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相关文章

大邹洪锦: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的关系
【时间:2015/11/26 】 【来源:金田 2013-01-15 】 【作者: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邹洪锦】 【已经浏览2108 次】

    摘  要: 有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忽视了应用写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不是应用语文,应该坚守自己的人文倾向。面对这种现象,本文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争论缘起:大学语文是否忽视了应用写作?呈现两方面针锋相对的观点。二、争论背后: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分析造成这种争论的深层次原因。三、解决争论:大学语文的“体”“用”之分。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本体”和“应用”问题。提出应该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方能解决争端,对大学语文的讲授和学习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课程定位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一直处于尴尬地位。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它没有专业课更受重视。作为公共必修课,它又没有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目标明确。就像有论者指出的:“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爱教,学生不喜欢,觉得它不不过是高中语文的重复,被戏称为“高四语文”,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在另一些人看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无非是诗词鉴赏,作品分析,尽是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一点都不实用。有些院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或独立学院,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虑,干脆把大学语文改成应用写作课,即使名字不改,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往这方面倾斜,于是大学语文就上成了应用写作课。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牵涉到对大学语文如何认识的问题。大学语文是否真的忽视了应用写作? 大学语文到底该如何定位? 大学语文的“体”是什么? “用”是什么? 只有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解决之前围绕着大学语文产生的种种误解和争论。

一、争论缘起: 大学语文是否忽视了应用写作?

    关于大学语文是否忽视了应用写作,有一派观点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如莫恒全在《“大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反思》一文中就举了一些个例子,说是在江苏省人才市场举行的招聘会上,80多个文科毕业生在应试中竟没有几个能写出一份完整的邀请函。莫恒全由此得出结论:“尽管过去各种‘大学语文’教材也曾把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目
的,但由于指导思想还不够完善,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有论者认为应该加强大学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如赵雪梅认为:“当前简便易行且富有实效的,是要通过大学语文教改来加强应用文教育,在教材中充实规范应用文文体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应用文写作实战训练。”还有人直接将其落实到教材改革中,认为应当“由各学校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自行编写出一本应用写作简明讲义。”将高校学生常用的实用文体如请假条、经济条据、启事、通知、海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等纳入教学中来。如此一来,“大学语文”真的就变成了“应用写作”课了。

    另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大学语文不能只注重应用写作。如张雪莉认为: “有些专业舍弃‘大学语文’而仅开设‘应用写作’或者是‘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这种‘一叶障目’的思路不仅难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更是客观阻碍了‘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而大学语文研究专家何二元认为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之类的问题,是中小学搞应试教育的后果,大学语言不应为应试教育买单。如果今天讲新闻,明天讲合同,后天又讲公文,就会进入别的学科的领域,“会把大学语文教师置于很可笑的地步,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什么是大学语文。”他认为应用写作是专业课,学法律的有司法文书课,学文秘的有文书写作课,学经济的有经济文书写作课。大学语文讲这些就是越俎代庖,既多余,也讲不
好,会贻笑大方。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如罗绍权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不应以应用写作代替大学语文课》中就认为: “以应用写作一类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过分强调实用性,反而降低教学要求,忽视了语文中文学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应用写作业需要的多方面基础,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欲速则不达。”进入21世纪,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对于就业率的片面追求,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扼制,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重新出现将大学语文倾斜到应用写作的现象并不奇怪。

    面对针锋相对,甚至有点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该如何去看? 其实争论的背后牵涉到的还是对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问题。

二、争论背后: 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

    谈起定位问题,往往是指一门学科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包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也并不认为大学语文算是一门学科。它的师资队伍很不稳定,“为了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院校就从中文系临时抽调各专业的教师,有古代文学的,有现当代文学的,有文艺学的,也有语言学的,其专业背景相当复杂,形成了一支临时组合
的‘杂牌军’。”这就限制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学科建设和更深一步的理论研究。何二元认为,大学语文之所以遇到“尴尬”、“边缘化”之类的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做好。”并且提出警示:“假如一门课程在30年的时间里,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性质,那么就很危险了。”所以,及时搞清大学语文的性质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回顾大学语文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的大学国文,到建国70年代恢复的大学语文,它的定位也一直在变化。大学国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对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为符码的文史哲兼容的中国人文作品的学习和应用。而在70年代刚恢复大学语文时,因为文革造成的学业荒废,所以“将大学语文定位于还初高中小学语文的欠帐上”。后来又将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素质必修课上,但近来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高校扩招,一些语文基础很差的也进入了大学,学生素质又下降了,出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功利考虑,又将大学语文拉回之前的应用语文写作上。于是大学语文就在人文素质课和应用写作课之间拉来拉去,争执不下。

    到底什么叫大学语文? 教育部高教司是这样定义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也只是笼统地概括了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而对这门课的课程性质依然语焉不详。而大学语文到底应该定位成什么? 大学语文研究专家何二元的观点值得深思。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一文中,何二元首先利用了比较和排除法辨析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他形象地称之为“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大学语文的“下”是中学语文,“上”是汉语言文学,“左右”即别的学科。指出“大学语文教材不能编到人家学科去”。何二元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既不是高中语文,也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更不是大而无当的人文素质课,大学语文应该拥有自己的课程定位。他认为,科学的定义方法应是“属概念加种差”,“人文”、“文化”都是属概念,而“母语”才是“种差”,所以他把大学语文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因为说人文,说文化,都轮不到你大学语文老大,唯有说母语课程,则非语文莫属。”同时借用翻译界“信、达、雅”的理论框架,认为中小学语文解决的是“信”、“达”的问题,而高校应该解决“雅”的问题。

    何二元将大学语文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改变了过去大学语文定位不清的问题,也颠覆了过去将大学语文简单定义为人文素质课或应用写作课的传统观念,为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的明朗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现在我还不能确定到底有哪些母语主题”,其可操作性仍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细化。

三、解决争论: 大学语文的“体”“用”之分

    “体”即“本体”,即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上面已经论述过,在笔者看来何二元将大学语文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是对早期大学国文“培养学生对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为符码的文史哲兼容的中国人文作品的学习和应用”的回归,因为二者都提到了“语言”,但何二元的定位如果仅停留于语言则又失之片面,因为又忽略了人文,虽然在他看来别的公选课也有人文,但它们仅限于某个狭窄的层面,多有学生自愿选择,而大学语文的人文应该更有普适性,是学生必修的人文课。但也不能说早先大学国文的“中国人文作品”中的人文就全无问题,百年沧桑,世界一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所说的人文除了中国的人文,还有外国的人文。既有李白、杜甫,也有拜伦、雪莱,既有儒、道、
释,也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这方面有一本教材做得比较有特色,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文孝主编的《大学原典诵读》100篇,分为“人生与价值”、“社会与伦理”、“政治与军事”、“历史与地理”、“文化与艺术”、“数术与宗教”、“哲理与语言”、“宇宙与科学”共八个篇章,分类细致,原典充足,将古今中外文史哲乃至政治、地理、科学、宗教等几乎所有科目收录进来,真正做到了“大人文,大气象”,目前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校采用,效果反应良好。当然对外国人文作品的学习也是建立在汉译本基础上的,这里仍然没有离开汉语这个本体。综上,如果简练概括一下大学语文的“体”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即“建立在中国语言基础上的世界人文作品的学习。”

    “用”“应用”,又涉及到了“应用写作”的问题。写作讲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者是一个思维问题,后者是一个语言问题。思维有问题,逻辑不清晰,文章会结构松散,甚至会自相矛盾。而平时没有积累那么多词汇,结构再好,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者有东西可写不知道怎么写。先说思维,“思维活动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需要有分类、组合、排列、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环节,需要进行艰苦、复杂、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平时演讲训练、写作训练或课堂提问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逻辑不清的问题,说着说着会把自己绕进去出不来,或者文不对题,或者答非所问等等,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应用写作就不可能提高。大学语文则可以通过分析一些优秀文章的篇章结构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另外就是语言问题,比如有人说文言文没什么用,现在人们日常交流都用大白话。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在现代生活中,文言文也不能说完全不用了。文言文具有庄重典型的特点,现在很多正式的公文依然在使用这种语言。例如“尚未”、“尚有”、“如数”、“函悉”、“业经”、“即行作废”、“借××之机”、“现批复如下”、“×××向各地函称”等这些文言语词和句式在现代应用文中的运用,使其表述庄重了不少,因而更符合应用文体要求。如果用大白话,则会显得不专业,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贻笑大方。文言尚且如此重要,至于现代汉语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明确了大学语文的“体”“用”之分,就会明白真正的应用写作,不是教学生如何写请假条,写邀请函,开头在哪? 落款在哪? 格式这些中小学已经教过,即使忘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手机%电脑随便搜,什么都出来了。重要的不是这些格式,硬件,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容,软件,内在的东西。是内在的思维方式,是语言的积累,人文的修养,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这些本质的东西解决不好,应用写作才真正是空中楼阁,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665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