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培训

王群:大语语文培训对话录
【时间:2015/8/28 】 【来源:QQ 】 【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 王群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已经浏览3086 次】

前  言

    今年7月在珠海召开的大学语文教师培训会议,本人因路远未能赴会。会后读到几位参会教师的感想,尤其仔细阅读了何二元老师的会议报告,深有感触,倍受启发。又读到何老师报告中《论语·侍坐章》的教学设计“语录体和课堂笔记”,突发奇想:何不将近日与何老师关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网络聊天也以对话录的形式整理出来呢?一直以来,每每在课题研究或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我都毫不客气地叨扰何老师,何老师每次都是认真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我想,我的问题可能也是其他老师的问题,何老师的解惑也许正是其他老师想要的答案,于是,便有了这篇对话录。

    本篇对话录以珠海培训为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之前的交流,主要时间是2015年4月;第二部分是珠海培训之后我与何老师的讨论记录,时间是2015年8月。

第一部分

    王:(请教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以及民族生教学课题研究问题。具体话语没有保留,已记不清。)

    何:大学语文课无非两种,一种上成文学欣赏课,一种上成语文训练课。民族生的关键就是弄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基础,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目标。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没有人研究。民国大一国文有人研究过,比如收集几个学年的学生作业本作文本进行分析。 郭绍虞做过,但很琐碎,而且很累,没有老师愿意这样干的。

    何:要有大量的调查。民族生的基础,民族生的学习目标。从国家的要求,社会的要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从已毕业学生的反馈,要跟踪调查,调查各个专业,然后研究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可能找出共性的东西。研究的结果本来就有两种可能,成功与不成功,都是正常的。

    何:如果定位为语文训练课,就必须小班化。观赏“星跳跃”,人越多越好,但带学生下水学游泳,就必须小班化,人多看不住会淹死人的。

    王:小班化,基本不能实现。大学语文本来就是指定选修,能够独立给民族学生开不同于汉语学生的大语课已经是开恩了。小班化教学不实际。从小班化教学思路研究下去,即使有结果,各个学校也不可能接受,其结果就是取消。

    何:大班化就像是高校扩招,这是绕不过去的事实, 但不等于事实就是对的。搞教学只能服从事实,可是你搞科研,就必须挑战事实。

    王:民族学生上完一年汉语后就进入专业课学习,你要跟踪调查他的什么呢?要准备哪些资料?比如我选五位学生,但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语文,跟踪调查只能得出他们在三年内(课题研究期限是三年)他们的汉语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体现。是这样吗?

    何:你要研究他们在专业课学习中遇到哪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跟踪不一定是朝后面的,现在的大三大四学生一样可以往前追溯,比如不会写论文,你可以了解一下他们以前有没有这方面的训练,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训练。

    王:这些数据以什么形式呈现呢?

    何:我感觉到恐怕平时阅读理论文章的习惯或意识都没有给灌输。不能搞先验论(首先有个正确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只有数据到手后才可能分析形式的。即使课题通过,计划可以修改,但是不能当它不存在。又从零搞起。调查不光是问卷,也包括聊天。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就是每到一处找六七个人开调查会,也就是开小会。

    附:何老师在群里谈大学语文听说读写与中学语文的区别:

    事实上“听说读写”是有不同层次的,大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有更高的标准。

  “听”,最简单的如听课,中小学生听考试重点、标准答案,听之不足,就要用“记录速度”,就要抄板书。大学生要能够主动地“听”,能够抓住要点,能够“听”“写”结合,做课堂笔记和听课两不误,更不要说从内容上来说,大学生要学会“听”学术讲演之类高级的课,有更高的“听力”要求。

  “说”,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我们的官员不读稿就不会说话,甚至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讲《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从头到尾也只是念故事,而不是讲故事,难道我们的大学生比政府官员,比莫言还有水平,可以不再要有说话的训练?

  “读”,中学生要学会读文章,所以老师会不厌其烦用一堂课几堂课来分析一篇课文。但是大学生必须学会的是读整本的书,据温儒敏教授在上届年会上介绍,目前即使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也是不会读书的,他们喜欢读的是《盗墓笔记》、《鬼吹灯》,以及《三十岁以前怎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这样的所谓“励志书”,说明目前的大学生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上都有问题。

  “写”,我只举毕业论文这一个例子,这已经是各个专业的大学老师最头痛的事情,学生不是不会本专业的内容,而是不掌握论文写作的形式,因为中学议论文历来是讲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而论文应该是论题、论据、论证、论点这样的四要素,这个应该让专业老师来讲吗?当然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师来讲。


第二部分

    王:我在细读您在珠海会议上的发言稿。条理真是很清晰啊,很有质疑精神。表达观点明确坚定,不拖泥带水。很多模糊的问题读后顿觉明朗了。您的专著我有必要重读。

    何:这是至今为止听到的最坚决评价。我也是这些年对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坚定了。感谢支持!

    王:看到您在珠海的讲座,在讲到《侍坐章》时说:古人的字最主要的作用是代替名,因为名是父母起的,别人不能乱叫,所以起一字代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称的都是这四个人的字,因为《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整理的,学友之间要称字。只有父母和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侍坐章”中孔子称呼四个弟子都直呼其名,反映的是师道尊严。但我有一个问题:在三子出,孔子评志时,曾晳称三位同学都用是的他们的名。怎么理解呢?

    何:你看得真仔细!对,曾皙老三老四,他顺着老师的口吻占便宜。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的,如果不是加引号的转述,一般就是孔门弟子的口吻,多称字的。不过我研究也不深,因为只是学生一次作业,假如些论文,肯定还要多多研究。

    王:这个问题可不可以作为一篇可写的论文题目?

    何:论文可以,你写吧。

    王:但是这篇曾点称其它弟子就是用名的。

    何:曾皙的称同学名这个现象就可以写论文。曾皙是特例,可以从论语整体再研究。我看到过这样的文章,因为论语有不同版本,也就是不同弟子的课堂笔记,里面称谓有个别异同,有人据此判断版本来历。

    王:那需要看大量的有关《论语》方面的研究。

    何:做课题的话,你不是论语研究者,前面没有积累这方面论文,没有专著,肯定很难申报。按理说就是要看全部。有一类书你做课题不知有没有去读,民族语文研究。我觉得民族教材和预科教材其实也就一个概念,就是民族生读大语要先读预科。预科教材更注重听说读写吧?

    王:是的,教学就是围绕听说读写进行的。预科教材已经听说读写的训练。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材我我比较倾向你的观点:听说读写训练。但又不同于预科,否则会变成后预科了。

    何:嗯,仅做参考。民族班也不可能很大吧?听说读写教学的障碍就是大班。

    王:学生的情况是,高中都是民族语言,有汉语课,进入大学后,第一年学汉语。我就是针对预科结业后的民族学生怎么上大学语文课。看了你的专著后大概明确了民族大学语文的定位。你的专著对我启发和帮助非常大。

    (以下是另一个时间段的记录)

    王:何老师,这两天你在群里有一句话:“语文就是语文,文学就是文学,不要讲成政治,否则会糟蹋了好文章”。

    何:我是指这次论坛的说课,《听听那冷雨》,意境很好的,语言也很好的,当语文讲,当文学讲,都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大讲思想,什么爱祖国爱家乡的。我准备写几句,所以我要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国》,要看余光中的传记。看完之后证明我在点评时说的:少讲政治,政治不是那么好讲的,不是那么好玩的。余光中根本不是我们理解的家国之思,而是亡国之思。费那么大劲,挖出这个思想内容,糟蹋了课文,多不值呀,还不如好好讲讲语言和写法,让学生作一篇作文呢。

    王:依您的观点,教材编写如果以人文主题为单元,是不是就无法避免讲成政治了?

    何:是的。而且老师们讲的政治会很肤浅,望文生义,一厢情愿。一线老师谁有这个功夫,为了一篇课文,去看三小时的电影,去看几百页的传记呀。思想性不是那么好讲的,要讲人文教育,语文课里面那些妓女、狐狸精、疯女人,能比过政治课讲马列毛吗。

    王:现在很多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编的,你怎么看?

    何:我当然不赞成的,那还是语文教材吗?即使人文单元,也不用讲的,人文性是自然体现在课文里的,不需要老师讲课时特地文外论道。但是课文作为例子,可以是人文类,只要不把落实点变成政治思想就成。

    王:我也觉得很牵强。要把握好教学目标。

    何:比如讲人文课文、政治课文都会选《论语》,但是只有思考题让学生回答什么是“仁”,现在还要不要讲“仁”,这才是脱离语文讲政治。假如《论语》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课文里出现的几个“仁”字意思都一样吗?由此让学生知道汉语的意合性,懂得解释词语不能脱离语境,那就是讲语文了。

    王:不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吗?

    何:人文素质是要大家培养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任务,甚至是包括自然科学的任务,物理学里也有唯物主义,所以要反复做实验,反复论证,不凭空想象,更不伪造证据。

    王:人文素质是要大家培养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任务,甚至是包括自然科学的任务这句话没错。但是既然是大家培养的,那你大学语文为什么不培养呢?

    何:语文课培养人文素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以及能够辨别、判断语言文字内容的人文性和不人文、反人文,培养健康的阅读品味,这就够了。

    王:如果讲苏轼词,关注点在哪里?一般都倾向于苏轼的人格魅力吧?这不是人文教育吗。

    何:还用讲吗?不讲就不知道吗?那苏轼的表现力也太差了吧?传统教育即使只让学生诵读、背诵,难道就没有人文教育吗?只要是选择苏轼等的诗词,而不是皇帝的诗词。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是想象和读者直接对话的,不会设想和读者中间还有一个转述者的。所以他们特别讨厌文学批评家,讨厌老师。

    王:汉族学生可能看过苏轼的词能知道,他们有中学的基础,民族学生不知道,得讲。

    何:文学家已经把他们的思想表述得很好了,老师还以为自己转述更好,那老师为什么不去当作家,语文老师往往用三四流的语言转述文学家一流的语言,确实很让人生厌。老师应该只讲学生不知道的。“明月几时有”,还要讲吗?往往还要讲,这是一种“天问”,一种“宇宙意识”,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但是苏轼写这首词是怀念弟弟,他弟弟此时在哪里,这个假如课文没有注释,老师讲讲是可以的。

    王:今天来找您是想请教:我的教材体例问题。现在已有答案了。

    何:关键看把课文当例子还是当目的。人文例子,文学例子,政治例子,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这些例子要干嘛,要组织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就对了。

后  记

    对话还在继续。我相信,只要大学语文研究在继续,大学语文群还在,老师间的讨论就会继续。像何二元老师这样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为母语高等教育事业沤心呖血的老师很多,还有像我一样,渴望获得教学研究指导的老师也有很多。有了何老师们,有了我们,我国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会不断壮大,结出硕果。


附:珠海培训前期调查我的回复

    一、各位老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遇到哪些问题?

    1.文本讲解应该以史带文还是以文带史?传统的先介绍作者生平,再进入作品讲解中,还是在文本中讲解作者生平?在有限的学时数中(36或54学时)应该注重讲授的篇章数目还是精讲,即尽量把一篇文章讲精讲透?

    2.本人比较同意何二元老师《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中提出的要有听说读写训练形式,不有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但实际操作很难,不自觉地就上成了欣赏课。

    3.我校的民族学生(民考民学生,经过一年汉语预科后)与汉族学生同班上大学语文,侧重了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根本听不懂,照顾了民族学生,大学语文就成了中学语文。

    4.关于考核形式。任意选修课是以期末一篇论文“定终身”还是应注重平时阶段性考核,不知哪所学校有好的经验。

    5.任意选修课一般不强制学生购买教材,没有教材的课效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二、各位老师在大学语文研究中遇到哪些问题?

    1.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少,无可参照。

    2.没有成熟的系统的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三、各位老师对大学语文师资培训有哪些要求?

    1.如何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

    2.教师如何在大语的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组织一堂示范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3925 位浏览者