礼貌用语、礼仪规范以及良好精神面貌的要求,做到自然大方。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环节、方法等设计才有了方向,有了依据,《大学语文》教学就能“落地开花”,结出看得见的果实。在朗读和呈现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通过读说结合,促进大学生的阅读、内化和呈现,并提高大学生口头表达呈现的能力。而这将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由《诗经》选读教学案例思考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笔者认为:

从“读”和“说”两方面来设定《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优化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唤起大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趣味,通过读说结合,锻炼培养大学生“说”的勇气与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通过读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对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素质目标;结合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

作者:姚桃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联系电话:13967842668,QQ:137555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2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